孙帙+李哲+张海
异国散记
日本协作学习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针对大班授课产生的“竞争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问题,末吉悌次提出“自发协作学习”和“小集团学习”,促进学生建立“协作的人际关系”,培养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格和自主判断能力。在开展围绕小集团中“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中,佐藤学将学习定义为与物的交互“活动”,与他人的交互“协作”及与自己的交互“反思”三个层次,揭示了协作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上越教育大学的西川纯教授从事协作学习研究已经近20年,他指出协作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改善“不登校”问题,而且在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互相支持的环境下,需要特别支援的残疾学生也会茁壮成长。此外,协作学习也是协作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将内在知识外化表达给小组成员,有助于内部知识的整理加工,小组成员的反馈和讨论进一步促进知识结构的修改完善,共享知识建构的过程。本文通过日本的协作学习教学实践,介绍课堂、学校、地域,以及国际的协作学习场,探索日本“互教互学”的协作学习整体环境。
● 课堂协作学习场——以翻转课堂和ICT课堂为例
面对传统课堂中“填鸭式教学”的批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导入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对组内成员的责任促使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地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然而,尽管学习基础知识和开展协作活动相辅相成,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两者兼得。随着优质在线资源的充实,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有机结合的“翻转课堂”应运而生。翻转课堂将“课上听讲—课下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翻转为“课下听讲—课上协作”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在日本文部省“一人一台平板电脑”项目的支持下,2012年富谷町立东向阳台小学校佐藤靖泰老师的算术课开启了日本翻转学习的时代。学生每人一台平板电脑,课前观看授课视频预习学习内容,课上应用所学知识协作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家庭学习的时间增加了1.5倍,另外与传统课堂相比,可暂停、可重播的授课视频保证了学生对内容的充分理解,而且课上的协作学习提高了每位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对知识的理解。伴随着未来学校项目的推进,日本从2014年开始以地方自治体为单位尝试着将翻转课堂导入到传统教学中。借鉴翻转课堂的成功案例,本节将分析课堂协作学习必备的教学要素。
1.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完备的教学管理系统
翻转课堂的成功一部分源于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而且与一般意义上的“预习”不同,理想状态的“课下听讲”将达到传统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效果。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完备的教学管理系统是促进学生课前准备的基本保障。为了营造“听讲”的氛围,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多以视频为主,其他为辅。教学视频资源起初仅仅是录制传统课堂的授课过程,但是这种视频冗长无法交互,学习效果反不如传统课堂。借鉴美国翻转课堂的成功教学案列,日本教育相关企业等着手开发以知识点为分割、10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东进卫星预备校等开发的付费视频以及NPO团体等开发制作的免费视频等保证了翻转课堂的资源环境。
2013年manavee与面对面授课(offline)相结合,创立manavee school的翻转课堂(online+offline)。manavee是2010年10月由东京大学发起(法人是教育系NPO)面向高考生的网络授课免费平台(如图1),授课内容是与高考科目有关的19个科目,授课视频是由全国30所大学的300多名有高考经验大学生录制(如图2)。截止到目前有7900多个授课视频,网站月浏览量超过60万人次。此外,视频播放的同时旁边有相关知识点提示,相当于面对面授课的板书,学生也可以通过讨论栏与其他同学讨论、互动、咨询和答疑。日本2013年10月创立的JMOOC(Japan MOOC)平台在2014年春也有13所大学开设翻转课堂,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翻转教学模式的发展。教师也可以利用视频制作辅助平台,根据个人教学需要制作发布教学视频。除了学校的翻转课堂外,物理NET预备校利用网络教室实现实时在线的翻转课堂。
为了保证“课下听讲”的学习效果,除了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利用学习管理系统LMS和社交性网络服务SNS等工具把握学生的预习状况,以便于支援课堂教学。例如,熊本县壶溪塾就利用LMS管理发布教学内容(教学录像,教学课件),记录学生登录及浏览日志等。
2.协作学习活动的展开
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协作学习的教学组织活动中,从分组设计、内容选择、任务设计、活动流程到最后的评价总结,每个环节都应受到重视。起初翻转后的课上练习仅仅是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遇到问题时个别答疑,因此,这样的翻转课堂的有效性甚至学校存在的意义会受到质疑,如果学生通过视频就能完成学习新知识的任务,通过搜索引擎和SNS就能找到正确答案,那么课上练习甚至学校存在的意义何在?在知识随手可得的信息时代,学校和教师所承担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2013年日本成立翻转课堂研究协会,充分发挥课堂协作学习的有效性,将传统课堂中学生接收—记忆—复制知识的能力转变成翻转课堂中学生建构—深化—应用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的场所,达到翻转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果。富谷町东向阳台小学的佐藤靖泰老师将翻转课堂和协作学习结合,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记录预习笔记,课上小组协作解决教师布置的课题。佐藤老师的公开课中,小组内成员分享预习心得,讨论解决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学生在协作共享过程中,建构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习效率。
