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的印度哲学研究

2014-07-28 19:36倪涵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哲学史佛教哲学

摘 要:印度哲学是世界三大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之一,也是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中许多理论的最重要源泉。了解印度哲学、研究印度哲学对于更加全面地把握人类完整的哲学思想是不可或缺的。近一百年来,我国学者已在印度哲学的研究方面进行许多非常有益的开创性工作,为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印度哲学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印度哲学被当前学术界公认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之一。印度哲学是印度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根植于印度本土各种哲学思想的总和。印度文化孕育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在学术界,往往把佛教作为印度哲学中的一个流派作简单的介绍。而佛教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又有其较为独立、完整的体系,并且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佛教界在介绍印度哲学时也就对此往往一带而过。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对佛教义理的发微以及对中印关系的关注,对印度哲学的介绍和研究有复苏的迹象。本文主要通过简介我国近一百年来几位重要的印度哲学学者及其成果来说明印度哲学在中国的研究与传播情况。

一、梁漱溟:开启印度哲学学院派研究之先河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思想家、哲学家,并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一生不愿受束缚、思想活跃、自学力极强,从中学时期就涉猎人生、政治等诸多问题,中学毕业后参加同盟会。1912年十九岁那年任《民国报》编辑兼外勤记者,并开始专注阅读佛典。后吃素并几度欲出家为僧,但因缘未到且止。通过四年多的佛学研读,梁漱溟终于于1916年写成学习心得《究元决疑论》。

也正是由于《究元决疑论》这篇论文,使得梁漱溟进北大并开设印度哲学课程。梁漱溟于1917年继任北大印度哲学讲席后,对以往讲义不够满意,因此边讲边编写讲义,最终成书《印度哲学概论》,该书是中国近代印度哲学研究的第一本公开发表的著作,是我国印度哲学研究的一件幸事和良好开端。

二、汤用彤: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的印度哲学研究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汤先生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语言,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博古通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他早年曾求学于北京顺天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并与梁漱溟共读印度哲学与佛教典籍。1918年与吴宓一起,用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先在明尼苏达州汉姆林大学哲学系,主要选修哲学、普通心理学等。1919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与陈寅洛同时学习梵文、巴利文及佛学,仍进修西方哲学。

1922年回国后,汤用彤先生先后在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汤用彤先生的著名专著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隋唐佛教史稿》等。

关于印度哲学方面,汤用彤回国后在各大学一直讲授印度哲学。与梁漱溟先生不同的是,汤用彤先生的梵文、巴利文、英文功底可以直入印度哲学的原典并充分利用西方关于印度哲学的研究成果。汤先生与1929年编成印度哲学的讲义,1945年修改后以《印度哲学史略》为书名出版,这是一部用现代方法研究印度哲学史的重要著作。全书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了印度哲学的概貌,对各个学派的发展及其学术思想作了简介。汤先生还从业报轮回、解脱之道和人我问题方面进行梳理,使读者不仅能“熟知一宗变迁之史迹”,更能“了然各宗相互之关系”

三、黄忏华:先从欧阳,再随太虚,通晓梵藏的佛学理论大师

黄忏华(1890-1977年),字璨华,号凤兮,我国近代著名佛学理论家。黄忏华自幼客居南京,曾从江西桂伯华学佛。1914年,从欧阳竟无大师在南京金陵刻经处学唯识,颇有心得,后曾留学日本。1926年,结识太虚大师,从此追随大师致力于中国佛教改革事业。从此,黄忏华先生一生为中国佛教会之成立尽心尽力。

关于印度哲学方面,黄忏华先生著有《印度哲学史纲》。全书分三篇,第一篇“古代婆罗门哲学”,第二篇“诸派哲学”,第三篇“佛教哲学”。在介绍印度哲学诸派时,作者从名义、开祖、起源、本典、哲理、学统等作了系统的介绍。作者在书中还引入诸多梵文的佛教名词,便于梵汉对照。

四、徐梵澄:鲜为人知的“现代玄奘”

徐梵澄(1909-2000),湖南长沙人,原名徐诗荃,梵澄为其笔名,可见其对印度文化的钟情。徐梵澄上过私塾,1926年考入武汉中山大学历史系,192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后投稿于鲁迅主编的《语丝》,由此结识鲁迅先生,也因之得罪当局,进而出国留洋,从1929年至1932年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国后寄寓上海。抗战期间,他先任教于中央艺专,后任中央图书馆编纂,兼任中央大学教授。

《奥义书》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汇集了古印度许多派别的思想,记述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反映着当时的种姓阶级制度以及教育文化、民间风俗等种种社会生活,同时,还着重探讨了人生与宇宙的根源和关系。徐梵澄是系统地把《奥义书》介绍到中国来的先驱者。198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其翻译的《五十奥义书》,这是国内第一次出版汉译奥义书。《五十奥义书》中选取了五十篇具有哲学思想的奥义书,对于研究印度哲学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徐先生在南印度博览群书、译著丰富,也被誉为“现代玄奘”。

五、金克木:从北大旁听生到兼通中西学说的“杂家”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印度学学者,与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20世纪三十年代只有小学文凭的他先与一群因种种原因读不了大学的年轻“北大迷”一起来到当时的北京大学旁听,开始了自学就学之路。1935年,经友人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得了一个职员的位置,管借书还书。在北大期间,金克木学习掌握了英文、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抗战爆发期间,华北吃紧,金克木南迁,只有小学文凭的金克木由于有多门出色的外语,受聘为国立湖南大学法文教师,走上了大学讲台。endprint

