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期,这是《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迎来的第一个整“生日”。回首走过的100期,一个个产业、公司的故事里,我们关注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的困惑与挣扎、新能源汽车的激情与迷茫、阿里巴巴玩大数据的探索和惊喜、信息安全隐患的无奈和担忧、高通垄断芯片专利下行业的恐惧、船王的告别……不论是痛心鞭挞抑或欢欣鼓励,都是在讲述产业和经济发展中不能冰冷看待、读完作罢的故事。
第100期,要传递点什么?
刚刚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第一季度GDP增速为7.4%,这是近4年来新低。中国经济的掌舵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总理自3月下旬以来,在全国各地多次“打预防针”,阐释“合理区间”理论。就在数据公布当天,李克强再次强调,合理区间是指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高一点、低一点都是正常的,都处于合理区间,这些都是经济结构出现的积极变化。
见诸各大媒体的报道也在传递该数据符合预期,甚至超出预期的声音,更毋庸赘述大量经济学界“要习惯经济增速放缓、更有质量增长”的言论。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已进入慢行通道。
近年来,中国经济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一步步完成阶段性发展目标,这其中引以为傲的成就太多,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形势可谓一时无两,成为全球关注点。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暮然发现青山绿水渐远、资源紧缺加剧、雾霾围城频发……
诗人纪伯伦曾经写下: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呼吸雾霾、喝被污染的水、以人口优势在产业链低端获取少量利润,显然不是经济发展的初衷。与此同时,劳动力红利、市场化改革所累积的制度红利、全球化红利三大驱动力不断减弱也提示着,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经济,是放慢速度、切实注重质量了的时候。
此时,我们希望传递的是——接受经济的慢逻辑。
诚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之后,过去在高速增长之下被忽视甚至掩盖的问题会逐渐摆上台面,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将无法避免。但是,更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拒绝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快速增长,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让经济慢下来,是中国经济走向更为重视质量的体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4年要淘汰炼钢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重量箱等落后产能,分别占“十二五”时期任务总量的56.3%、11.4%和38.9%。在解决雾霾这一民众“心肺之患”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也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要手段。而不断淘汰的落后、过剩产能必然会让地方GDP短期增速放缓。
让经济慢下来,将倒逼产业走向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道路,这也是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反观美国、德国,一个手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指挥棒、一个牢牢占据高端制造的制高点,而长期主导中国制造业的中低端产业环节,显然无法一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健康增长。
让经济慢下来,也是各国经济成长的规律。对比美国、日本等国的GDP增速,均远远低于中国。事实上,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健康并不能只看增长速度,而是需要考量其能否可持续、稳定增长。而中国经济发展慢下来正是为了稳,大起大落的增长不要也罢。而且,高速度之下也常会伴随着泡沫,泡沫一旦破裂,对经济伤害可能会更大。美国的次贷危机、日本的安倍经济学等都是摆在眼前的例证。
让经济慢下来,还需要坚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事实上,7%~8%经济增速背后的增量依然不容忽视。当前,应深刻认识中国经济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用新思维、新视角看待中国结构性变革,在慢逻辑中找到中国经济健康增长的助推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