除了翻转课堂,其他课堂中的协作学习活动中很多环节的设计也值得借鉴。受美国协作学习理论影响,日本教学实践中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考虑互惠依赖、沟通交流、个人责任、社交技能、评价改善等要素,创造以信赖关系为基础的协作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协作学习的质和量。富山大学教育支援中心的桥本胜教授设计的“桥本教学法”,在多人数课堂中建立学习小组,营造组间竞赛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性,将知识传授型课堂转变为知识获得型课堂,实现大学教育质的转变。桥本教学法的学习活动设计有三个特色:提问和答疑环节、竞赛制度、评论卡。首先,桥本教学法中更重视学生之间提问和答疑过程中的讨论,而为了激励学生提问,特别设计了所提问题的讨论环节以及提问的奖励制度。其他小组通过探讨将要提问的问题,不仅加深对发表内容的理解,而且大多数情况下,经过小组专门讨论,每个小组会提出1~3个问题,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数量。即使是以往已经习惯于默默听讲不参与的学生,出于对团队的责任感和人际关系的维护,也会参与到讨论中。在提问—回答的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深入解释,对问题补充说明,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深入思考,提高讨论的质量。其次,竞赛制的目的不是一次的输赢而是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桥本教学法设计每组选择两个题目,在竞赛结果的刺激下小组总结第一次发表的经验,为在第二次发表中取得进步而努力。结果显示,无论第一次成败如何,学生在第二次发表中普遍表现得更出色。最后,为了实现每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方向交流,桥本教学法设计“评论卡”,学生在每节课下课时提交评论卡,表达对本节课的感想或者疑问,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后在下次课返还,这样不仅促进了师生双方向的交流,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endprint
3.ICT支持下的课堂协作学习环境
在2011年日本总务省“未来学校推进事业”和2012年文部科学省“学习的Innovation事业”支持下,日本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创建ICT课堂,促进学生更好地的学习。在协作学习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协作学习的ICT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ICT课堂中学生交流的双方向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内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共有操作画面,交换、讨论和整理各自意见,而且可以同时编辑学习内容,协作完成课题。通过电子黑板共有所有小组的操作画面,教师可以观察和记录小组协作学习的进程,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必要的纠正,同时也避免了怠学小组的出现。小组利用电子黑板发表课题,与其他小组之间分享学习成果和经验,在互相提问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在互教互学的协同学习中,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将知识传授型课堂转变为知识获得型课堂,创造能够发挥学生活力的学习环境。
● 学校协作学习场——以大阪大学交流设计研究中心为例
虽然相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容易沟通,但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之间协作学习也能擦出别样火花。大阪大学交流设计中心CSCD组织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进行协作学习。学生在互教互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理科生的交流力和设计力,另一方面提高文科生的逻辑力和判断力,培养文理兼修的综合型人才。日本首创的新型教育研究机构大阪大学交流设计研究中心CSCD(Center for Study of Communication Design)成立于2005年4月,以教养、设计力、国际性为教育目标组织跨领域、跨专业的协作学习,包括五个部门:科学技术部门、临床医疗部门、演剧创作部门、地域振兴部门、对话交流教育部门,每个部门邀请相关学院的教师团队开设面向研究生的全学共通课程,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平台。CSCD各部门的课程学分修满后可获得副专攻或副方向证书,以激励学生踊跃参与。
其中,作为副专攻必选科目的演剧创作系列和对话交流教育系列课程则是专门培养学生设计创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所开设的部门。演剧创作课程中,来自文理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确定主题、构思故事、设计人物和情境、编辑脚本、练习修改、到最后的校内表演(如图3),整个过程中通力协作完成一个课堂作品,积极参与到每一次小组讨论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协作学习,从其他专业的视角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为研究注入新鲜思路。教师在每个环节进行中给予必要指导,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
