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九座古戏楼考述
——《酒都文物——宜宾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补遗

2014-07-31 05:47何光涛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江安县厢房戏楼

何光涛

(1.山西师范大学 戏曲文物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山西 临汾 041004;2.宜宾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7)

宜宾市位于川、滇、黔三省的结合部,春秋战国时为僰人部族的活动中心,秦置僰道县①,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始建城②,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改称戎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义宾,北宋改称宜宾,元改称叙州路,明清改称叙州府。现辖两区八县,面积约13 298平方公里,人口约543万。

宜宾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之誉;又因特殊的水道位置和悠久的酿酒业,有“万里长江第一城”和“中国酒都”之称。宜宾市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安全,从2007年4月到2011年12月,宜宾市文物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的精神,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展开了全面普查,共查到“不可移动文物6 280处(新发现文物4 651处,复查文物1 629处)。其中:古遗址125处,古墓葬4 348处,古建筑1 071处,石窟寺及石刻24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49处,其它类46处”[1]2,并“绘制文物位置示意图、分布图、平面图、立面图13573张,拍摄照片19411张,建立电子档案数据37.7G”[1]1。2013年11月,宜宾市博物院将普查成果出版,名为《酒都文物——宜宾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以下简称《集成》)。这些成果极为丰富,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充分展示了宜宾市丰厚的文化底蕴。《集成》说这次普查全面而仔细,“全市乡村普查到达率均达到100%”[1]1。但据笔者了解,还有戏楼未曾被普查到。笔者对宜宾市戏曲文物做了详尽的搜索,共查到《集成》所遗漏的几座古戏楼。这些古戏楼,有的是独体建筑,有的是宫、庙、民居或祠堂的附属建筑。它们和其他古戏楼是宜宾市戏曲曾经繁荣的见证,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正如建筑学家罗德胤先生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戏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反映和承载了中国的古典戏曲文化,还是中国古代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2]但是,不但《集成》将它们遗漏,而且1988年所编的《宜宾地区戏曲志》和1995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四川卷》也未提及。兹将它们一一介绍于下,希望引起文物部门和相关学者的关注、保护和研究。

一 江安县底蓬镇新民街古戏楼

该戏楼在《集成》中只字未提。它(见图1、图2)位于底蓬中学背面,坐西南向东北,歇山顶,穿斗式,镂空式山花。过路台,一面观,面阔7.88米一开间,通进深9.07米,前台进深5.81米,后台向前台凸0.84米。通高6.86米,其中下通道高2.30米,台口加屋顶6.84米。台下左右有厢房各一间,有楼梯可直达后台,面阔4.91米,进深9.32米,高2.39米。脊檩上大书“民权巩固,国运遐昌”八字,并用小字记有该戏台的修建者名单:“堪舆:陈绍周。木匠:刘子光。石匠:王炳钦。盖匠:徐相荣。住持:李明修。书檩:穆合先。经事:邹元亨、赖春林、邓裕光、钟相林。”

该戏楼的具体修建时间已难确知。据当地居民讲,其大约修建于民国早期。根据脊檩上八个大字看,大体不差。这八字当是从封建时代常用语“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化用而来的,将体现封建帝王意识的“皇图”和“帝道”改成体现三民主义精神的“民权”和“国运”。该戏楼台上、台下现共住有四户居民,破损严重。笔者于2014年5月2日前去考察时,正遇上两户居民做午饭,只见屋内烟熏火燎,潮湿发霉。笔者问他们入住的原因和时间,他们说自20年前由政府安置,就一直居住于此。

