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付标
心理研究发现,人的思维活动、能接受的信息量,都与情绪有着重大关系.情绪高涨、精神愉快,则记忆力较好,能接受的信息也比较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将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不仅便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融入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下,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素材,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学发展的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下面本人结合新课标和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谈点看法.
一、课堂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目地性原则.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它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发挥导向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喜欢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并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是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征,又常常使学生难于理解,甚至望而却步.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表现形式应新颖、生动,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3.现实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在创设情境时,应尽可能使设计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使它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
4.探究性原则.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5.一贯性原则.许多教师往往只是想到情境的引入,但情境的创设不应只在课的开始阶段,其实在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
1.生活实例.数学学习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2.趣味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可以通过文化娱乐的形式,如游戏、谜语、故事、小品,有奖竞答等引入新课,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
3.设问激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
4.数学活动.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
5.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理地调整、丰富自己的认识,获得数学知识.
6.数学学史.教学中引入数学学史,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确立的三维目标.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来看,数学学史提供了科学事实的概念、原理及科学发现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及其应用,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来看,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方法,掌握科学研究的艺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来看,学生可以学习科学家的高尚品质、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
总之,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教学活力.同时渗透三维目标,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领悟求知的真谛,为构建以情促教和以教育情的和谐课堂和人文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