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 汤红飞
摘要:在教学中PPT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界面的色彩运用,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样合理的运用色彩?这方面需要制作人员反复构思。首先色彩的风格应该符合学习内容,其次色彩的选择要突出教学重点,再次色彩的对比性要吸引视觉注意力。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色彩运用
中图分类号:TP3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7-4120-02
在教学中PPT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界面的色彩运用,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些优秀的PPT制作得相当精美,看上去非常漂亮。但如何使PPT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却被制作者所忽略。怎样合理的运用色彩?这方面需要制作人员反复构思。〔1〕首先色彩的风格应该符合学习内容,其次色彩的选择要突出教学重点,再次色彩的对比性要吸引视觉注意力。该文将从色彩的风格、色彩的选择和色彩的对比性三个方面阐述色彩在PPT制作中的运用。
1 色彩的风格应该符合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真实的任务是否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以及如何来体现,这需要我们对学习内容做深入分析。明确所需学习的教学内容,结构关系,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等),这时在设计色彩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涵盖教学内容所定义的知识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把色彩的作用与特性溶入到建构主义环境中所需要的要素中,使色彩成为传递学习内容的有力表现形式和手段。〔2〕〔3〕
只要加以分析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的多媒体教材的界面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有的活泼有趣,有的沉稳严肃,有的安详宁静,有的热烈欢快,有的抒情性强,有的富于哲理等等(这些风格和特点在PPT设计菜单下的主题栏都有体现)。艺术风格应该是独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艺术风格具体地反映在结构语言等各种因素之中,实际上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征,没有鲜明风格的作品只能是平淡无味、千篇一律的。而作品风格愈鲜明其影响力就愈大,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就愈强。
多媒体课件的色彩风格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探讨,该文就色彩本身的属性来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从色相上来把握色彩风格及特点。大自然中各种色相所形成的色调风格被包涵在其中。例如,党建工作、政治工作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党政工作力求科学性,突出创新性、强调和谐性,这一类的PPT课件常采用火红色、橙桔色等暖调,因为这一类的暖色本身具有阳光、火热、欢乐、温暖、开朗、活泼等特有的内涵,可以使主题更加鲜明热烈,使其具有端庄、大气的特点;军事类PPT课件,常采用蓝色调,因为冷色调中的蓝色具有冷静、神秘、严肃的感觉,与金属光泽的现代化武器配合运用,可以达到坚定、冷峻、精准的效果。
其次,我们从明度上来把握色彩风格及特点。大自然中的亮和暗等不同色调的风格被包涵在其中。例如,医学类PPT课件,它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所以较多采用明亮色调的风格,这一类课件主要运用的色调风格是本白色、浅蓝色、浅绿色等,适合医疗知识教学内容、环境氛围以及学生的心理要求,形成雅致、干净、安宁、明亮的氛围;艺术类PPT课件,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如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当然音乐建筑等等,也都有自身的艺术语言,这一类课件则多采用低暗明度色调的风格,主要包含藏青蓝色、黑赭色、深灰色等色调风格,具有梦幻、奇异、灵动的感觉,形成了独特、个性、张扬、高雅、优美等特质。
最后,从纯度上来把握色彩风格及特点。它的区别有高纯度和低纯度色调风格。例如,文艺娱乐类PPT课件,在媒介技术大发展的大背景下,文艺娱乐类课件应积极顺应形势变革与创新,清新脱俗,格调高雅。这一类课件常采用一些高纯度色调的风格,不仅是因为它的色彩鲜艳夺目、美轮美奂,而且更能够使人心情舒畅、情绪饱满。所以它具有活泼、激烈、快乐等特点;哲学、理工类PPT课件,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一类课件较多采用低纯度色调风格,低纯度色调含有一些灰色的成分,具有智慧、探索、逻辑、规则、深奥等特质,经常给人以平和、内敛、理性、科学的感觉。
2 色彩的选择要突出教学重点
人的视觉思维,大多是由整体到局部,从中选择最喜欢的焦点或最强烈的刺激色块,然后再由局部到整体地观看,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应当是刺激强烈的色块。例如,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时,经常用有色彩(如红色)的粉笔板书或注明一些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内容。无论黑板上的内容有多少,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被吸引到重、难点教学内容,并且注意和记忆的时间会相对长一些。同样,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色彩处理功能,根据视觉的选择性特点进行页面设计,寻找出课程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恰当选择、安排色彩。如果在构图时不分轻重、主次、先后,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看了,却什么也没印象。
