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如何生成的三个问题与三对关系

2014-07-31 08:45钟柏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影子环节探究

钟柏昌

2014年4月,黄正芳老师作为张家港市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代表为大家上了《影子乐园——调整图形》这堂展示课。在我看来,这是一节非常有代表性的课例,从这节课里我们能够看到执教者为打造有效课堂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同时也会发现诸多不足。所以,我把对这节课的批判性反思写了下来,希望教师们能从中看到更多的不足和产生的原因,反求诸己,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 提问的有效性:封闭与开放

在情境导入环节,黄老师首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点题,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随后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影子,实质是情境导入的一个延续,这种通过观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其出发点也是值得肯定的,而值得商榷的恰恰是黄老师的提问。

黄老师提的问题是“请你观察这张照片上的影子有什么特点”。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比如,影子和小朋友的动作是一致的;影子是黑色;影子比小朋友长和大,还有学生提到影子方向与光线的关系(影子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系),等等。但实际上,教师试图得到的“正确答案”是影子与小朋友的方向是相反且相连的,这样才方便引出后续“图片翻转与旋转”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的回答总是跑调,回答不出教师预设的答案,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提问太宽泛,缺乏针对性;或者说,问题与预设的答案缺乏一致性。如果问题只是问图片上面的影子的特点,学生的诸多回答都是对的;而如果希望得到预设的答案,就应该直接问“小朋友图片与他的影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方向有什么差异”。

不过,就这节课而言,教师的提问真的需要这么确切吗?笔者认为,这里恰恰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问题和回答,只有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总结归纳出图片与影子的各种差异,只有在这种经验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出一个符合常识的鲜活的影子图片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打破那种按照固定的路线、边讲边练、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学操作的教学套路,才能开展所谓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技术应用的魅力和价值。事实上,黄老师后面的教学中也涉及了影子的长短、倾斜等问题,特别是第三部分有关“拉伸扭曲”所创设的情境与本部分有重复,本来可以一步到位的情境被人为割裂了,而且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因此,笔者主张,本环节的问题不仅应该是开放的,而且执教者更要帮助学生做好总结归纳,用板书的形式总结出影子的各种特点,就可以围绕这些特点展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做出具有这些特点的影子来。

● 探究的有效性:整体与局部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意味着教学要克服以往单纯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和培养能力。但是,课程改革提倡探究性学习,是否就意味着不需要讲授和训练了呢?当然不是,那么,什么性质的内容或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去探索呢?我们知道,一方面,工具软件“功能豪华”和界面友好的特征决定了在课堂上不需要训练学生完整地掌握它的所有或大部分功能和操作;另一方面,存在一些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缺少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讲授或训练,很可能导致这样一个危险:使学生陷入漫无目的地摸索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的陷阱,既消磨了学生的兴趣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本来就非常有限的课时更加捉襟见肘,也使学生失去了高层次能力锻炼的机会。换言之,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排斥一些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讲授和训练。如果一定要将通俗易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成探究活动,或者漫无目的的探究,便是探究的泛化,即所谓缺乏有效性的“伪探究”、“被探究”。

笔者曾经提出,有效的课堂探究式教学,一方面要鼓励高阶探究,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指向核心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提倡局部探究,提供可供学生利用的支架,有效展开核心探究环节。局部探究教学模式主张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选择部分内容作为探究的对象,并设计相应的学习支架支持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避免“被探究”的问题,提高探究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本节课中,就存在典型的将探究泛化的做法。例如,学生的第一个任务是将巧虎的影子翻转过来,并移到巧虎图片的下方。教师交代完这个任务后,直接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完成这个任务,而学生的尝试证明探究的效果非常糟糕,绝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其原因就在于,在自主探究前,教师并没有提示一些必需的操作,如要先选中影子对象,要到哪里找到合适的命令等。又如,后面根据太阳位置调整影子方向的任务,依旧缺少必要的操作提示,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其中右倾斜还涉及学生完全缺乏认知的负数概念。可以说,动辄进行放羊式的整体探究,很难有好的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内容是适合学生去自主探究的,什么样的内容是需要做必要讲解或提示的;或者说,我们必须把握好引入自主探究的时机。这个时机,笔者认为应该处在我们帮学生解除了展开自主探究的入口障碍之后,即我们首先要把学生引到路口,指明一条或几条可能的道路,之后再适当留白。如同高速公路一样,必须有路标指向入口,驾驶员才可以一直驾驶下去直到遇到新的交叉口。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带领学生先找到自主探究这条高速公路的入口。例如,本课有关变形的操作,可以告诉学生找哪个菜单,主要设置什么参数(属性),至于具体设置哪个参数,设置多大的数值,这些才是可以让学生去摸索并得出规律的内容;而且这个探索可以进一步规范化,如提供试验表格(即前述“学习支架”)以支持学生记录探究过程中的数据,以便总结发现规律。