尽管很多学校都开设面向本科生的全学共通教育科目,但大阪大学CSCD教育机构2008年开始首创以研究生为对象开设了副专业、副方向全学共通课程,其中地域连携文化活动受到很高评价并于2009年获得文化厅长官奖。为了促进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扩宽知识领域,增进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并从多专业角度重新审视本专业,CSCD及各科目教师构思、设计、实践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之间交流活动,培养文理科跨领域人才。在保证本专业学分修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修CSCD的不同部门的课程,或涉足科学技术部门初探先端科学技术,或加入临床医疗部门学习基本医疗常识,或参加艺术创作部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或在地域振兴部门探讨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地域和社会问题的方案,或在对话交流教育部门发展社交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CSCD在社会机构以及市民的广泛支持下,实现了大学和企业的协作实践,为学生创造实践见学的机会。在CSCD课程中,学生还走出校门感受、倾听科技、医疗、福祉、社会、教育等各行业的专家相关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遇到的问题。
● 地域协作学习场——以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为例
日本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广泛的地域性的协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及市民认识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走出校门学习在学校接触不到的知识,通过与市民、社会、政府合作解决地域性课题,理解地域多样性和矛盾,实现地域活性化。
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项目是为了培养可持续发展社会所需的建设者而开展的学习活动。日本作为国际教育科学文化机关的加盟国,与亚洲太平洋地域教育局合作,开展了很多推进亚洲及太平洋区域教育事业的项目,其中,从2005年开始为期10年的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将于2014年11月在名古屋举办最终回项目总结会议。为了有效推进全民ESD学习活动,日本环境省和文部科学省合作创立地域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的协作学习平台(如图4),利用地域性的协作学习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根据地方特色展开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如2014年2月四国地区(如图4.a)开展四国ESD研讨会,由各个县介绍各自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例,县间的互相学习借鉴,不同县的学生、市民、政府人员等参会人士分成小组,讨论地域的持续发展教育策略,最后县内讨论可以借鉴的方案,推进地域性可持续发展。此外,日本的都道府县(如图4.b)举办各种协作学习活动,开展地域活性化推进事业。
● 国际协作学习场——以GLOBE项目为例
为了增进对国外环境的了解和培养国民的全球化视野,日本积极开展和参加各种国际间教育合作交流项目。GLOBE项目(Global Learning and Observations to Benefit the Environment,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学习与观察计划)是在1994年地球日由美国副总统阿·戈尔发起的一项国际环境教育合作项目。截止到2012年共111个国家、24000个小/中/高学校参加,在全球范围展开对大气层、水质、土壤、地表、季节生物等的观察观测活动,共同推进全球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事业。而日本事务局的项目运营方式和在国内外开展的协作教育活动尤其值得参考。
运营GLOBE项目的同时,日本文部科学省推进“GLOBE项目样本校指定事业”。对于计划参加GLOBE项目的学校,可以通过“指定参加”和“公开参加”两种方式。指定参加是指文部科学省每两年在全国范围内指定从小学到高中15所指定校(10期共计150所)。公开参加的学校需要在学校校长许可的基础上向GLOBE项目日本事务局提出申请,然后校内指定至少一名GLOBE项目负责教师参加事务局的讲习会或者其他参加校的GLOBE教师的讲习会(共计43所)。此外,在东京学艺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设置GLOBE项目的日本事务局,研究适合GLOBE项目的学习指导方法,发挥GLOBE项目在学校的环境教育中的作用,调整国内外合作学校的联系事宜,对参加校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募集申请公开参加的学校。为了更进一步推进环境教育,GLOBE项目日本事务局根据需要策划国内的环境教育活动,并设立由环境科学、环境教育、环境情报三个组织组成的日本运营委员会。
GLOBE项目日本事务局围绕环境问题在国内外开展教师间的协作教育活动。GLOBE项目以学校为单位,校内的GLOBE教师和事务局的教师合作,结合校内的环境教育开展情况,为学生设计协作学习活动和实地环境考察(如图5)。此外,为了增强国际间的协作教育联结,GLOBE项目每年定期国际会议、环境考察及讨论会,开展面向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并积极开展地域环境学习经验交流研讨会、环境教育实践论坛、学校中的环境教育报告、地域市民环境学习的讨论,促进学校学生和地区之间的交流。
● 后记
课堂上的协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交流等综合能力。但是,协作学习并不是简单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围成圈天马行空地讨论,也不是简单将任务分解后分配到个人,更不是小组内某个人的独角戏。为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展开协作学习的活动,以及如何把握小组合作的动态并给予及时指导才是协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正如桥本胜教授的桥本教学法中设计的“提问和答疑”环节,关注协作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细节都可能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此外,不仅学校,社会以及国际环境都是协作学习的不可忽视重要环境,而且学生、市民和社会之间的协作学习过程在促进个人发展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准则的同时,也为建设健康发展的社会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末吉悌次:「集団学習の研究」,1959.