图1 江安底蓬镇新民街古戏楼正面

图2 江安县底蓬镇新民街古戏楼背面

二 江安县蟠龙镇老街古戏楼

该戏楼在《集成》中也只字未提。它(见图3、图4)位于镇政府对面,2010年因镇政府扩建而被部分拆毁,拆毁的墙基还留有痕迹,现仅存左侧厢房和看楼。笔者于2014年5月4日前去考察时,幸遇当地一位对戏楼和周围其他古建筑非常熟悉的老人(洪姓,89岁)。据他介绍,戏楼距今有120多年的历史,坐西北朝东南,过路台,三面观,穿斗式。戏楼对面本有四圣宫,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和赵云四人。在戏楼和四圣宫之间还有一看亭,上下两层,供有钱人坐着看戏。宫和亭均因修建镇政府而被拆毁。笔者根据左边厢房、现场留下的拆除痕迹以及老人的描述,测得了戏楼的相关数据。戏台面阔7.89米,通进深9.03米,其中前台进深6.11米。戏楼下高2.33米,前檐柱高5.02米,中柱高6.81米,柱础高0.39米。戏台左侧厢房面阔3.11米,进深2.92米。左边看楼分上下两层,穿斗式,上层为看楼,下层用作商铺,通面阔11.94米作三开间,进深5.34米,通高5.21米,下高2.36米,前檐柱高4.95米,中柱高6.15米。

图3 江安县蟠龙镇老街古戏楼左耳房及看楼

图4 江安县蟠龙镇老街古戏楼左耳房

三 江安县桐梓镇石头村韩家坝禹王宫古戏楼

该戏楼(见图5、图6)正对禹王宫,属于禹王宫的附属建筑,位于山门位置,上为戏台,下为通道。《集成》记录了禹王宫③,对戏楼只字未提。该戏楼坐西南朝东北,悬山顶,过路台,一面观,一开间,面阔4.79米,进深7.05米,通高5.49米,下高2.35米,台口加屋顶4.12米。戏台左右各有厢房,通面阔7.16米作两开间,通高5.78米分上下两层,下高2.21米。戏台檐柱柱础为鼓形,高0.49米,直径0.66米。戏台前石坝宽20.15米,长16.54米。

图5 禹王宫古戏楼正面

图6 禹王宫古戏楼背面,亦为禹王宫山门

禹王宫建于清代,但戏楼不知建于何时。笔者于2014年5月5日前去考察时,问及禹王宫的看护人员,亦不知。幸遇前来玩耍的一位高龄老人(李姓,78岁),老人说,他从前辈那里得知戏楼和禹王宫为同时所建,1950年禹王宫被改建为粮站时戏台的台面被拆,上下打通,后来戏楼的屋顶、左右厢房又陆续遭到破坏。近年来虽经修复和改建,但仍能看出当年的模样。

四 江安县夕佳山民居古戏楼(图7、图8)

夕佳山民居位于夕佳山镇坝上村,为著名的明清民居建筑。明代末年一锡姓人家在此建立庄园,称“锡家山”。清乾隆时,锡家搬迁,庄园卖与黄篆庵,经黄氏后代逐年整修、扩建,至清末形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民居住宅。1988年7月据此建立民俗博物馆时,将“锡家山”改称为“夕佳山”。199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民居西侧主人生活的地方,有戏楼一座。《集成》记录了该民居④,但对戏楼只字未提。

图7 夕佳山民居古戏楼正面

图8 夕佳山民居古戏楼前看亭

戏楼坐西向东,悬山顶,抬梁式结构,有雕刻精美的雀替构件,屋顶天花板分隔成9块,分别绘有9幅戏曲脸谱。戏台一开间,面阔4.74米,进深6.82米,不分前后台。台口高2.00米,加屋顶高3.86米。戏台前有廊,深1.49米,廊前左右有栏杆,各宽1.38米、高0.71米,栏板上雕刻有《西厢记》和《白蛇传》戏曲故事图案两幅。戏台左右各有厢房一间,面阔均为4.32米,进深均为8.31米。两厢房的门与戏台相连,门高均为1.63米,宽均为0.69米。戏台后有圆门,高1.71米,宽1.66米;圆门左右各有方门一扇,宽均为0.86米,高均为1.75米,上皆雕刻有花瓶、动物等图案。戏台前有7级垂带踏道连接看亭,看亭为卷棚顶,长6.62米,宽4.71米,左右各有4柱,柱高3.21米,加屋顶高6.23米,两侧有吴王靠。戏楼现保存完好。