● 活动的有效性:教操作与用技术

黄老师的拓展提高环节,笔者认为是本节课最值得浓墨重彩的地方,最能体现本节课价值之所在,遗憾的是,这个环节恰恰是最缺少设计的地方。

这个环节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缺少事先设计直接开始操作。这是一节作品制作课,学生应该先有构思,先设计出一个粗稿来。作品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或场景,需要哪些元素(如人物和物体),如何摆放它们的位置,大小有何不同等,都需要学生想明白。而且,这个环节可以要求学生用纸笔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这种勾画的过程其实就是提炼创意的过程,非常有必要。当然,纸笔等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使用在信息技术课堂里越来越少见,“纸笔去哪儿了”,笔者认为是一种消极的“集体无意识”,我们姑且期待它有一天能回归常态吧。有了设计粗稿,然后才是操作实现。进一步说,作品制作类课程的核心是什么?是设计思想和设计思维!缺少这种思想和思维的训练和熏陶,我们的教学就只能浮于表面,通达不到课程的核心价值。

另一方面,拓展提高环节所要求的作业目标,是否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就告知学生?如果学生一开始就知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本领,能做一个什么样的作品,那么学生的学习期待就会有效激发出来。换言之,对于小学生而言,目标的可视化远比抽象的描述来得直接。因此,以某个或某几个作品范例的展示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将是另外一种更值得期待的教学思路。当然,这些作品范例的展示,同样应该贯穿设计思想和思维的训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从素材到范例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需要涉及哪些操作(如复制、变形、翻转、倾斜等),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最后完成一个有自主创意的作品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总之,无论是操作前的构思设计,还是作品比较分析,意图是相似的,那就是避免让我们的教学变成操作训练,变成职业培训,而是要让学生理解技术的价值,理解每一个操作的意义,为了用技术而教,为了创作而教,而不是为了学习操作而教!笔者多次强调学生的观察分析,就是因为观察分析是使学生从学操作走向用技术的重要一环。

实际上,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拓展环节的任务中,有的学生通过复制图片,得到多棵树木组成的森林,有的加了一条小河,有的加上了马路,有的给树木绘了不同的颜色,有的还结了不同颜色的果实等,这些内容都超出了教师讲解的范围。显然,我们需要保护和赏识学生的这种创造力,更要学会激发和利用学生的这种创造力。在这个环节中,我还多次看到一个场景,有几个学生复制了多排树木,试图营造出森林的效果,但是效果并不好,其中一个共同点,树木的大小没有变化,不同远近距离的树木,应该有大小之分,说明我们教师因为缺乏设计,没有启发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的学习缺少生命气息,在关键的地方缺少教师的引领。说到底,我们还是在让学生学操作而不是用技术。

● 结语

以上是笔者认为比较大的三个方面,其实还有其他一些小的方面也是值得教师们注意的。比如,在这堂课上,经常有学生忘记“先选定图像后操作”的基本操作要领。这里面涉及一些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类似这种习惯,可能不是一节课就能达到的,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强化,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在培养这种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种操作规律的普遍性和通用性,而不能局限于本节课的内容。

又如,在讲到水平翻转和角度旋转时,黄老师的操作演示至少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没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垂直翻转、水平翻转到底是怎么翻转的?有什么区别?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要理解这两个概念是有困难的,教师应该采用一些比较直观的方式来讲解,如可以采用剪纸方式来演示垂直翻转,用直角三角形来演示水平翻转等。第二,局限于技能训练,至于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垂直翻转,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水平翻转,什么情况下又需要使用旋转,缺乏必要的交代,学生记住的是一些操作而不是如何根据需要来选择某种实现方式。这个问题本质还是教操作,而不是用技术。

最后总结一下,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这样的:①提问要有针对性;②让学生充分观察,学会梳理和总结发现;③将学生引领到学习的高速入口,适当留白,但要避免自主探究的泛化;④让学生理解操作(技术)的功能和意义;⑤设计规划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⑥学习目标可视化;⑦抽象概念直观化;⑧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创造力,为了应用技术而教,为了创作而教。

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子环节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What a Nice Friend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