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红
内容摘要:城镇化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由此人口城镇化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存在复杂性。本文通过在李嘉图生产函数中引入研发劳动比重、人口城镇化比重揭示城镇化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并整理1991-2011年中国数据对研究命题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阈值协整关系,城镇化规模对经济增长作用阈值为42.2988。因此,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是维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
关键词:城镇化规模 人口规模 经济增长 阈值协整
理论模型
在已有的研究中,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口众多作为经济增长的规模要素之一,国家发展的规模特征之一(欧阳,2012)。张强、卢荻(2011)就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中心含义引出经济规模增长的话题。威廉·配第(1682)观察大火灾之后的伦敦重建发现规模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可能的联系,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出现之后该观点逐渐消失。并且已有的研究中R&D的重要性逐渐加强,因此本文分析采用熊彼特增长模型,该模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内生研发和创新,这是熊彼特模型的核心特征;企业投入研发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取由于创新所带来垄断地位而获得的额外利润。同时考虑到由于人口总数变化带来的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
生产者行为。在本文的分析中使用李嘉图生产函数衡量社会产品的生产。具体如下:
Yt=AtLy,t (1)
其中,Yt代表t时刻以GDP形式衡量的产出值,Ly,t代表t时刻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力,At代表t时刻的知识状态。其中知识的进步取决于:
(2)
其中,LA,t代表t时刻用于知识生产的劳动力,本研究中假设劳动力分为最终生产的劳动力和知识生产的劳动力,即有LA,t=Lt-Ly,t。式(1)和式(2)两边同时除以人口,得到劳动力总量中分配给最终产品生产的比重为Ly,t/Lt,知识生产中的劳动比重为LA,t/Lt,城镇化规模一般采用城镇人口数与总人口数相比即Lu,t/Lt,当经济水平处于平稳状态时有:
(3)
其中,yt=Yt/Lt衡量的是人均产出,γ衡量的是劳动的知识生产效率,φ衡量的是总人口中知识生产的劳动比重。式(2)和式(3)结合在一起就经济增长中的规模效应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式(3)显示经济增长的资源禀赋主要是人口要素,其中人口要素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知识生产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二是总人口基数。但是二者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形式有待进一步考察和分析。
对式(3)求解φ的偏导数有:
(4)
式(4)中,当时,,说明城镇化规模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亦然。
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命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以人口城镇化衡量的城镇化规模性对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的临界值,当城镇化规模水平达到一定水平时,城镇化规模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典型事实及阈值分析框架
(一)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变化趋势的典型事实
城镇化率是国际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通用指标,一般使用人口城镇化指标较多,人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城镇人口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
图1展示了中国1991-2011年间城镇化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化趋势。城镇化规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26.94%上升到2011年的51.27%,增长量翻番。经济增长则出现较大的波动,1992-1995年、2004-2007年间经济增长率均在10%以上,其他年份都保持在7%以上。由此可以肯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不是线性的。
(二)城镇化规模影响经济增长阈值模型的初步构建
由以上分析可知,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将人口要素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模型初步设定为阈值模型。本文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5)
其中,t为第t年,g为经济增长率,在此处使用GDP的增长率进行衡量。rp为知识生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反映知识生产中人力资本的变化,是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之一。p为总人口数量,用于对人口总数进行测度。考虑到分析的复杂程度,本文在分析中不添加控制变量。
F(rpt-d,θ,π)为机制转移函数。当F(g)=0时,说明知识生产的人力资本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服从第一机制,即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c1、α进行描述;当F(g)=1时,说明知识生产的人力资本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服从第二机制,即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c1+c2、α+β进行描述;当0 阈值模型计量结果 (一)单位根检验 先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只有当模型中的变量均服从单位根检验,且εt服从零阶单整序列相关,才可以对模型进行阈值协整检验,说明知识生产的人力资本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可能会随着知识生产的人力资本的规模与某一临界值之间大小而发生变化。阈值协整模型同时还必须满足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由此,本文进一步按照步骤进行严格的分析。 表1 是模型的分析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运用ADF检验法对研究中的变量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零阶变量均存在单位根,但是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满足下一步分析要求。 (二)阈值模型的设定检验
阈值变量滞后阶数。根据机制转换函数F(czht-d,θ,π)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形式,需要确定其发生转移的位置。参照唐未兵和傅元海(2013)的做法,实证分析样本的时间跨度不大,选择的最大滞后阶数为3。同时根据AIC准则,中国经济增长率g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阈值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见表2)。
非线性检验及其转换函数形式。以城镇化率衡量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需要进行严格检验。如果存在这种关系,那么城镇化等解释变量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效应则与转换函数在[0,1]的区间内的具体形式密切相关。唐未兵和傅元海(2013)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将转换函数的形式总结为对数形式和指数形式,具体的转换函数形式取决于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显示F(czht-d,θ,π)既可以是对数函数形式也可以是指数函数形式。在本文的分析中考虑使用指数函数形式进行下面的分析。由此得到模型为:
阈值协整检验。对阈值模型的协整检验参照唐未兵和傅元海(2013)的做法,使用部分残差进行阈值协整检验,具体的检验统计量为:
