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艳锋
摘 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日、台作为亚洲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其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耕地保护、农业科技运用、农民组织构建和农业立法等,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日、台农业产业结构成功转型升级实践分析,从中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国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资源的转换效率,加速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务必抓住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关注点,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力量,明确市场需求,加强宏观管理,准确把握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日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4-0037-04
日本、台湾作为亚洲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产业结构从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转变,但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日、台依托发达的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分工日趋细化,并与其他产业融合互动,逐渐形成前后向一体化产业体系,构成了更广泛的大农业概念,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获得很大程度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日本模式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日本资源比较贫乏,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很少,农地的40%在山区。由于经济社会高度发达,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并逐步缓解了工农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而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日本农业的典型特点: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经营规模较小,农户的高龄化。日本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样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治维新后至二战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但为了维护地主利益,没有彻底废除封建社会的农村土地制度,许多农民仍需要租佃地主土地方可维持最低生活需要,同时,以农业为基础支持工业发展。通过征收高额农业税,提取农业剩余扶持工业发展,工业产出首次超过农业,并建立起纺织、军工、造船等工业,同时工业化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达到37.7%。
第二阶段,二战后至今。二战后,随着工业化基本完成,城市化率增长,农业人口不断减少,日本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关系,把农地改革的重点由所有制转向使用制度,鼓励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两权分离”,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农地集中连片经营和共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农协为主,鼓励并帮助在农地小规模家庭占有的基础上开展农田租赁和作业委托等协作生产形式的核心农户和生产合作组织,形成规模经营。这个阶段日本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特点明确。
(一)废止封建农地制度,保护耕地面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封建的农村土地制度阻碍了农业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着手对农地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地制度,严格限制土地流动,由政府赎买地主和自耕农多余的土地,建立自耕农制度,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地”。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基本完成时期,城市住宅地供不应求,耕地面积无法满足城乡协调发展。政府制定了《国土利用计划法》、《农地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农地转用许可标准制定办法》等土地利用规划法律,明确划定保护的农业地域,明确农地转用许可条件,严格农地利用审批,禁止农地移作它用。
(二)推动农业现代化,兼业农户数量增加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不能保证稳定和较高的收益,日本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出现了普遍的兼业现象。第一种是农民收入以依靠农业收入为主、非农收入为辅;第二种是农民收入以依靠非农为主、农业收入为辅。纯农户数量骤降,其中第一种兼业农户在逐渐下降,而第二种兼业农户增加很快。兼业农户现象的产生是日本政府对农业实施过度保护的结果。而日本政府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农业,实行先水利化,继而良种化、化学化,后机械化的独特现代化道路,到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三)成立“农协”,实行农民“联保”
在日本政府鼓励下,全国各地构建了众多农民自愿建立的、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性的非官方组织——“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全国99%以上农户成为其会员。发展至今,农协已成为一个大规模的、资金充足的、服务齐全、覆盖全国的唯一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组织流通和金融、信息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是日本农业发展和农户赖以依存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生产的局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需求。农协不仅维护农民利益,还参与农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在解决政府和农民利益冲突时发挥中介作用。
(四)农业产业结构向农工商综合发展
随着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生活方式和食物消费水平日益变化,现代生活不断转型,进入了追求优质美味、营养、安全的时代。而为了跟上时代变化步伐,日本农业生产和经营也逐步由以粮为纲向农工商综合发展;构成农、林、牧、渔综合发展多种经营的良性循环系统,蔬菜、水果和畜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比重迅速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
(五)加强农业立法,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日本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从生产、加工、销售每个环节都有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第一,建立和实行稳定的农产品价格保护体系,由政府直接控制价格,直接管理农产品购销和进口的管理价格制度或者以自由市场为前提,由政府间接干预。第二,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补贴,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第三,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由“以农养工”转变为“以工养农”。第四,限制农产品进口,对进口农产品实行各种关税政策和非关税壁垒。第五,加强农业立法,实行“以法保农”。除《农业基本法》外,还制定和公布了《农产品价格稳定法》、《饲料供应稳定法》、《农地法》、《水利资源开发促进法》等。
二、台湾模式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面积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186万多人,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拥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从过去注重农业产量的增加而转向注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其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注重农业增效阶段(1945-1968年)[1]。台湾采取“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连续多年实施“经济建设计划”,加大对农业的扶植与投入;推行 “耕者有其田”[2]的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外销,实现创汇。