五 长宁县桃坪乡玉皇楼戏楼

该戏楼(见图9、图10)位于桃源社区玉皇楼对面,属于玉皇楼的附属建筑,《集成》记录了玉皇楼⑤,但对戏楼只字未提。该戏楼坐西南朝东北,一面观,歇山顶,封闭式山花,抬梁式结构。戏楼三开间,通面阔8.23米,明间面阔5.21米,通进深7.47米,其中前台进深4.32米,后台面阔与前台同,后台有一木梯连通可上下戏楼。戏楼通高6.23米,下高3.38米,上高加屋顶6.27米。戏楼台下有16根柱子,整个戏楼结实牢固。戏楼两侧各有厢房两间,右侧现已改建,左侧通面阔8.31米作两开间,通高6.21米分上下两层,上层高2.89米,进深6.28米。戏楼门口为街道,街道两侧为看楼,左侧保存较为完整,右侧已改建。左侧看楼悬山顶,抬梁式结构,通面阔13.47米作三开间,其中明间3.56米,进深9.36米,通高5.12米分上下两层,下高2.76米,中柱高6.58米,基高0.24米。两看楼之间为宽敞石坝,宽9.33米,长18.41米。

图9 玉皇楼古戏楼正面

图10 玉皇楼背面

玉皇楼上原有两匾额,修建戏楼时悬挂,现被居民作为楼板。其中一块上有文字:“嘉庆贰拾叁年蒲月朔□立。”由此可知,该戏楼建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戏楼现改建为两开间的一楼一底住房,分别为两户居民所住。底层两间为商铺,上层两间为居室。

六 长宁县梅硐镇镇坪村余家祠堂戏楼

余家祠堂为该村余姓家族于清末民初所建,距今已有一百余年。1935年5月14日,余泽鸿带领川南游击纵队驻此并召开军事会议,该祠堂遂成为著名的红色史迹。祠堂有戏楼一座,位于大门位置,上为戏台,下为通道。《集成》记录了该祠堂⑥,但对戏楼只字未提。

戏楼(见图11、图12)为过路台,坐东北向西南,一面观,歇山顶,封闭式山花,穿斗式结构,一开间,面阔4.86米,进深4.89米,不分前后台,通高5.42米,下通道高2.63米,柱周长0.75米,无柱础。戏楼额枋上雕刻有戏曲人物故事和花草图案。下通道左侧有木梯可达戏楼。戏台两侧厢房各一间,悬山顶,面阔4.31米,进深4.82米,高4.54米,基高0.25米。戏楼左右看楼为悬山顶,各面阔12.32米作三开间,高5.34米,均分上下两层,下高2.25米,基高0.21米,上下无廊。

图11 余家祠堂古戏楼正面

图12 余家祠堂古戏楼背面

戏楼与祠堂同时所建,现破损严重。笔者于2014年4月28日实地考察发现,该祠堂现共住有3户居民,戏台为公用建筑。20世纪90年代初戏台的右侧看楼因居民修建房屋被拆。戏台左侧的木梯现已被拆除。台口被封,改建为小屋形式,现堆放着杂物。

七 珙县洛表镇麻塘村何家大院两戏楼

何家大院的修建者和修建时间均不详。2009年8月,《宜宾日报》记者何均洪等人前去考察,撰文《珙县发现两座石碉楼》,云:“樊忠华和杨国科两户人家是该院子目前的主人,据他们介绍,该大院以前是一个何姓大地主的产业,包括两座石碉楼都被称作何家大院,不清楚院子修建的具体时间,但可以肯定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3]笔者于2014年5月12日前去考察时,发现已无人居住,并发现何家大院实际上包括两套院子,每套院子均有戏楼一座,位于院门位置,上为戏台,下为通道。《集成》记录了该大院⑦,但信息并不完整,且对戏楼只字未提。

