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朝志,李世宝,卢晓轩
摘要:研究性课程改革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介绍了对《移动通信》进行研究性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实际问题,可以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提供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移动通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53-02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需要推进高校教学改革,而研究型教学[1]-[3]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移动通信》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知识点多、信息量大、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国内3G刚刚全面部署实施,4G已经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即将走进我们的生活。由于移动通信领域技术发展迅猛,目前大多数教材的内容都要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授课讲教材的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汲取新知识、新技术的需要,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顺应移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尝试对通信工程专业的《移动通信》进行研究性课程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深刻感受到授人以渔的重要性,但也在实践中反映出很多问题。本文旨在介绍《移动通信》研究性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探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性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一、研究性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
在本次《移动通信》研究性课程改革中,主要做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增加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提出学生感兴趣、正确恰当的主题,供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讨论主题要求能够紧扣所学知识,不但要涵盖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又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当堂及时解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二是在课程一开始预先提出5~6个跟移动通信技术相关的课题,供学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根据课堂知识,查阅资料、调研论证,在期中和期末各进行一次专门的集中研讨,由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集中研讨采取分组答辩、其他组质疑提问的方式,以此展开互动讨论,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学生认可度有待提高。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都是学生,研究性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学生对研究型教学的认可程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都直接影响到研究性课程的顺利开展。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学习观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不足、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认为其会浪费时间,不但增加学业负担,还会影响到毕业成绩单上的成绩。而很多评优、保研、考研、出国等,都是以成绩单上的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仅有一部分同学积极参与,受益的也只有这一部分同学,其他同学受益很少,这样就违背了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初衷。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研究性课程改革的认可度是实施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2.研讨课占用既定课时。在研究型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分组研讨的课时,而培养计划上本门课程的课时是一定的,因此增加这些研计课时后,讲授课时明显不够。而本科阶段的培养,有些知识点是非常基础又非常重要的,必须由老师系统地讲解,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与掌握,否则就会影响到学生后续对本专业的学习理解。这样研究性课程改革与培养计划就出现了矛盾,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协调、策划课堂组织方式。
3.学生的课外时间占用太大。目前,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重。研究性课程《移动通信》和学生的很多其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不但要完成这些课程的理论学习、实验实践环节,还要忙于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参加各种科技大赛,甚至出国准备。在如此较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下,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课外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去收集与阅读文献资料、为答辩研讨做准备。这样就直接打击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4.考核方式主观性增大。研究性课程改革中的考试方式,必然要打破传统授课方式中的单一考试模式,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进行全程评价,加强教学过程中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查,把学生查阅资料、问题讨论、项目答辩等都纳入考核范围。这样学生的最终成绩中主观性的成分就会增加。比如,老师对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过程不可能完全掌握,或者项目答辩时不同的老师对于不同的课题的理解程度不一样,给出的成绩也会受该老师主观认知的影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讨论、答辩时,组与组之间的成绩因有比较,可以客观地给出,但同一组内不同学生的成绩如何衡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受老师主观判断的影响。
5.实施教师压力大。要很好地组织实施研究性课程改革,教师面临的压力也非常大。一方面不但要求老师自身有很好的科研素养,深刻理解研究性教学的理念、目标,而且还要求老师付出比传统课堂大很多倍的时间和努力去调研、查阅资料,以便选择研讨内容、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在考核教师时,很多情况下都会以学生对老师的测评成绩为主要依据之一,这样实施研究性课程改革的老师就会比传统课堂授课的老师风险大。一旦有部分学生不认可研究性课程的课堂组织方式,或者有学生认为该老师、该课程给他们的课余时间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学生的打分就会很低,影响到老师的评职、评奖、评优。老师精心准备、付出巨大努力的课程得不到认可,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直接影响到老师的积极性。
早在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响应教育部号召,顺应高校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对《移动通信》实施研究性课程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也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改进、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90-91.
[2]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3-105.
[3]郑伦楚,徐晓军.论高校研究型教学的阶段性模式与深度推进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8-20.
[4]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 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YK201322)。
作者简介:顾朝志,女,讲师,研究方向为MIMO、无线信道等;李世宝,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Ad hoc、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卢晓轩,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移动通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