[2]佐藤学:「学校の挑戦—学びの共同体を創る」,2006.
[3]西川純:「学び合い」の手引き書,2013.
[4]小田隆治・杉原真晃:「学習主体性授業の冒険」,2010.
[5]反転学習研究—思索と実践の記録.田原真人:http://flipped-class.net/wp/.
[6]大阪大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センター:http://www.cscd.osaka-u.ac.jp/.
[7]文部科学省:ESDhttp://www.mext.go.jp/unesco/004/1339970.htm.
[8]ESD学び合いフォーラム:https://www.p-esd.go.jp/design/forum/area.html.
[9]GLOBE项目:http://www.fsifee.u-gakugei.ac.jp/globe/.
基金项目:本论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下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技术实践监控与评价”(课题号11YJC880159)、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团队项目“文化公平观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号12QN04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日本NHK电视台对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及对应机制研究(课题号12CXW020),以及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信息技术深层整合教学结构及教育信息化演变机制研究”资助。
endprint
3.ICT支持下的课堂协作学习环境
在2011年日本总务省“未来学校推进事业”和2012年文部科学省“学习的Innovation事业”支持下,日本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创建ICT课堂,促进学生更好地的学习。在协作学习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协作学习的ICT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ICT课堂中学生交流的双方向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内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共有操作画面,交换、讨论和整理各自意见,而且可以同时编辑学习内容,协作完成课题。通过电子黑板共有所有小组的操作画面,教师可以观察和记录小组协作学习的进程,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必要的纠正,同时也避免了怠学小组的出现。小组利用电子黑板发表课题,与其他小组之间分享学习成果和经验,在互相提问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在互教互学的协同学习中,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将知识传授型课堂转变为知识获得型课堂,创造能够发挥学生活力的学习环境。
● 学校协作学习场——以大阪大学交流设计研究中心为例
虽然相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容易沟通,但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之间协作学习也能擦出别样火花。大阪大学交流设计中心CSCD组织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进行协作学习。学生在互教互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理科生的交流力和设计力,另一方面提高文科生的逻辑力和判断力,培养文理兼修的综合型人才。日本首创的新型教育研究机构大阪大学交流设计研究中心CSCD(Center for Study of Communication Design)成立于2005年4月,以教养、设计力、国际性为教育目标组织跨领域、跨专业的协作学习,包括五个部门:科学技术部门、临床医疗部门、演剧创作部门、地域振兴部门、对话交流教育部门,每个部门邀请相关学院的教师团队开设面向研究生的全学共通课程,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平台。CSCD各部门的课程学分修满后可获得副专攻或副方向证书,以激励学生踊跃参与。
其中,作为副专攻必选科目的演剧创作系列和对话交流教育系列课程则是专门培养学生设计创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所开设的部门。演剧创作课程中,来自文理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确定主题、构思故事、设计人物和情境、编辑脚本、练习修改、到最后的校内表演(如图3),整个过程中通力协作完成一个课堂作品,积极参与到每一次小组讨论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协作学习,从其他专业的视角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为研究注入新鲜思路。教师在每个环节进行中给予必要指导,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
尽管很多学校都开设面向本科生的全学共通教育科目,但大阪大学CSCD教育机构2008年开始首创以研究生为对象开设了副专业、副方向全学共通课程,其中地域连携文化活动受到很高评价并于2009年获得文化厅长官奖。为了促进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扩宽知识领域,增进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并从多专业角度重新审视本专业,CSCD及各科目教师构思、设计、实践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之间交流活动,培养文理科跨领域人才。在保证本专业学分修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修CSCD的不同部门的课程,或涉足科学技术部门初探先端科学技术,或加入临床医疗部门学习基本医疗常识,或参加艺术创作部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或在地域振兴部门探讨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地域和社会问题的方案,或在对话交流教育部门发展社交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CSCD在社会机构以及市民的广泛支持下,实现了大学和企业的协作实践,为学生创造实践见学的机会。在CSCD课程中,学生还走出校门感受、倾听科技、医疗、福祉、社会、教育等各行业的专家相关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遇到的问题。