透视学认为,眼睛往什么地方看,什么地方就是视点,视点决定着视平线的高低,决定着画面的构图。从正常的平视角度讲,以视点为中心,左右大于上下的椭圆形范围称为人眼的有效范围。在有效范围的中心偏右一点,可看作是视域中最活跃的位置,即视中心。这个位置对视觉来讲最稳定,最有生气,是设置色彩最有效的区域。在这个位置安排重要教学信息,将教学信息恰当安排,加强对主要信息的优先感知。因而可以将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或需要重点认识的部分安排在观察频率较高的区域,使学习者对重要的知识信息能优先、充分地认知,而对一些次要的、辅助的信息可以考虑安排在观察频率较低的区域。在制作课件时可以使用的多媒体素材繁多,如果在教材中过度使用各种花里胡哨的手段,使学生的注意过于分散,则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而,怎样甄别和选择素材,在设计时应坚持“简洁为美”的原则,使画面上表述的内容主题分明、重点突出,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既可以学到相应的知识点,叉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图1中将文本信息设置在视中心,色彩简洁淡雅,使学习者对主要教学信息一目了然。endprint
心理学研究表明,主体对象与背景之间,明暗差别相对越大,就越容易被感知。在色彩的应用上,应把握近景色浓,远景色淡,主体选择刺激性相对较强,纯度相对较高的色彩,而非主体部分用刺激性相对较弱,纯度相对较低的色彩,便于突出主体,有利于学习者对主体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但要对比和谐,色彩明暗衬托相当,不能对比过于强烈。加强主体内容与背景的区别,更好的突出主体,在设计界面时,应加大主体内容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背景内容要简洁干净,安排有序。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把视线集中到学习主体上,并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的主体上。同时加大前景内容与背景色彩的对比。包括色调对比和亮度对比。这样就形成了有空间感、层次感的界面,教学信息能够三次分明、井然有序地传达给学习者。
3 色彩的对比性要吸引视觉注意力
色彩对比是色彩配合求得变化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多媒体教材的页面更加丰富多彩,运用得当不仅可以给学习者以良好的视觉感受,还可吸引其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色彩的对比规律大致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色相对比。它指的是由于色相差异关系而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呈现的色彩对比效果。色相对比中的色相是色彩(含黑白灰或少含黑白灰)中并不能够很好显示其色彩本质特征的色相。给人带来色彩知觉的重要手段是色相对比,原因是它充满了力量和欢乐。人们往往喜欢那些有色相感的色彩。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不仅有利于增加视觉的判断效果而且也可以丰富色彩的感觉,从而满足不同的要求在人们对色相上。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曾说过:“未经掺和的原色和间色总是有一种原始宇宙的光辉特色,也有具体的现实的特点。” 〔4〕可见色相对比有着强大的表现力,既可描绘尘世万物,又可表达神圣、复杂的精神。
第二点,明度对比。因明度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明度对比。色彩设计的空间、层次、体积感等主要靠色彩的明度对比来实现。人眼对明度的对比最敏感,明度对比对视觉的影响力也最大、最基本。在彩色中,黄色是明度最高的纯色,紫色是明度最低的纯色。明度对比的强弱决定了视觉对色彩形状的清晰程度。明度对比的强度,与色彩形状的清晰度成正比。在多媒体教材的色彩设计中,突出界面的形态主要通过调整明度对比来实现。
第三点,纯度对比。因纯度差而形成鲜的更鲜、浊的更浊的对比现象,并列在一起的不同纯度的两色,称为纯度对比。纯度对比与明度对比相比较,色相对比更柔和,更含蓄,具有潜在的对比作用。其特点是增强用色的鲜艳感,即增强色相的明确度。纯度对比越强烈,鲜色一方的色相就越鲜明;纯度对比弱时,往往会出现配色的粉灰、脏、闷、单调等感觉。把握好这一特点,就可以加强配色的鲜艳、开朗、夺目及情感倾向。
以上这些对比差异性很大,每一种的艺术效果在视觉表现上都不能相互替代,要求设计者积累大量的色彩知识和用色经验。科学艺术地使用好色彩对比是设计多媒体教材色彩的关键。因此设计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4 结束语
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象死的一般。阳光普照万物,进人我们的眼睛,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色彩缤纷的世界。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认为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色彩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中,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应用色彩,不仅能够使多媒体教材更具艺术感染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其他视觉元素更为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谢百治.多媒体教材制作与设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 何克抗.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J].2004(10).
[4] 伊顿.色彩艺术[M].瑞士: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