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怀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要做到教学的实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实效性;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要求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实效性呢?
一、分组合作——各司其责,优势互补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在《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说:“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组合作”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被教师普遍接纳,并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差异教学——张扬个性,放飞心灵
小学生虽然处在发展的同一个阶段,心理活动具有某些共性,但在心理发展的水平、心理活动的方式、特征诸多方面并不非整齐划一。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的形式、水平、内容等必然蒙上鲜明的个体色彩,是独特的“这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寻求沟通与合作,最终形成差异发展,给生命个性飞扬的天空。
例如:三年级《小儿垂钓》一诗的教学,可要求优等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朗读、背诵、默写古诗,把诗编写成故事。”中等生“掌握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学困生“掌握生字词,基本了解诗意,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只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困生觉得我能悟出,让中等生感到我能行,使优等生觉得要进一步学好还得努力。
三、包容学生——将错就错,曲径通幽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只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常常不能自持,于是不能正视有较多错误的学生,不能正视有品行缺陷的学生。我们怎样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呢?是训斥还是包容?倘若学生什么都能懂,言行从不会越雷池一步,那教育的功能如何体现呢?为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该善意地加以引导,绝不能把他们的错误无限夸大,像对待犯人一样对待他们,应当就事论事,绝不搞秋后算账,更不能新账老账一块算。
如《水》教学片段:
让生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当生读到“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湿润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生:老师,他读错了!他把“润湿”读成了“湿润”。
师:也是的,可不还是这两个字吗?不碍事,没什么区别。
师:会不会是作者写错了呢?
生:我们认为作者没写错,是他读錯了。虽然是同样的字,可调换了位置意思发生了略微的变化。“湿润”偏重于“润”,“润湿”偏重于“湿”。
生:同时表达的效果也发生了变化。“润湿”表示水刚经过,脚板所占水分不多,而“湿润”不光湿了,而且湿透了,湿的程度比较大。
生:在当时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不允许母亲那么“奢侈”,“润湿”更加体现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
师:是啊!看来作者是匠心独运,遣词造句如此准确到位,我们怎能马虎对待呢?来,让我们把这句话齐读一下。
“老师,他读错了!”一句话启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在探究中迸发了智慧的火花,从简单读错词中揭开了文章的深刻含义。
四、课堂评价——善于倾听,关注发展
著名语文教育家周一贯说:“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由此可见,教师要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聆听学生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捕捉到来自学生的思维火花,并及时做出回应,热情、全面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加以有的放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一位教师教学《放弃射门》时,让学生对“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位学生说:“我认为福勒的做法是错的。福勒没有把握住这次射门的机会,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球员”。这位老师听完这位学生的见解,不假思索地说:“你的看法是错的,坐下”。
其实,这位学生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只不过是角度不同,所以分析出来的结果也不同。而老师武断地评价学生的看法,使学生独特的见解陷入困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评价时,教师应在倾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利用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来引导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总之,教学的实效性,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日积月累,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步做到。只有在自己的教学教研过程中,以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为标准来衡量、评价每一堂课,并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向着有效、高效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