● 地域协作学习场——以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为例
日本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广泛的地域性的协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及市民认识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走出校门学习在学校接触不到的知识,通过与市民、社会、政府合作解决地域性课题,理解地域多样性和矛盾,实现地域活性化。
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项目是为了培养可持续发展社会所需的建设者而开展的学习活动。日本作为国际教育科学文化机关的加盟国,与亚洲太平洋地域教育局合作,开展了很多推进亚洲及太平洋区域教育事业的项目,其中,从2005年开始为期10年的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将于2014年11月在名古屋举办最终回项目总结会议。为了有效推进全民ESD学习活动,日本环境省和文部科学省合作创立地域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的协作学习平台(如图4),利用地域性的协作学习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根据地方特色展开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如2014年2月四国地区(如图4.a)开展四国ESD研讨会,由各个县介绍各自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例,县间的互相学习借鉴,不同县的学生、市民、政府人员等参会人士分成小组,讨论地域的持续发展教育策略,最后县内讨论可以借鉴的方案,推进地域性可持续发展。此外,日本的都道府县(如图4.b)举办各种协作学习活动,开展地域活性化推进事业。
● 国际协作学习场——以GLOBE项目为例
为了增进对国外环境的了解和培养国民的全球化视野,日本积极开展和参加各种国际间教育合作交流项目。GLOBE项目(Global Learning and Observations to Benefit the Environment,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学习与观察计划)是在1994年地球日由美国副总统阿·戈尔发起的一项国际环境教育合作项目。截止到2012年共111个国家、24000个小/中/高学校参加,在全球范围展开对大气层、水质、土壤、地表、季节生物等的观察观测活动,共同推进全球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事业。而日本事务局的项目运营方式和在国内外开展的协作教育活动尤其值得参考。
运营GLOBE项目的同时,日本文部科学省推进“GLOBE项目样本校指定事业”。对于计划参加GLOBE项目的学校,可以通过“指定参加”和“公开参加”两种方式。指定参加是指文部科学省每两年在全国范围内指定从小学到高中15所指定校(10期共计150所)。公开参加的学校需要在学校校长许可的基础上向GLOBE项目日本事务局提出申请,然后校内指定至少一名GLOBE项目负责教师参加事务局的讲习会或者其他参加校的GLOBE教师的讲习会(共计43所)。此外,在东京学艺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设置GLOBE项目的日本事务局,研究适合GLOBE项目的学习指导方法,发挥GLOBE项目在学校的环境教育中的作用,调整国内外合作学校的联系事宜,对参加校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募集申请公开参加的学校。为了更进一步推进环境教育,GLOBE项目日本事务局根据需要策划国内的环境教育活动,并设立由环境科学、环境教育、环境情报三个组织组成的日本运营委员会。
GLOBE项目日本事务局围绕环境问题在国内外开展教师间的协作教育活动。GLOBE项目以学校为单位,校内的GLOBE教师和事务局的教师合作,结合校内的环境教育开展情况,为学生设计协作学习活动和实地环境考察(如图5)。此外,为了增强国际间的协作教育联结,GLOBE项目每年定期国际会议、环境考察及讨论会,开展面向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并积极开展地域环境学习经验交流研讨会、环境教育实践论坛、学校中的环境教育报告、地域市民环境学习的讨论,促进学校学生和地区之间的交流。
● 后记
课堂上的协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交流等综合能力。但是,协作学习并不是简单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围成圈天马行空地讨论,也不是简单将任务分解后分配到个人,更不是小组内某个人的独角戏。为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展开协作学习的活动,以及如何把握小组合作的动态并给予及时指导才是协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正如桥本胜教授的桥本教学法中设计的“提问和答疑”环节,关注协作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细节都可能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此外,不仅学校,社会以及国际环境都是协作学习的不可忽视重要环境,而且学生、市民和社会之间的协作学习过程在促进个人发展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准则的同时,也为建设健康发展的社会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末吉悌次:「集団学習の研究」,1959.
[2]佐藤学:「学校の挑戦—学びの共同体を創る」,2006.
[3]西川純:「学び合い」の手引き書,2013.
[4]小田隆治・杉原真晃:「学習主体性授業の冒険」,2010.
[5]反転学習研究—思索と実践の記録.田原真人:http://flipped-class.net/wp/.