第二阶段,注重农民增收阶段(1969-1990年)。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强化“工业反哺农业”措施,大幅增加政府支农资金;提出“农业、农民、农村”三位一体的概念,农业发展方针转变为“发展精致农业,增进农民福利”;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开发推广速度;注重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减轻农民负担。
第三阶段,注重农村建设阶段(1991年至今)。台湾当局加快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步伐,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发展新的优良农产品;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海洋游乐与休闲农业;推进“三农”均衡发展,提出“富丽农村”建设。农村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乡村面貌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这个阶段的特点:
(一)推进农地市场化,保护农地
随着台湾经济发展步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为适应时代要求,台湾政府修订《土地法》条款,使得土地流转制度在法律上得到畅通解决;实施《台湾农地释出方案》,放宽农地变更限制,从总量上控制释出农地;重修农业发展计划,强调以市场经济机制来经营农地,进而保护农地的理念。通过这次改革,实现了农地流转的市场化、规范化和法律化。
(二)重视农业科技的导向作用,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台湾通过制定并实施“农业升级”计划,重点发展精致农业,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在台湾公布的《农业政策白皮书》中,提出了未来台湾农业长期发展的首要方向就是“发展科技导向的农业”。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并广泛应用于生产,高新技术的进步已经并将继续引领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生产结构注重生产与生态,都市休闲农业获得快速发展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台湾大农业中的农、林、牧、渔各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比例关系不断调整,逐步趋向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并重。其中种植业比重逐步下调,园艺等高价值产品得到发展;林业的生产性功能有所下降,更多地体现在生态防护功能上;畜牧业所占比重先升后降;渔业尤其是远洋渔业发展较快。在城镇化、工业化过度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的背景下,台湾农业除了保留自身的生产性功能外,还拓展出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其他功能,将都市农业与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结合起来,不仅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也使得台湾农民收入更多地来自非农产业。
(四)农业的经济地位快速下降,农村人口与农业从业人员持续减少
尽管台湾农业总产值增长较快,但同期农业产值占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在下降,到2012年约占3.3%。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以及长期存在的工农业收入差距,台湾农村人口和农业就业人数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到2005年,农业就业人数仅占就业总人数的5.74%。据统计,台湾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每下降1个百分点,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相应减少1.26个百分点。
三、启示
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表现为产业向附加值高和技术含量高的部门发展转化趋势。日本、台湾作为后起之秀,其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过程。
(一)发展关注点
从日、台发展经验来看,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农业发展正处于日本农业建设的第二阶段(二战后至今)以及台湾建设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关注两点:一是从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相似产业发展路径中寻找中国未来高成长的产业;二是关注中国独特性与差异性决定的产业生命周期与日、台的差异。
(二)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日、台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得到证实。日、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机械在农业中应用的过程[3]。总的来看,日、台农业大多实现了机械化、化学化、信息化、电气化。日、台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适应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新形势、新要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上的。这一体系通常是由政府主导,非政府机构(农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模式。
(三)市场需求
日、台农业已经实现了完全商品化和市场化,形成了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制度,成为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日、台立足本国(地区)比较优势,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日、台的种植业比重下降,外向型农业最大限度地向国际市场扩张,农产品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多样化、优质化、高价值化农产品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增多,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宏观管理
尽管市场对国民经济运行起着基础调节作用,但由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性产业,以及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和农业市场的“缺陷”所具有的产业特殊性,以及为了能有效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需要,日、台政府仍注重加强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相比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管理范围更广、力度更大,不断调整和完善其宏观调控,促使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形成。
(五)导向
日、台农业发展的历程实质上就是其农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是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结合一个国家(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消费需求等条件来考虑,今后江西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和方向为:①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出发点,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农业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会更加协调。种植业比重将会有所下降,畜牧业比重会稳步提高,一般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渔业将有较大发展,林业日益成为农业的重要部门;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日渐提高。②农业生产会更加专业化、产业化、高级化,精品农业、创汇农业比重将会加大。③农业科技化和农业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④农业生产逐渐向生态有机化方向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将会有很大发展。⑤休闲农业获得大力发展。⑥农业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丁中文.台湾农业转型的主要历程、趋势与启示[J].发展
研究,2008(08):79-81.
[2]杨志强,江洪.台湾土地改革政策对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作
用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3(02):17-18.
[3]李轶冰.国内外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比较及启示研究[D].西
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责任编辑:郁 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