其中一套院子坐北朝南,四合院。其戏楼为过路台,正对院内,悬山顶,穿斗式大木结构,一面观,一开间,面阔3.78米,进深5.15米。戏台不分前后台,通高4.35米,加屋顶5.69米,下通道高2.15米。戏台左右两侧各有厢房一间,面阔均为3.31米,进深均为5.15米,高均为3.21米。戏台对面正屋为穿斗式大木结构,面阔14.23米作三开间,其中明间4.52米,高6.51米,进深4.88米,基高0.21米。前有走廊,深3.35米。廊柱高3.79米,柱础0.42米。戏台前看坝宽14.49米,长13.81米。戏楼及左右厢房现破损严重,今仅存木架。(见图13、图14)

图13 何家大院古戏楼(一)正面

图14 何家大院古戏楼(一)背面

另一套院子距前所叙院子相距约200米,坐东南向西北,亦为四合院。据当地居民说,该院原为女眷所居。其戏楼为过路台,正对院内,坐东南向西北。悬山顶,穿斗式大木结构,一面观,一开间,面阔4.55米,进深5.43米。分前后台,前台进深4.67米。后台有上、下场门,门高2.57米,宽0.93米,通高4.12米,下通道高1.88米。基高0.21米。戏台左右两侧各有厢房一间,悬山顶,穿斗式结构,面阔3.57米,进深5.43米,通高4.18米,分上下两层,下高2.15米。戏台前看坝宽11.63米,长6.67米。戏楼及左右厢房现保存完好。(见图14、图15)

图15 何家大院古戏楼(二)正面

图16 何家大院远景

八 长宁县老翁镇老街文昌宫戏楼

该戏楼(见图17、图18)属于文昌宫附属建筑,正对文昌宫正殿。戏楼和两侧看楼于60年代修建镇粮站时拆除,现仅存正殿和原戏楼下通道石柱一根。对于文昌宫及其戏楼,《集成》只字未提。

正殿为悬山顶,抬梁式结构,嵌入式台阶,7级石踏道。通面阔18.14米作三开间,其中明间11.59米,两次间各3.28米,进深均为6.24米,高均为4.39米,基高均为0.48米。修建粮站时,正殿作为仓库用。现该地为丝织厂,正殿又为丝织厂库房,保存较为完好。

据当地做布匹生意的老人(冯姓,76岁)回忆,原戏楼为山门戏楼,坐南朝北,过路台,三面观,歇山顶,封闭式山花,四柱三开间,分前、后台,后台有上、下场门。戏楼下通道正面有石柱四根,上雕刻有文字。逢年过节,会有戏班来此演出,一般连演七天,曾演出过《四下河南》等剧。原戏楼所在地现建为厕所,据老人说,厕所的木料绝大部分取自戏楼。四根石柱现仅存一根,高1.81米,宽0.30米,厚0.35米,上雕刻有文字“□隆肆祀看他年地灵人杰□大祯祥”,现为丝织厂对面一废弃民居的门柱,被倒立使用。

图17 文昌宫原古戏楼位置

图18 文昌宫原古戏楼石柱

以上戏楼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或完全被漏查(如第一、二、八座),或虽被普查但《集成》却只字未提(如第三、四、五、六、七)。为了弄清被遗漏的原因,笔者于2014年6月9日前往宜宾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咨询。黄乐生所长说:“完全被漏查的原因可能有四:一是把握文物的标准不同,关于古建筑的时间界定一般下限在清代,民国时期的可算可不算;二是有些古建筑虽是民国之前的,但保存现状很差,很快就会坍塌,统计的意义已不大;三是产权归属原因,有的古建筑数年前就本当地政府分给了居民,现在去普查和统计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四是政治经济原因,有的古建筑因城镇扩建等原因,已被当地政府列为拆除对象。”黄所长又说:“被普查但《集成》却只字未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普查员的个人原因。每个县的文物由该县文管所负责普查,因而全市普查实际上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有的人因为时间精力不够和文化水平有限,只注重古建筑的大体,而忽略了其中的具体细节。”联系《集成》的统计情况看,黄所长的分析全面而真实。古建筑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加以妥善保护的前提是要普查出来让世人知道它们的存在。至于普查和统计的标准,诸如时间下限、现状情况、产权归属等,都应该严格探讨,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遗漏。