[6]大阪大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センター:http://www.cscd.osaka-u.ac.jp/.
[7]文部科学省:ESDhttp://www.mext.go.jp/unesco/004/1339970.htm.
[8]ESD学び合いフォーラム:https://www.p-esd.go.jp/design/forum/area.html.
[9]GLOBE项目:http://www.fsifee.u-gakugei.ac.jp/globe/.
基金项目:本论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下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技术实践监控与评价”(课题号11YJC880159)、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团队项目“文化公平观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号12QN04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日本NHK电视台对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及对应机制研究(课题号12CXW020),以及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信息技术深层整合教学结构及教育信息化演变机制研究”资助。
endprint
3.ICT支持下的课堂协作学习环境
在2011年日本总务省“未来学校推进事业”和2012年文部科学省“学习的Innovation事业”支持下,日本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创建ICT课堂,促进学生更好地的学习。在协作学习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协作学习的ICT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ICT课堂中学生交流的双方向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内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共有操作画面,交换、讨论和整理各自意见,而且可以同时编辑学习内容,协作完成课题。通过电子黑板共有所有小组的操作画面,教师可以观察和记录小组协作学习的进程,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必要的纠正,同时也避免了怠学小组的出现。小组利用电子黑板发表课题,与其他小组之间分享学习成果和经验,在互相提问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学生在互教互学的协同学习中,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将知识传授型课堂转变为知识获得型课堂,创造能够发挥学生活力的学习环境。
● 学校协作学习场——以大阪大学交流设计研究中心为例
虽然相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容易沟通,但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之间协作学习也能擦出别样火花。大阪大学交流设计中心CSCD组织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进行协作学习。学生在互教互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理科生的交流力和设计力,另一方面提高文科生的逻辑力和判断力,培养文理兼修的综合型人才。日本首创的新型教育研究机构大阪大学交流设计研究中心CSCD(Center for Study of Communication Design)成立于2005年4月,以教养、设计力、国际性为教育目标组织跨领域、跨专业的协作学习,包括五个部门:科学技术部门、临床医疗部门、演剧创作部门、地域振兴部门、对话交流教育部门,每个部门邀请相关学院的教师团队开设面向研究生的全学共通课程,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平台。CSCD各部门的课程学分修满后可获得副专攻或副方向证书,以激励学生踊跃参与。
其中,作为副专攻必选科目的演剧创作系列和对话交流教育系列课程则是专门培养学生设计创作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所开设的部门。演剧创作课程中,来自文理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确定主题、构思故事、设计人物和情境、编辑脚本、练习修改、到最后的校内表演(如图3),整个过程中通力协作完成一个课堂作品,积极参与到每一次小组讨论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协作学习,从其他专业的视角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为研究注入新鲜思路。教师在每个环节进行中给予必要指导,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
尽管很多学校都开设面向本科生的全学共通教育科目,但大阪大学CSCD教育机构2008年开始首创以研究生为对象开设了副专业、副方向全学共通课程,其中地域连携文化活动受到很高评价并于2009年获得文化厅长官奖。为了促进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扩宽知识领域,增进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并从多专业角度重新审视本专业,CSCD及各科目教师构思、设计、实践专业学生和非专业学生之间交流活动,培养文理科跨领域人才。在保证本专业学分修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修CSCD的不同部门的课程,或涉足科学技术部门初探先端科学技术,或加入临床医疗部门学习基本医疗常识,或参加艺术创作部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或在地域振兴部门探讨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地域和社会问题的方案,或在对话交流教育部门发展社交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CSCD在社会机构以及市民的广泛支持下,实现了大学和企业的协作实践,为学生创造实践见学的机会。在CSCD课程中,学生还走出校门感受、倾听科技、医疗、福祉、社会、教育等各行业的专家相关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遇到的问题。
● 地域协作学习场——以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为例
日本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广泛的地域性的协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及市民认识与他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走出校门学习在学校接触不到的知识,通过与市民、社会、政府合作解决地域性课题,理解地域多样性和矛盾,实现地域活性化。
