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成公益“热土”

2014-07-31 08:43和学同
社会与公益 2014年4期
关键词:热土公益事业山区

文/本刊记者 和学同

近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在公共和公益事业方面,公共事业建设成就显著,农村基础实施极大改善。在社会事业方面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时下农村展现出了一幅欣欣向荣,繁荣昌盛,栩栩如生的画卷。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国家在边疆山区公益事业方面作出了举世瞩目的可观成绩。这是边疆山区农村农民期待已久的梦想,是公益事业的重大举措,也是社会责任的有力行动标本。

农村实施“三通”工程

云南省在公共和公益事业方面。公共事业建设成就显著,农村基础实施极大改善。我国是一个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农村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复杂聚居局势。边疆云南是一个占26个少数民族的边疆贫困省份,改革开发30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区农村的公益事业,据2010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截止2009年云南省全面实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农村“三通”工程。

上图/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山区农村电网一角

在通水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实施“饮水安全”工程以来,以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农村缺水和高氟、高砷、苦碱、污染、微生物病害等水质危重点。截至2008年底,云南省在农业水利总投入962.19亿元,已累计建成大中型水库5474座;建成山区“五小水利”工程100多万件。全省700多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农村人口较少的少民族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267.4万人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完成公益任务创历史新高。

截至2009年农村公路建设投资高达100亿元,新改山区农村公路超过25000公里,油路3000余公里。

在通电工程方面。云南电力工业逢勃发展,电源建设突飞猛进。大中小电站遍布全省,电网建设不断扩展,使云南电力工业实现了全面开发澜沧江大电厂、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的历史性跨越,同时揭开了全面开发澜沧江丰富水能资源的序幕,为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了实现边境山区农村“村村通电”工程的战略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省在社会事业方面。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云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文化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同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面覆盖义务教育

云南的教育事业通过调整、改造、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截止2008年,全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241.9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16.5%,全省已有高等学校59所,中等专业学校94所,普通中学2272所,小学329870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为876.25万人,126个县、市、区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4.7%,全面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水利方面:

解决267.4万人饮水安全和困难问题。

教育方面:

126个县市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医疗方面:

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129个县市区。

文化方面:

建成公共图书馆150个、博物馆36个,有限电视用户460万户。

社会保障: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达3222万人。

生态环境:

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9万平方千米,建自然保护区176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各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卫生事业,不断加大卫生事业投入,逐步建立起省、地、县、乡、村医疗、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网络,昔日的“瘴疬区”成了各族群众安居乐业、民康人寿的新边疆。

截至2008年,全省地方财政医疗卫生事业支出达到104.59亿元,全省卫生机构9249个,全省1336个乡镇设有乡镇卫生院1399个,全省129各县(市、区)中有122个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建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78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129个线市区,参加人数达3222万人,参合率达89.77%,有效地缓解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恶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城乡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寿命大为延长。

文化设施大为改善

云南努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掘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努力为改革开放服务和经济建设服务,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文化需求,取得了明显成就。民族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繁荣发展。

云南省地方财政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不断增加,截止2008年达24.85亿元,实施并启动了千里边疆长廊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两管一站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重点公益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化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民族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2008年全省拥有公共图书馆150个、博物馆36个、艺术表演团体127个,全省拥有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55座,广播电台15座,电视台15座,有限电视用户460万户。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社会保障进一步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云南省社会保障系统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建立了完整的城镇基本养老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农村农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相继建立并逐步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其次,住房制度改革、经济使用房制度等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截至2008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93.7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95.6万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达141.1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民达3222万人,参合率达89.77%。正因社会事业不断蓬勃发展,人民群众正享受“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安居乐业生活。

生态环境有效保护

云南省委、省政府推出绿色云南的发展战略并实施天然保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等体系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9万平方千米,建成自然保护区176个,面积达288.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恢复到50%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从八五时期以来,云南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全省综合性、区域流域性、重点污染源治理、环保产业和环保示范工作等。截止2010年云南省财政累计投入数百亿元用来改造区域流域性、重点污染源治理,全省农村累计改水收益人3000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61%,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51%,粪便无害化处理率59%。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基本保持稳定,生态功能正向好的方向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昔日的大山背水姑娘已悠然而去,农村唧唧响的煤油灯已成了岁月沧桑的影子,那弯弯崎岖山路成了历史。如今人类背水时代已渐渐被哗哗响亮的水龙头划上了句号,叽咂响而柔亮的煤油灯被强烈的电光替代了,人们那艰难的足迹被车轮代替了。这一切的历史转折和变化都是国家一直为公益事业努力作出的成果,公益事业的稳步发展来自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社会各界的慈善举动,是公益事业发展的必然所在,也是社会责任举动的辉煌成就。

农村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与广大农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作好这些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

猜你喜欢
热土公益事业山区
这片热土上,“新”的力量正迸发
《山区修梯田》
山区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热土西藏
山城热土
行走在张家口的热土上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
做公益事业 擦亮企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