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

2014-07-31 08:48赵乐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德育过程信息技术

赵乐斌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地深入,学生的信息活动日益频繁。如何让初中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信息行为习惯,笔者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实践,进行了探索。

● 钻研教材,开发资源,找准立足点,强调德育的针对性

1.立足教学内容,明确德育目标

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导向。这是实现有效的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依据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总目标,从学生在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层面的学习需求出发,制定信息技术课的德育目标,分为认识、行为、情感三个层面。在认识目标层面,要求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了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知道信息真伪的存在;了解信息技术的两面性;意识到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捷;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等;了解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在行为目标层面,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保护与尊重个人隐私;保障自我信息安全;尊重知识产权;学会创新,学会分享,学会互助;爱护设备,学会节能;具有初步的分辨信息真伪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在情感目标层面,要求学生爱学习;爱同学、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平面设计》一课中,立足于为“助学红十字博爱超市”制作“爱心券”的教学内容,明确本课时的德育目标——在平面创作过程中,逐渐树立关心他人、爱他人的良好思想感情。

2.以教学资源为载体,丰富德育内容

德育渗透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与特点。丰富德育内容,要从拓展教学资源方面入手,做到德育的有的放矢。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方位留心、获取和开发资源。首先,可以立足于教材资源的应用和拓展。例如,在《构筑信息安全屏障》一课中,德育内容是信息安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信息安全案例,培养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其次,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寻找德育资源。例如,在《数据排序》一课中,教师可利用在新生入学时教师安排座位、宿舍以及班级军训时整齐的队列照片等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据排序的兴趣,同时,又能在课堂中渗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再次,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从社会生活方面搜索教学资源。例如,在《图像处理》一课中,教师可利用“神舟十号”宇航员的照片以及王亚平太空授课的相关图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针对不同学段,渗透有所侧重

德育渗透要力求事半功倍。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学段应有侧重点。对初一年级学生要立足个体,围绕认识自我与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课之间的关系,如何自尊自强、心中有法等内容开展行为习惯、意志情感等的德育渗透。对初二年级学生,要围绕信息加工,图像处理,动画、音视频作品创作和可视化程序设计等内容,立足于集体和社会,开展交往与沟通活动,体会在集体、社会中成长的丰富情感,兼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初一《计算机系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旧的计算机零散硬件为教学资源,结合“二进制信息编码”的复习,渗透电子产品的价值性与选择性教育。学生在满足好奇心、求知欲的同时,能从个体实际需求出发,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电子设备,不盲目追求。

● 研究方法,掌握时机,寻找切入点,强调德育的时效性

1.渗透方法,淡化痕迹,潜移默化

德育渗透根据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信息技术课堂中,“认知”目标的德育,以显性渗透方式为主,采用说理、熏陶、启发等方法。例如,在《话说信息技术应用》一课中,在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方面,教师可采用说理的方式,进行显性的德育渗透。“行为”和“情感”目标上的德育要以隐性渗透方式为主,教学过程要淡化德育痕迹,采用参与、讨论、体验、实践等方法,让学生亲历信息活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走近可视化程序设计》一课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体验建立“计算圆的面积”程序的过程,感受程序设计的魅力。

2.根据心理学原理,研究渗透时机

德育涉及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多种心理成分,教师利用心理原理与心理效应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机,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1)利用首因效应。根据学生对事物的第一印象,进行卓有成效的德育。教师在每学期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初中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要在学生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在个体行为方面,提出每次进入计算机房要戴鞋套,明确保护设备、在线学习签到、获取任务、提交作业、在线评价等的要求;在合作学习方面,提出合作学习的参与形式,强调作品的完成要体现所有合作成员的学习成果;在学习互助方面,要求不是代替对方做,而是分享思路、方法;在交流互动方面,提出敢于大胆表达、学会分享、学会聆听、学会尊重等。

(2)利用心理连动原理。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波及心理实现表扬个体、带动全体,纠正个体、教育全体的目的;利用互激心理促进学生相互激励、相互超越,实现共同进步。例如,《绘制卡通画》一课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Flash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学会创作卡通人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创作卡通小丑”的任务中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表扬完成的卡通画有自己的风格、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带动全体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制作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卡通画。

