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其实什么都不是。
它就是一个数字,是把若干既相关又不相关的数据相加得到的一个和。这个经济学家们发明的指标,可以让复杂的经济现象变得简单直观。但这个指标的过度使用,又使简单的经济活动变得复杂无比。
发明GDP的学者,与发明成绩考评手段的教育家一样伟大而可恨。如果上学,只是单纯的学习,没有考试,学习无疑是非常有趣非常惬意的一件事。但有了考试,学习就容易变成一件功利的任务,因为成绩可以作为评优、升学、求职以及自我炫耀的工具。同样,如果经济活动只有生产和交易,只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为目的,各种生产劳动也别有意义。一旦被赋予创造GDP的职责,有些投资和生产活动就散发出各种不同的味道。
但以追求GDP为第一要务,甚至不惜以自杀式手段获得增长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多地的雾霾肆虐,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等,背后都有片面追求经济增速的诱因。针对高污染高能耗现象,有人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但仅有绿色还不够,民众还需要“耐用GDP”。不能让本该持续发挥数十上百年作用的道路、建筑等,在短短一二十年后就不能发挥其使用价值,甚至变成夺命凶手。
GDP增速高、总量大,当然是好事。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经济活动,用产值衡量企业领导的能力,用GDP来考核官员的政绩,也非错误的方式。只是,仅仅用一个光秃秃的数字去评价活生生的经济情势,难免显得简单粗暴。中国各级统计部门都采用产出法核算GDP,其中包括了各次产业产值,当然也涵盖了各行业产出。每年新增的各类工农业产品、各种公用设施和建筑物、文化艺术作品以及各项服务业收入,都是GDP的组成因子。除了食品和其他一次性消费品外,大多数因子有其生命周期。比如,服装鞋帽能够经年不坏,公路机场可以持续运营,电影电视也可反复播映......
但是,这些Made in China的GDP,其生命周期多不如国际水平那样长久。英国的建筑物,平均寿命为132年。也就是说,人家132年前创造的GDP,能够持续发挥其使用价值。假设中国建筑物平均寿命为66年,就需要两倍的产出换取同等的使用价值。可惜的是,这个假设太过高估,业内专家估计中国建筑物平均寿命只有25-30年。
短命的GDP,实则给中国经济增速的含金量打了折扣。迄今没人核算黑色GDP的负面效应有多大,但从河流、空气等治污的成本看,绝非小数。同样,短命GDP也抹去了高速经济增长光环中的若干亮光,虽不至于使其黯然失色,多少也留下一些阴影。
随意调整规划,也造成了一些短命项目。创造中国最短命建筑纪录的合肥市维也纳花园小区1号商住楼,在正常建设了16层尚未完工时被整体爆破,存活周期为0年,其原因就是服从城市道路规划调整需要。湖北首义体育培训中心训练馆、株洲红旗路高架桥等,也因城市规划问题,分别只生存了10年和15年。
不光是建筑业,工业、文化产业领域也多有短命产品。鞋开胶这类低值消费品的问题就不提了,如今很多耐用消费品也不再耐用。不少人感叹过去电视机能用十几年,如今用几年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中国每年产出歌曲、电影、电视剧无数,但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却不多。不少人呼吁警惕韩剧对国内电视业的冲击,而对抗韩剧冲击最好的办法是学习其专业精神和制作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