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琪
[摘 要]深入研究钢琴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能够帮助我们对中国钢琴艺术处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得失做出总结,并且从中提炼出别具独特性的理论基础、演奏技术与创作思维,进而对世界钢琴方面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和平进行曲 钢琴 音乐 演奏
追溯中国钢琴创作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其实是以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为依据的。中国天才作曲家赵元任在1915年发表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和平进行曲》,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中国早期钢琴音乐的开始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流传进入我国不过百余年历史,钢琴的诞生为推动人类音乐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真正意义上出现在世界上的第一架钢琴是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于1710年前后在佛罗伦萨制造而出的。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将中国大门面向世界打开,伴随各国文化的涌入,钢琴也被引入进来,而且逐渐在各大沿海城市广泛被用于伴奏圣经等。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我国新音乐文化逐渐体现,之后逐步开始系统性学习钢琴,钢琴逐渐发展成一种用于教学的工具,钢琴音乐文化从此在中国诞生发展。
二、《和平进行曲》的诞生
《和平进行曲》是1914年,被称为“汉语言之父”的赵元任先生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间完成的一部钢琴曲,1915年正式发表于《科学杂志》第一期,被公认为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这首曲是赵元任先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创作的;赵先生是富家子弟,虽身在国外,却对祖国的危机时刻关心,在他当时的日记中写到:“战争来临了,多么愚蠢!”。对于当时年仅22岁的赵先生来说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瓜分殖民地的一场丑恶不堪的战争,但我们从《和平进行曲》的曲名可以看出赵先生着重表现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 1984年左右中央音乐学院教师余玉姿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分馆查阅1915年1月出版的《科学杂志》时发现且证实,1975年在美国出版的《赵元任自传》(英文版,1975年出版)一书中,提到他公开发表的第一首钢琴作品,而这首作品是这个时期唯一的作品。这部作品多处透露出对欧洲传统技法的模仿,在早期音乐创作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国钢琴艺术的起点。在二十世纪最初的二十年中,中国钢琴曲可以以赵元任的创作为代表;之后的1917年创作的《偶成》发表与1918年9月《科学杂志》第四卷第一期,和1919年创作的《小朋友进行曲》;1921年《音乐杂志》第一期发表李荣寿创作的《锯大缸》,萧友梅1923年《新霓裳羽衣曲》、1916年《哀悼引》,黄自1930年两首《创意曲》也是我国早期的钢琴曲之一,这个时期还出现不可忽视的钢琴伴奏作品,如1920年青主的《大江东去》、1922年萧友梅的《问》、1926年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织布》、1932年黄自的《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等;这些作品都属于“中国早期钢琴作品探索中的产物”。
三、《和平进行曲》对我国早期钢琴曲的影响
《和平进行曲》的乐曲本身有着流畅的曲调,完整且有朝气,并有较强的歌曲特征。然而从曲式上是再现单三部曲式A、B、A′,2/2拍,前十小节为第一部曲式A,调性为G大调,九至十二小节为第二部曲式,从D大调转回主调,十三至二十一小节为变化再现,最后两个小节以典型的完满终止结束在G大调,全曲是按照西方大小调和声体系来创作的,这使它少了一些鲜明的中国风格。赵先生在他的《自传》中提到:“它完全属于西洋风格”,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首作品看作是他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萌芽期的模仿作。若说《和平进行曲》是模仿西方调式和声的作品,那《偶成》则是一个提升,它与1913年赵先生改编的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西洋大小调体系融合我国民族音乐调式;所谓《偶成》就类似于西方音乐中《音乐瞬间》以及《即兴曲》这类作品,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分为五个部分,(1-8)小节的引子,(9-24)为A乐段,(25-56)为B乐段,(57-72)为再现A乐段,(73-80)尾声,引子部分由G大调的主与下属和弦交替出现,第一乐段转入G徵大调,第二乐段由G大调转向D大调最后转入G宫大调,第三乐段转入G徵大调,尾声回到主调G大调,2/4拍,速度较快,中西调式结合的调性布局,乐曲在两调之中完美的转换,典型中国民间小调风格,加上装饰音并配以和声因素增添些许活泼轻松幽默诙谐的特点,寻找到新的具有东方色彩和民族的特点;正是与《和平进行曲》的转变之处。李荣寿的《锯大缸》全曲只有十四个小节,右手旋律是中国民歌曲调,左手的伴奏采用非常简单的伴奏织体,和声发展是由“主——下属——属——主”建立的和声功能体系,创作手法都有意突出中国风味,完美的把欧洲的创作手法运用到中国钢琴曲的创作。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曲》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同名诗篇为题材而作的,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以中国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钢琴曲,不管是在乐曲的旋律与和声配置上,作者都刻意突出中国民族民间风格。虽然这些作品构思简单、曲式短小专业技巧较浅,程度相当于现代儿童钢琴基础教程的水平,但却在中西方钢琴音乐创作风格有机结合大胆创新迈出了第一步,为以后的钢琴曲作家们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20世纪之初就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中西文化融合趋势。