注释:

①秦制,县“有蛮夷曰道”,汉承秦制,亦称“僰道”。(汉)班固《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云:“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见《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42-743页。)

②(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僰道县,在南安东四百里,拒郡百里,高后六年城之。”(参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285页。)

③罗培红主编《酒都文物——宜宾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江安县·桐梓镇·古建筑·安乐禹王宫》云:“位于桐梓镇桐梓社区,始建于清代。该建筑现存正殿,正殿座东向西,条石基础,素面台基,明间垂带式踏道2级,石质圆形柱础,木结构三穿用五柱,抬梁式梁架,单檐悬山式屋顶。面阔五间16.9米,进深五间18.9米,通高9米。建筑面积324平方米。”(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385页。按:后面所引凡是出自该书的,简称《集成》,不再一一注明编者和出版信息。)

④《集成·江安县·夕佳山·古建筑·夕佳山民居》云:“位于夕佳山镇坝上村,始建于明代,坐南向北。该民居为复合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10 056平方米,建筑面积5217平方米,天井11个,房屋123间。主体建筑为木结构,悬山式屋顶。前厅石作素面台基高1.6米,垂带式踏道9级,面阔五间25.7米,进深六间7.6米。民居内木刻、石雕内容丰富,庭院曲廊,风格别致。民居四周桢楠树林环抱。国务院于1996年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426页)

⑤《集成·长宁县·桃坪乡·古建筑·玉皇楼》云:“位于桃坪乡桃源社区玉皇楼,建于清代。该建筑为过街楼,座东北向西南。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面阔四柱三间,13.5米,进深四柱14.5米,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素面石作台基高1.1米。”(543页)

⑥《集成·长宁县·梅硐镇·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军事会议会址》云:“位于梅硐镇镇坪村,建于1935年。该建筑原为余家祠堂,1935年5月14日,余泽鸿带领川南游击纵队住此并召开军事会议。余家祠坐西南向东北,为四合院。木结构单檐悬山顶,穿斗式梁架,三穿用七柱减柱造。正屋分前、中、后三室,均为面阔五间23.16米,进深三间7.5米,左右厢房三穿用五柱,面阔十一间42.15米,深5.05米,素面台基垂带踏道造3级,通高5.3米,正殿已拆重修,小青瓦屋面。”(503页)

⑦《集成·珙县·洛表镇·古建筑·何家大院》云:“位于洛表镇麻塘村,建于清代。该大院坐北向南,占地200平方米,由正房、厢房和碉楼构成,四合院布局,三面屋脊均泥塑云纹宝顶。正房为小青瓦屋面,悬山顶,穿斗木构架,通面阔三间12米,通进深7.5米。厢房形制相同,为小青瓦屋面,悬山顶,穿斗木构架,通面阔三间9.5米,通进深6.5米。正房西侧屋角有碉楼1栋,碉楼用青条石垒砌,长9.5米、宽6米、高15米,为两楼一底,屋顶为木构架歇山式顶,碉楼内为串木构架,共四层,墙体四侧有窗及观察孔。(679页)

参考文献:

[1] 罗培红.酒都文物:宜宾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2] 罗德胤,秦佑国.古戏台,戏曲文化的建筑遗存[J].中国文化遗产,2013(5).

[3] 何均洪,黄月,李梅.珙县发现两座石碉楼[J].宜宾日报,2009-08-26.

猜你喜欢
江安县厢房戏楼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绝 句
云南省鹤庆县金墩乡化龙村柏树庙戏楼
下午愈加忧郁(二首)
明清江安杨氏家族文化成就初探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戏楼
四川江安县夕佳山民居戏雕及演剧考述
江安县2007年—2018年暴雨过程统计分析
寿星(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