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致远的儒学思想

2014-07-28 16:57蒲笑微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儒学思想

摘 要:崔致远对新罗儒学思想传播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按照实际需要论释了儒学 “仁” 的思想,并且倡导仁政,重视仁的波及效应。其次,崔致远还进一步提出了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倡导以民为本的民本主义思想。最后,崔致远的儒学思想中准确地把握了“时中”思想,并将“时中”思想贯彻于文章之中。崔致远是儒学的传播者, 并对儒学在新罗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崔致远;儒学;思想

崔致远于公元868年入唐,之后在国子监学习儒学,在公元874年,唐僖宗乾符元年,即新罗景文王十四年,一举中第,考上进士。崔致远于公元877年调宣州溧水县尉,因参与讨伐黄巢,并作《檄黄巢书》而名声大振,公元881年,任淮南节度使的从事,在唐生活了十八年,最终以大唐三品官衔荣归新罗。后因自伤遭值乱世,不复仕进,自放于山水之间,以啸咏为事。

唐朝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对周边国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纷纷吸收和引进中国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派遣学生入唐求学,并以新罗学生数量为首。为了培养人才,新罗统一之前就曾遣留学生入唐学习,在新罗统一之后,为了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文化,新罗更是不断的向中国派遣留学生,民间也是不断有学生自费赴唐留学。唐朝国子监负责留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国子监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教授儒家正统的思想和文化,其中涵盖儒家礼仪制度、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等。其中,科举制度的实施必然使得学子研习儒家经典,科举制的选仕更加使得儒家思想得以深入人心,进而带动了儒家社会价值观念的普及。

崔致远于公元868年入唐,国子监学习,在公元874年,一举中第,考上进士。公元877年调宣州溧水县尉,因参与讨伐黄巢,并作《檄黄巢书》而名声大振,公元881年,任淮南节度使的从事,公元885年,崔致远奉家信归国,官拜侍读兼翰林学士,并在真圣女王时期再度入唐。崔致远在唐生活了十八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染,其儒学思想主要是竭尽全力追求儒风,用孔孟之道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治理国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也时常在文章中有所体现。

崔致远对新罗儒学思想传播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按照实际需要论释了儒学 “仁” 的思想。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从不轻易许人以“仁”,崔致远一生积极倡导“仁”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与君曰忠、与民曰仁。在唐朝期间他从军幕府、刀笔为吏,正逢黄巢叛乱,作著名的《讨黄巢檄》,责骂黄巢是“无良无赖之徒,不忠不义之辈”, 他责备黄巢是从儒家的观念出发,认为“圣上于汝,有赦罪之恩;汝则于国,有辜恩之罪”,阐明的是他忠君报国的儒家政治理念。

崔致远倡导仁政的说法有很多,符合孟子的“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的思想的有 “政以仁为本,礼以孝为先。仁以推济众之诚,孝以举亲之典” ,这里强调上位者只有施以仁政,并以仁政思想来广施教化,才能国泰民安。崔致远的政治思想中还有传统儒学中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认为“火生于木,而火猛则木焚,水泛其舟,而水狂则舟覆”,意思在于如果君主是木则人民是火,火生木,也可焚木,君主是舟,人民则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崔致远在这里用“木与火”和“水和舟”的比喻来阐述了君王与庶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君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不能充分体会“民心”和“民意”,那么统治地位就会收到动摇,君主统治者要维护其统治地位,就必须施行仁政。

儒家的伦理思想中,中庸之道处于核心地位。孔子思想核心便是“中庸”,中庸被认为是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最高方法论。儒家经典《中庸》之中提到“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小人而无忌惮。” 孔子论“时”, 多指时间、光阴、季节、时候等义,如:“使民以时”、“少之时,血气未定”等,“时”指的是一种流变不息的状态,又与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如“君子务时”、 “孔子圣之时者也”;“中”的概念在《尚书》中多次提到过。《尚书》里“中”的含义,基本都可以在“正确、得当”的意义基础上得以统一。“时中” 便是孔子在“中庸”其执两用中、无过不及的原则,所蕴含的内在精神,是中庸方法论的灵魂和核心。崔致远的儒学思想中准确地把握了“时中”思想,并将“时中”思想贯彻于文章之中。

时行则且行。

虽甘沙砾居后,时止则止。

时不利兮,道未亨也。

海外时来道难抑。

道不可废,时然后行。

时然后言,志不可夺。

为可为于可为之时。

与其灰灭电绝,曷若为可为与可为之时。

道之将行也,时乎不可失。

踵修莲宇,威护栢城,金也其时,舍之何俟。

用之则行,时不可失。

举儒童之善教,麟步失时。

崔致远践行儒家的时中思想,同时还积极提倡道学,“道不可废,时然后行”,便是指生存于农耕社会的人们靠天吃饭,人的行为要自觉遵守天道,但是“人能弘道”,人能不断琢磨自然的道理,“道不远人”,道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崔致远不断强调儒家的道德和伦理,弘扬道德,将道学作为一种人类的共同的学问来钻研,以求达道。

崔致远弘扬道学,将儒学、道教和佛教均作为道学的补充,认为道是混成的,具有包容性,规定了道学的内涵是儒、道、佛和仙兼容并存的风流道。儒家的“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鲁司寇之旨”,便是崔致远利用了儒家思想丰富了新罗时期的风流道的思想,使得新罗时期的整个思想都受到了儒学的侵染。

崔致远的政治思想及政治实践,甚至道教斋词、佛教著述以及诗文创作,无不显示了儒家思想对其的深刻浸染,因此他也被韩国学界尊奉为“东国儒宗”。儒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他也为儒学思想在新罗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崔致远:崔致远全集,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1972年

[2]崔致远:国译孤云先生文集,孤云先生文集编纂会,1973年

[3]崔英辰:崔致远的哲学思想[M],亚洲文化出版社,2001年

[4]樊毓:崔致远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董健: 论崔致远的哲学思想与历史观[D],延边大学,2010年

[6]乔清举:孤云诗意——崔致远诗之哲学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

作者简介:蒲笑微(1987- ),女,山东淄博人,延边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朝鲜古代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儒学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有效备考之经典考点的深挖——以儒学为例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