在《和平进行曲》的诞生下,之后出现的源源不断的作品在其创作风格和表达技法上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平进行曲》打开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开端。在1934 年,美籍俄罗斯钢琴家和作曲家齐尔品在游历中国时对中国音乐深深着迷,为达到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目的,由上海音专协助,他自己发起、出资组织了“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比赛。本世纪三十年代,这场比赛的举办对中国钢琴曲创作来讲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本次比赛第一名的获得者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除了这首曲子之外,在三十年代他还写出《晚会》《怀念》《小曲》等有名的曲子,《牧童短笛》成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走向成熟的转折点,这首极具“中国民族风味”的作品,体现了江南民族风情,开创出中国式的淳朴的田园风情,该曲对之后的中国风格的钢琴乐曲创作有着开辟中国新音乐的道路。但是这些作品在《和平进行曲》的基础上又创造出明显中国笔法与风格。
在日本旅行居住的中国人江文也在三十年代同属于多产的钢琴曲作曲家。他自身特殊的经历使他的作品明显有两个特点区别于一般国内作曲家,其一是他对欧洲现代的风格技巧有更多的借鉴与利用,其二是在他的部分作品中有着更多的日本风格而不是中国风格。江文也创作了三部钢琴作品:《五首素描》,(作品4,1935),《三首舞曲》(作品7,1936),套曲《十六首小品》(作品8,1936),表现了他寻找新的音乐语言和新的音响色彩与结构形式的创作特征;而《十六首小品》是作家首次将西方现在的创作技法与中国的民族音乐相结合,且明显受到日本文化及音乐的影响;在威尼斯举行的第四节国际音乐节,荣获作曲奖。这十六首小品之间既相互独立且又互相联系,且九首有标题,七首则无标题,这些乐曲吸取了巴托克和法国“六人团”等现代乐曲技法。这《十六首小品》中包含的《午夜的琵琶》、《午后的二胡》、《卖糖小贩的金芦笛》、《北京正阳门》等却具有着鲜明生动的国内风情,就像一听《卖糖小贩的金芦笛》就会让人联想起国内小巷与市井的特殊情调。
除了赵元任、贺绿汀、江文也以外,事实上其他人也还有写一些中国最早的钢琴曲,处于早期时代,在中国刚刚开始钢琴的探索以及实验的时代,避免不了要面对一些不理想或是不成熟的情形,然而,只要我们想到这属于世界钢琴音乐上出现的新事物,自然而然的就会对那个时代中国钢琴曲的作曲家巨大的勇气与贡献表现出钦佩。
《和平进行曲》开创了中国钢琴曲时代的先河,随后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以它比《和平进行曲》更为成熟鲜明的中国风格进入人们的视野。《牧童短笛》一经问世就倍受国内听众们喜爱,它可以称作是中国钢琴艺术这颗大树上的一朵娇艳的鲜花。它具有无限的魅力,甚至直到如今都丝毫没有褪色。该乐曲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著成手法是用二声部复调。乐曲的开头用两条有着地道国内民间音乐风格的曲调表现出朴素优美的氛围,同时也对牧童在美好大自然中感觉到的喜悦与舒畅的心情等进行了渲染,纵向上两条旋律的结合则是借鉴了《和平进行曲》的表达技法。中间部分比较活泼跳跃,右手模仿明亮又清脆的中国笛声。这部分作为主调音乐,也借鉴了《和平进行曲》,运用了欧洲古典的和声技巧,贺绿汀巧妙并且准确地找到了欧洲和声中与中国纯朴曲调能够完美融合的形式。整个曲子的第三部分是对第一部分进行略微变换的一种情节再现。这也是在《和平进行曲》的基础上取得的进步。
四、结论
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我国钢琴曲从完全模仿西洋调式到中西方调式的结合再到民族调式独立的形成这是漫长的成长过程;这段路是很艰苦的。钢琴文化迅速发展之后,逐渐出现了一个创作钢琴作品的高潮。此时创作的钢琴作品存在着三个特点,第一是对生动音乐形象与鲜明民族风格的特殊追求,作品更具生气与意境。第二是对复调与和声大胆的运用。最后一点是留学生们创作作品结构严密,有着更更工整的技巧,这是由于受到俄罗斯苏联乐派的影响。总体来说,早期的那些钢琴作品虽然没有引起很大轰动,但它们也算是开创了中国的钢琴艺术创作的先河了。像《和平进行曲》这些早期的作品还是更着重于学习与模仿外来技术,也就是所谓的尝试性作品。此时我国的民族气质还在被欧洲音乐技术束缚着。从那以后,出现了很多利用欧洲古典和声钢琴伴奏的歌曲,对钢琴的特长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另外也有一些作品尝试着对中国风格的一步步进行探索。
(责任编辑:蒋晗玉)
参考文献:
[1]叶健;;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石娟;论内心歌唱与钢琴演奏[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3]陈瑜;《在荒原上趟出的小径——评赵元任与<和平进行曲>》[J].《音乐周报》2005年10月14日第007版
[4]吕琳;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J];硅谷;2009年16期
[5]徐华菲;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J];艺术研究;2009年02期
[6]李楠楠;迁徙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轨迹[J];艺术教育;2011年04期
[7]李香兰;中国钢琴文化发展轨迹探究[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4期
[8]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9]卜莉,近现代钢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第四期2004年12月
[10]孔雯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J];文教资料;2008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