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项目是为了培养可持续发展社会所需的建设者而开展的学习活动。日本作为国际教育科学文化机关的加盟国,与亚洲太平洋地域教育局合作,开展了很多推进亚洲及太平洋区域教育事业的项目,其中,从2005年开始为期10年的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将于2014年11月在名古屋举办最终回项目总结会议。为了有效推进全民ESD学习活动,日本环境省和文部科学省合作创立地域可持续发展教育(ESD)的协作学习平台(如图4),利用地域性的协作学习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根据地方特色展开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如2014年2月四国地区(如图4.a)开展四国ESD研讨会,由各个县介绍各自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例,县间的互相学习借鉴,不同县的学生、市民、政府人员等参会人士分成小组,讨论地域的持续发展教育策略,最后县内讨论可以借鉴的方案,推进地域性可持续发展。此外,日本的都道府县(如图4.b)举办各种协作学习活动,开展地域活性化推进事业。
● 国际协作学习场——以GLOBE项目为例
为了增进对国外环境的了解和培养国民的全球化视野,日本积极开展和参加各种国际间教育合作交流项目。GLOBE项目(Global Learning and Observations to Benefit the Environment,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学习与观察计划)是在1994年地球日由美国副总统阿·戈尔发起的一项国际环境教育合作项目。截止到2012年共111个国家、24000个小/中/高学校参加,在全球范围展开对大气层、水质、土壤、地表、季节生物等的观察观测活动,共同推进全球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事业。而日本事务局的项目运营方式和在国内外开展的协作教育活动尤其值得参考。
运营GLOBE项目的同时,日本文部科学省推进“GLOBE项目样本校指定事业”。对于计划参加GLOBE项目的学校,可以通过“指定参加”和“公开参加”两种方式。指定参加是指文部科学省每两年在全国范围内指定从小学到高中15所指定校(10期共计150所)。公开参加的学校需要在学校校长许可的基础上向GLOBE项目日本事务局提出申请,然后校内指定至少一名GLOBE项目负责教师参加事务局的讲习会或者其他参加校的GLOBE教师的讲习会(共计43所)。此外,在东京学艺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设置GLOBE项目的日本事务局,研究适合GLOBE项目的学习指导方法,发挥GLOBE项目在学校的环境教育中的作用,调整国内外合作学校的联系事宜,对参加校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募集申请公开参加的学校。为了更进一步推进环境教育,GLOBE项目日本事务局根据需要策划国内的环境教育活动,并设立由环境科学、环境教育、环境情报三个组织组成的日本运营委员会。
GLOBE项目日本事务局围绕环境问题在国内外开展教师间的协作教育活动。GLOBE项目以学校为单位,校内的GLOBE教师和事务局的教师合作,结合校内的环境教育开展情况,为学生设计协作学习活动和实地环境考察(如图5)。此外,为了增强国际间的协作教育联结,GLOBE项目每年定期国际会议、环境考察及讨论会,开展面向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并积极开展地域环境学习经验交流研讨会、环境教育实践论坛、学校中的环境教育报告、地域市民环境学习的讨论,促进学校学生和地区之间的交流。
● 后记
课堂上的协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交流等综合能力。但是,协作学习并不是简单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围成圈天马行空地讨论,也不是简单将任务分解后分配到个人,更不是小组内某个人的独角戏。为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展开协作学习的活动,以及如何把握小组合作的动态并给予及时指导才是协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正如桥本胜教授的桥本教学法中设计的“提问和答疑”环节,关注协作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细节都可能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此外,不仅学校,社会以及国际环境都是协作学习的不可忽视重要环境,而且学生、市民和社会之间的协作学习过程在促进个人发展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准则的同时,也为建设健康发展的社会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末吉悌次:「集団学習の研究」,1959.
[2]佐藤学:「学校の挑戦—学びの共同体を創る」,2006.
[3]西川純:「学び合い」の手引き書,2013.
[4]小田隆治・杉原真晃:「学習主体性授業の冒険」,2010.
[5]反転学習研究—思索と実践の記録.田原真人:http://flipped-class.net/wp/.
[6]大阪大学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センター:http://www.cscd.osaka-u.ac.jp/.
[7]文部科学省:ESDhttp://www.mext.go.jp/unesco/004/1339970.htm.
[8]ESD学び合いフォーラム:https://www.p-esd.go.jp/design/forum/area.html.
[9]GLOBE项目:http://www.fsifee.u-gakugei.ac.jp/globe/.
基金项目:本论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下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技术实践监控与评价”(课题号11YJC880159)、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团队项目“文化公平观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号12QN04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日本NHK电视台对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及对应机制研究(课题号12CXW020),以及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信息技术深层整合教学结构及教育信息化演变机制研究”资助。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