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然
没有头球,足球的精彩便会大打折扣,不光国际足联不会同意,全世界的球迷也不会答应。那么,球员用头球破门,会不会增加他们脑部受伤的概率呢?
传统运动医学认为,在一个有意识的头球中,你努力想去顶球,并且顶到了它的话,球对你头部的冲击力将会被分散到全身,因为你的头部在那时已通过绷紧的颈部同整个身体连在一起了。所以,只要是球员事先做了准备,用头对准并将球顶出是安全的。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美国加州大学脑损伤研究中心的戴维·霍夫曼经过更全面、更精细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结论——头球的确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莽撞顶球的情形下。
医生的初始结论不够准确
霍夫曼研究这一课题的诱因是,他发现很多美国橄榄球运动员退役后会出现大脑意识障碍,他还向1600名全美退役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其中涉及的疾病近二十种。在1450张有效问卷中,竟有62人退役后不久便罹患老年痴呆症,患病比例是普通人的2.4倍,而所有遭遇过3次脑震荡的人无一例外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值得反思的是,当初在他们受伤之时,医生的诊断是轻微脑损伤,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更不会影响日后他们的正常生活。现在看来,“轻微损伤”的结论是不准确的,脑损伤与老年痴呆的确存在某种内在因果联系,因为六十多位饱受老年痴呆之苦的当初的运动狂们,均遭受过3~4次的脑震荡。
头球,最好悠着点
足球比赛是一项激烈且带有危险性的运动,特别是球员在用头顶球时,速度快、力量大的球会对球员的脑部形成猛烈的撞击。久而久之,球员的脑部会遭受极大的损伤,特别是重复头球对大脑产生的震荡和伤害十分严重。欧洲某医学机构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足球运动员在退役后患脑部疾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5倍。
有人做过专门统计,一个职业足球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的平均头球次数是8.5次,一个赛季头球的平均次数达800次,后卫队员头球的平均次数多达1500次。专家还指出,在职业足球比赛中,球员头顶一个全力踢来的足球时,头部所承受的力相当于79公斤重的东西以每小时100公里左右的时速砸到头上。雨天比赛时情况尤甚,因为足球被水浸湿后,重量增加,对人脑造成的伤害更严重。所幸,人们以人造革足球代替了纯皮的足球(这使足球的重量减少了近1/3),使球在与头部接触时形成了一定的角度,以及球的弹性和球员紧绷的颈椎均弱化了足球的巨大冲击力。
戴维·霍夫曼为此专门设计了一项智力测验,对120名足球运动员的测试表明,头球次数越多的人,测试得分就越低,将近90%的测试数字与拳击运动员的测试相吻合,所以霍夫曼得出的结论是,用头顶球和拳击运动员头部挨拳头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防患未然最重要
英国足坛名将杰夫·阿瑟尔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体坛的传奇英雄,曾率队夺取过足总杯。不幸的是,他在59岁时突然昏倒,随即辞世。随后公布的检验报告揭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他的死和不断用头顶球有关,医生把他的死因归入“职业病”。
阿瑟尔的猝死引起了人们对司空见惯的头球的警觉,美国一家著名的医学研究所曾发表报告说,头球容易造成青少年脑震荡,因此要求家长在孩子踢球时加以适当看管,并告诉他们头球具有潜在的危害,顶球时务必注意角度和力量。
值得庆幸的是,欧美科学家一致认为,少年足球运动员受到头球伤害的程度,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尤其是12岁以下的少年,头球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原因是他们头球的机会很少,其次是他们踢球的力量相对较弱,球速只是成年球员的60%,所以极少有人听说过,哪个孩子因为头球而晕头转向。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虽然青少年踢球的力量小,但他们头颈部的承受力也相对较弱,所以专家的忠告是,不管你是专业队员,还是业余发烧友,避免头球伤害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思想上足够重视,即使赛况所迫,你不得不来一个“狮子甩头”,借此打破球场上的僵局,也切忌蛮干,一定要圆睁双目,绷紧颈椎上的每一块肌肉,主动迎着球,把它顶到头部前方合适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减缓头球冲击对大脑带来的损伤,切忌用太阳穴或后脑勺顶球。
假如,你已经因头球或冲撞造成了脑震荡,即使时间不长你就康复到足以忘怀这次痛苦的经历,那你也应该考虑退役或告别赛场了。因为谁也不愿意用二三十年的生命或是老年痴呆的痛苦,来换取头球漂亮的一时之快。
(崔吉荐自《知识窗》)
责编:天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