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四诗品》的意象论其道家渊源

2014-07-28 16:57徐辉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意象

徐辉

摘 要: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使用了诸多关于“道”的典型的意象与词汇,表明道家美学思想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结合意象说,从《二十四诗品》中所构置的意象着手来探究《二十四诗品》所蕴含的道家美学思想,同时研究中国古代文艺作品运用意象的原因及意义,最终将对诗歌等艺术的“传情”与“体道”功能进行论述。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意象;道家美学 ;诗歌功能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影响深远,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才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意象说作为关于艺术本体的理论,王夫之为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因此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即“情景交融”。

中国的意象说的产生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在本文中,将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为例来讨论其与道家美学的关系。在这方面,一些学者针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研究。比如,黄保真教授认为“司空图的诗歌哲学,以‘道为中心,讲了美的客观精神性;以‘素为中心,讲了美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把诗歌创作归结为主客观的天然契合”。

一、《二十四诗品》意象的道家特色

《二十四诗品》(下称《诗品》)是中国古代美学名著。实际是二十四首小诗,开头是二十四个词汇,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感受、审美风格以及美的表现形态,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诗品》,一是诗歌的风格;二是诗境;三是诗歌的创作方法。司空图对“意象”的建构极为重视,如《缜密》提出:“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他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明确的概念提出,视为创作的中心。

经过对《诗品》中小诗的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真体”、“虚”、“妙机”、“太和”、“希”、“真宰”、“道”、“自然”、“天”、“人”、“气”等词汇在《诗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这些词汇也多被包含于道家美学思想之下。比如,《冲淡》中,“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无论是“鹤”、“音篁”等意象或者是“太和”、“希”等词语,无不体现道家美学思想,流露出道家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另外,在《诗品》中,人物形象多是“幽人”、“畸人”、“真人”等,明显地带有道家特色,有利于创作中的想象地自由发挥,能更好地把意象物化在作品中。如《形容》中的“离形得似”,司空图的原意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不能拘泥于形似,应该有超越形貌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但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离形得似”并不意味着离开形象抽象出本质,把诗歌写成哲学讲义,而是要求通过“神”显示“形”,从而达到形神兼备。这也体现出司空图对于意象本身的重视。

在《诗品》中,这些诗歌的重点不是为了描摹客观事物或自然景物,而是想要通过意象的塑造来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之间”的诗歌境界,使人既融于其中,又超于其外,以人为核心,更加符合“没有人,不成景”的说法,这便是道家美学的核心观念即“天人合一”。

二、中国古代文艺中意象确立的原因与意义

不可忽略的是,在《诗品》中,流云、春水、长空、明月、空潭、松等非关道家的意象也广泛存在着,这些可以被称之为公共意象群体。在这里,我们可能会生发出疑问,无论是关乎“道”还是无关乎“道”的,这些意象的确立有哪些意义呢?

古人们习惯了“感物而发”,即看见或者听见某些事物时,内心有所冲动,意欲抒发出来,写诗成为途径之一。但是很多情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出来求得他人理解,其实,这便是庄子所主张的“言不尽意”,庄子认为,语言贵在意义,而“意有所随”,即言外之意,这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但是世人却以书中的片言只语、形色名声为贵,这就“贵非其贵”了。我们可以看《庄子·秋水》中的一段言论:“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可以被语言表达出来的这只是粗鄙的事物,可以使作者的情意表达出来的,这才是作者内心的精华。

更进一步说,在《诗品》中,有关于“道”的意象和“人”的意象已经在上文提及,大量对“景”的描述的公共意象群体也已经简要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诗品》主要围绕三种意象来展开,分别是“道”、“景”、“人”。其实,不仅仅是《诗品》以这三种意象为主,其他艺术门类,比如绘画更是将这三者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绘画主张的是神似,这种“神”即是通过画中的各类意象表达出的,山水、花草、树木、鱼虫等等都是画家表达“神”的重要工具,“神”是人的“神”,“道”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可以统摄万物,体现一切规律的“道”。

三、诗歌旨在“传情”与“体道”

在《诗品》中体现了“道”、“景”、“情”三者的统一,“道”是以景的方式展现出来,“情”也是以“景”的方式展现出来,“道”是“景”,“情”也是“景”,所以“道”与“情”二者在本质上有着共通之处。我们要探究的既是作为“情景交融”的“意象”的功能,同时又要探究以“意象”为工具的诗歌等文艺的功能。

一方面,诗人们写诗的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抒发内心的或忧伤、或欢快的心情,并试图把这种感情传播给他人,使更多的人可以理解、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便是“传情”。

另一方面,诗歌的目的又不仅仅在于“传情”,还在于“道”。“道”涵盖宇宙万物的统一规律,“天”、“地”、“人”三才都被囊括在“道”之中,所以诗人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道”。然而,因为道是虚的,是抽象的,人无法去真正将其把握,人只能对“道”进行体悟,这便是诗歌等艺术的另一个功能,也是最根本的功能。在《诗品》中,人在对自然景物的体悟中,内心感情得到升发,精神不断超越,最终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状态,这也是诗歌等文艺能够给人以美感、快感的核心原因。

诗歌的本体是“道”,诗境的核心也是“道”,同时诗歌又能体现人之情,因此“道”、“景”、“情”三位一体,“道”是对宇宙万物的领悟,是一种虚实相生的永不停息的运动,是一种“易”,即阴阳变化。它显现在文艺作品之中,首先展现为某种景象,又因为文艺由各类“情景交融”的“意象”组成,情景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接着表现为抒发某种感情。在三者之中,“道”是核心,也是诗人不断追求的东西,“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因此,诗歌等文艺的功能可以用“传情”与“体道”两个词语来进行概括。

参考文献:

[1]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少康.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M], 北学苑出版社,2005

[3] 张法.中国美学史[M],上海: 上海人版社,2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十四诗品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意象、形神
《二十四诗品》集句联
《二十四诗品》集句联
《二十四诗品》集句联
《二十四诗品》集句联
二十四诗品之实境
《二十四诗品》之“精神”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