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近年来,“山东女作家群”成为驰誉全国文坛的一支文学劲旅。她们几乎都是60后、70后,甚至80后,写作的主题也不再是性别视角下的情感伦理,而是指向更广阔的人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坛涌现出了一批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她们以特有的人生体验、独特的视角和极具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创作了一批耐人寻味的作品。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性别仅仅只是提供了一个角度,女性写作不应被标签化,王安忆、方方、迟子建等实力作家的写作,本身就是走向经典的过程。
新时期以来,以马瑞芳、张海迪为代表的山东女作家曾经独树一帜。而今,更加年轻的作家的“崛起”,无疑将会比前辈作家走得更远。东紫、常芳、艾玛、王秀梅、路也、简墨、段玉芝等,她们创作形态各异,而又都在书写时代的命运、人性的悲欢。
写作的多样性,决定了每个人所走的道路的不同,一些作家转向电视剧写作。赵冬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编剧的《沂蒙》、《红高粱》等都反响不错。70后作家高克芳,以写作婚恋题材的长篇小说著称,后改作编剧,今年以来,由其编剧的《七年之痒》、《隋唐英雄4》等电视剧接连播出。
但是我们还是看到,山东女作家群体中仍然缺少领军人物和精品力作,没有形成在文坛独树一帜的齐鲁女作家群体的整体风格,与池莉、方方、王安忆等享誉全国的大家还有很大差距;即使是和同为60后、70后的鲁敏、盛可以、乔叶等人相比,仍缺少足以震撼人心的力作。不过,她们还在路上,在命运的旅途中,观察这个时代的忧伤和愤懑,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当代社会,需要怎样的写作?一个作家的归宿在哪里?文字背后,我们看到了她们怎样的心灵世界?本期文化专题,我们选取四位70后作家,从她们的创作和生活切入,展现山东文坛的女性力量。
(本专题44-47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