3.找准课堂切入点,有效渗透

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切入点,蕴含着能被学生接受的最佳德育时机。

(1)从预设情境切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德育氛围,以特定主题情境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生活情境中,张扬个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然地接受德育。例如,在《探究操作系统》第2课时“计算机文件认识与分类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家庭住宅物品整理”的情境,分别展示凌乱与整洁的住宅客厅、计算机桌面以及文件夹的图片,渗透养成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习惯的教育。学生通过情境熏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然、主动地接受规范习惯的养成教育。

(2)从知行错位切入。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生学生知而不行、知而逆行等认知与行为错位的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情感不够深刻、意志与信念不够坚定。教师在此时渗透德育,能够增强说理性,将认知落实到行为上。例如,学生虽在认知上明白爱护公物、下课要关闭计算机、椅子及相关设备摆放整齐、不遗留纸屑等垃圾,可行为上却未能全部遵守。针对这种知而不行的情况,教师除了日常渗透爱护公物、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外,还可以在学习《制作数据统计图表》一课时,通过建立班级的计算机关机、设备摆放、机房卫生维持等情况的数据表,让学生在体验图表应用的同时,将贴在墙壁上的规则制度,落实到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上,形成良好的爱惜公物的道德品质。

● 面向学生,激发动机,把握生成点,突出德育的主体性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想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德育,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构建自主德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把握学生特点,从主体需求上诱发德育动机

初中阶段,有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期待,热衷于素材的加工,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但也有一些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不够强烈,学习行为的自觉性需要加强,学习的主动性有待提高。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围绕学生的需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才能真正从主体需求上诱发德育的动机。例如,在《探索信息编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围绕“求救”信息从文本、声音、肢体动作、光、符号等载体的转变中,让学生体验信息编码的过程,同时,从学生的安全需要出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渗透安全意识教育。

endprint

2.结合实践活动,开展自我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创作类型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思想上加深自我认识、自我矫正和自我调控行为,开展自我教育。例如,在《动画作品创作》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综合运用之前学到的绘制矢量图,创建逐帧、补间动画,编辑动画场景等技能的基础上,尝试制作一个综合的动画作品。利用公益广告——“FAMILY动画”,创设学会感恩的德育情景,结合父亲节、母亲节,渗透感恩亲情的教育。通过给双亲制作感恩祝福动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创作作品,体验学习的成就感的同时,从行动上感恩父母亲情,实现自我教育。

3.关注课堂生成,积极引导

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生成。德育的课堂生成要遵循重参与、重过程、重转变的原则,体现德育的主体参与,围绕依从、认同、内化这三个阶段开展。例如,以往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只停留在语言、文字表达层面,处于“依从”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在《制作电子板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我的校园”为主题,让学生制作电子板报,呈现自己眼中的校园、班级,渗透热爱集体的教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板报的制作过程,体会校园的美好,实现思想、行为上的转变,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并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

● 注重评价,突出提升点,增强德育的激励性

1.注重评价,激励学生

德育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维持良好的道德思想、情感和行为,也是尊重学生在课堂德育过程所取得的成果,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信息技术课堂德育的评价可以与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根据具体德育内容,设计评价项目,以量化或质性的评价标准,结合课堂观察、课堂问答、作品交流、在线反馈等多方式、多主体进行评价。初中阶段的德育评价,重在让学生意识到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该注意到什么”这一方面开展评价。例如,在《图像的合成》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结合秋季学校运动会的图片素材,开展制作“运动会的精彩瞬间”图片集。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对学生提交的作品,添加德育方面的评价项目,以“笑脸”和“怒脸”等图标,结合评语对学生在图像加工过程中是否关注“肖像权”进行评价,渗透尊重他人肖像权的教育。

2.互动交流,促进德育的提升

德育成果会让学生得到尊重与满足。利用学生追求社会交往的心理特点,开展互动交流,抓住学生的从众心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挖掘德育的提升点。例如,在《制作演示文稿作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我的班级”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渗透爱同学、爱老师、爱班集体的教育。利用演示文稿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互动交流,提升德育效果,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德育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学生,依据确定的德育目标,以资源为载体,寻找最佳时机,把握课堂生成,注重德育效果的提升,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强调针对性、时效性、主体性、激励性,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并受益终生。

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过程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