其中,、b、i、W(s)的含义均与王少平和欧阳志刚(2008)、唐未兵和傅元海(2013)的研究相同。Cb,iNLS收敛于随机反函数,可以通过蒙特卡洛仿真试验计算精确的临界值,由此来判断εt是否接受I(0)的原假设。对模型的Cb,iNLS统计量的计算结果为0.4044,小于显著水平,说明模型估计的残差εt为I(0)序列,显示城镇化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阈值协整关系(见表3)。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根据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城镇化变迁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时机制转换函数F(g)=0时,城镇化的系数为-1.8592,t检验值为-20.8492,说明城镇化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城镇化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服从第一机制,而当机制转换函数F(g)=1时,城镇化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效应为α2+β2=13.3638,其中β2的t检验值为2.17,说明城镇化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城镇化规模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服从第二机制。阈值参数的估计值为42.2988,由此说明城镇化规模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的机制转移发生在城镇化规模为42.2988的时候。机制转移速度为0.1891,说明转移的速度并不快。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模型得出由城镇化衡量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特点及相关理论,构建了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的阈值协整模型,本文选取了1991-2011年中国数据样本,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和仿真试验对阈值协整模型进行了检验估计。研究证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阈值协整关系,当城镇化规模比重低于42.2988时,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会加快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因此,在以人口基数占有绝对优势的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理论研究和计量检验的结果具有的政策含义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是经济持续有效增长的保障。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质量规模保持在一定水平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高于或者低于该值时城镇化规模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会有所削弱。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总量已经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何保持高速高质的增长是目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引起重视的。研究的结论显示需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规模,但是不应该将城镇化简单地归纳为户籍的更换,相反应该通过教育投入、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人口素质,进而提升国家的人力资本。这样,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之一才能为经济增长持续提供红利。
参考文献:
1.张强,卢荻.技术外溢、规模效应和内生经济增长.南开经济研究,2011(2)
2.欧阳.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经济学动态,2012(12)
3.马晓河.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4)
4.蔺雪芹,王岱等.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地理研究,2013(4)
5.王海军,张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经济与管理,2010(5)
6.刘松.从人口因素看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潜在增长速度.上海经济研究,2013(1)
7.欧阳志刚.非线性误差校正模型中的阈值协整检验—基于阈值协整向量未知的扩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
8.王少平,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中国社会科学,2008(2)
9.唐未兵,傅元海.所有制结构变迁对我国居民收入的阈值效应.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2)endprint
阈值变量滞后阶数。根据机制转换函数F(czht-d,θ,π)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形式,需要确定其发生转移的位置。参照唐未兵和傅元海(2013)的做法,实证分析样本的时间跨度不大,选择的最大滞后阶数为3。同时根据AIC准则,中国经济增长率g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阈值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见表2)。
非线性检验及其转换函数形式。以城镇化率衡量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需要进行严格检验。如果存在这种关系,那么城镇化等解释变量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效应则与转换函数在[0,1]的区间内的具体形式密切相关。唐未兵和傅元海(2013)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将转换函数的形式总结为对数形式和指数形式,具体的转换函数形式取决于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显示F(czht-d,θ,π)既可以是对数函数形式也可以是指数函数形式。在本文的分析中考虑使用指数函数形式进行下面的分析。由此得到模型为:
阈值协整检验。对阈值模型的协整检验参照唐未兵和傅元海(2013)的做法,使用部分残差进行阈值协整检验,具体的检验统计量为:
其中,、b、i、W(s)的含义均与王少平和欧阳志刚(2008)、唐未兵和傅元海(2013)的研究相同。Cb,iNLS收敛于随机反函数,可以通过蒙特卡洛仿真试验计算精确的临界值,由此来判断εt是否接受I(0)的原假设。对模型的Cb,iNLS统计量的计算结果为0.4044,小于显著水平,说明模型估计的残差εt为I(0)序列,显示城镇化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阈值协整关系(见表3)。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根据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城镇化变迁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时机制转换函数F(g)=0时,城镇化的系数为-1.8592,t检验值为-20.8492,说明城镇化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城镇化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服从第一机制,而当机制转换函数F(g)=1时,城镇化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效应为α2+β2=13.3638,其中β2的t检验值为2.17,说明城镇化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城镇化规模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服从第二机制。阈值参数的估计值为42.2988,由此说明城镇化规模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的机制转移发生在城镇化规模为42.2988的时候。机制转移速度为0.1891,说明转移的速度并不快。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模型得出由城镇化衡量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特点及相关理论,构建了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的阈值协整模型,本文选取了1991-2011年中国数据样本,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和仿真试验对阈值协整模型进行了检验估计。研究证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阈值协整关系,当城镇化规模比重低于42.2988时,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会加快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因此,在以人口基数占有绝对优势的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理论研究和计量检验的结果具有的政策含义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是经济持续有效增长的保障。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质量规模保持在一定水平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高于或者低于该值时城镇化规模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会有所削弱。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总量已经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何保持高速高质的增长是目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引起重视的。研究的结论显示需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规模,但是不应该将城镇化简单地归纳为户籍的更换,相反应该通过教育投入、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人口素质,进而提升国家的人力资本。这样,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之一才能为经济增长持续提供红利。
参考文献:
1.张强,卢荻.技术外溢、规模效应和内生经济增长.南开经济研究,2011(2)
2.欧阳.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经济学动态,2012(12)
3.马晓河.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4)
4.蔺雪芹,王岱等.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地理研究,2013(4)
5.王海军,张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经济与管理,2010(5)
6.刘松.从人口因素看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潜在增长速度.上海经济研究,2013(1)
7.欧阳志刚.非线性误差校正模型中的阈值协整检验—基于阈值协整向量未知的扩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
8.王少平,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中国社会科学,2008(2)
9.唐未兵,傅元海.所有制结构变迁对我国居民收入的阈值效应.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2)endprint
阈值变量滞后阶数。根据机制转换函数F(czht-d,θ,π)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形式,需要确定其发生转移的位置。参照唐未兵和傅元海(2013)的做法,实证分析样本的时间跨度不大,选择的最大滞后阶数为3。同时根据AIC准则,中国经济增长率g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阈值变量的滞后阶数为2(见表2)。
非线性检验及其转换函数形式。以城镇化率衡量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需要进行严格检验。如果存在这种关系,那么城镇化等解释变量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效应则与转换函数在[0,1]的区间内的具体形式密切相关。唐未兵和傅元海(2013)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将转换函数的形式总结为对数形式和指数形式,具体的转换函数形式取决于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显示F(czht-d,θ,π)既可以是对数函数形式也可以是指数函数形式。在本文的分析中考虑使用指数函数形式进行下面的分析。由此得到模型为:
阈值协整检验。对阈值模型的协整检验参照唐未兵和傅元海(2013)的做法,使用部分残差进行阈值协整检验,具体的检验统计量为:
其中,、b、i、W(s)的含义均与王少平和欧阳志刚(2008)、唐未兵和傅元海(2013)的研究相同。Cb,iNLS收敛于随机反函数,可以通过蒙特卡洛仿真试验计算精确的临界值,由此来判断εt是否接受I(0)的原假设。对模型的Cb,iNLS统计量的计算结果为0.4044,小于显著水平,说明模型估计的残差εt为I(0)序列,显示城镇化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阈值协整关系(见表3)。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根据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城镇化变迁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时机制转换函数F(g)=0时,城镇化的系数为-1.8592,t检验值为-20.8492,说明城镇化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城镇化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服从第一机制,而当机制转换函数F(g)=1时,城镇化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综合影响效应为α2+β2=13.3638,其中β2的t检验值为2.17,说明城镇化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城镇化规模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服从第二机制。阈值参数的估计值为42.2988,由此说明城镇化规模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的机制转移发生在城镇化规模为42.2988的时候。机制转移速度为0.1891,说明转移的速度并不快。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模型得出由城镇化衡量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特点及相关理论,构建了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的阈值协整模型,本文选取了1991-2011年中国数据样本,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和仿真试验对阈值协整模型进行了检验估计。研究证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阈值协整关系,当城镇化规模比重低于42.2988时,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会加快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因此,在以人口基数占有绝对优势的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理论研究和计量检验的结果具有的政策含义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是经济持续有效增长的保障。在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质量规模保持在一定水平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高于或者低于该值时城镇化规模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会有所削弱。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总量已经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何保持高速高质的增长是目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引起重视的。研究的结论显示需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规模,但是不应该将城镇化简单地归纳为户籍的更换,相反应该通过教育投入、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人口素质,进而提升国家的人力资本。这样,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之一才能为经济增长持续提供红利。
参考文献:
1.张强,卢荻.技术外溢、规模效应和内生经济增长.南开经济研究,2011(2)
2.欧阳.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经济学动态,2012(12)
3.马晓河.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4)
4.蔺雪芹,王岱等.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地理研究,2013(4)
5.王海军,张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经济与管理,2010(5)
6.刘松.从人口因素看中国经济未来20年的潜在增长速度.上海经济研究,2013(1)
7.欧阳志刚.非线性误差校正模型中的阈值协整检验—基于阈值协整向量未知的扩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
8.王少平,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中国社会科学,2008(2)
9.唐未兵,傅元海.所有制结构变迁对我国居民收入的阈值效应.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