在“未名四老”中,关于印度哲学的研究以其为翘楚。由于其留学印度五年的经历和深厚的梵文功底,他翻译了不少关于印度文学和哲学的著作,并有深刻思考与阐述。金克木的《印度文化论集》,主要汇集了作者对梵文经典文献研究的主要论文,作者特别重视“探寻原始资料,核对本来面目”。

六、巫白慧:受深度国际化教育的印度哲学学者

巫白慧,1919年9月出生,香港人。1951年印度国际大学、蒲那大学印度哲学专业毕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哲学研究室的首任室主任,兼任国际印度哲学学会执委,是现代著名的印度哲学、梵语学、佛学学者。1984年被印度国际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最高荣誉教授称号。

巫白慧先生的印度哲学专著有《印度哲学》和《印度哲学与佛学》。巫白慧先生还发表诸多关于印度哲学的论文和译著,涉及印度哲学主要流派的思想,并对奥义书、因明学以及印度哲学中的唯物论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其中的《印度哲学》系统地介绍论述了历史悠久的印度哲学思想,尤其是其中重新翻译的内容,澄清了一些误解,是其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

七、黄心川:师从汤用彤,承接北大印度哲学教席,受聘于中国佛学院开讲印度哲学

黄心川,曾用名黄顺康,著名学者、印度学专家。1928年生,江苏省常熟市人。1946-1948年,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195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师从汤用彤先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中心顾问,玄奘研究中心主任,印度龙树大学荣誉教授等。

黄心川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在北大讲印度哲学,并受聘中国佛学院讲授印度哲学。1989年,黄心川的著作《印度哲学史》和《印度近现代哲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印度哲学史》内容涵盖了印度哲学的所有部分,包括正统派(吠檀多、数论、弥曼差、瑜伽、正理论、胜论等六派)和非正统派(佛教、耆那教、顺世论和外道六师等)。作者从印度最古的吠陀文献开始,对各个流派的起源、文献和人物的师承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理论及其社会历史背景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比较充分地利用汉译佛经中印度哲学史料进行研究。《印度近现代哲学史》是《印度哲学史》的续编,它所涵盖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是国内关于印度近现代哲学研究的代表作。

八、释传印:僧人中的印度哲学教育家

传印法师,俗姓吕,辽宁庄河人,1927年生,1954年于江西云居山出家,次年冬依虚云老和尚受具足戒。1956年起亲侍虚老左右,笔录其开示,蒙授与沩仰宗法脉,为第九世。1960年9月,入学于中国佛学院,期间研修黄心川教授的《印度哲学》课程。1965年从佛学院毕业后复归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任典座兼副寺。1978年秋,应邀往诣浙江天台国清寺。1979年,调至北京中国佛教协会。1981-1983年,往日本京都净土寺佛教大学进修。1984年初,任中国佛学院教务长,1986年任副院长。1991年8月,诣天台山下方广寺专修念佛三年。1994年8月,受请任江西庐山东林寺住持。1999年2月,任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2010年2月,传印法师当选新一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传印法师调至中国佛教协会之后,勤于编写、翻译不少佛教资料,是当代僧众中著名的佛教教育的专家。1986年,传印法师编写成《印度学讲义》稿,是中国佛学院的教材之一,也是僧人中少有的印度哲学专著。

九、姚卫群:通晓梵文等多种语言、学贯中西印、承前启后的印度哲学教育家

姚卫群,1954年,江苏省启东人。1978-198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后留校从事印度哲学、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95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佛教)博士学位。姚先生曾赴荷兰莱顿大学印度学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印度学学院、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南亚研究中心、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印度哲学佛教学研究室等研究或短期访问,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

姚卫群教授为当代最著名的印度哲学研究学者、教育家,他通晓梵文,又与国际一流的印度哲学研究院校有深入的交流,所以他的印度哲学研究既直入原典,又充分吸收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加全面的研究视角。早在1989年,姚卫群教授就根据梵文原典编译了《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一稿,1999年又进行一次修订,200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研究印度六派哲学的一手汉文材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姚教授的《印度哲学》。该书包括简史篇、概论篇、史料篇三个部分。简史篇主要叙述了印度哲学的发展线索、派别形成以及学说要点;概论篇专门论述印度哲学中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史料篇选译、辑录了印度各流派有代表性的经典,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基础资料。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姚教授的新作---《印度宗教哲学概论》,此书可以说是其《印度哲学》前两篇的升级版。

姚卫群教授强调,要研究印度哲学史,不仅要看中国人编写的印度哲学史,也要看西方人、日本人编写的印度哲学史,更要看印度人自己编写的印度哲学史。他向研究生推荐的有关印度哲学著作,除了上述前辈涉及的中国版的印度哲学专著、译著外,还重点推荐了印度著名哲学家S.Radhakrishnan(1888-1975)的著作IndianPhilosophy以及与C.A.More合编的ASourceBookinIndianPhilosophy、印度哲学家Dasgupta(1885-1952)的ThehistoryofIndianPhilosophy,奥地利印度哲学学者Frauwallner的ThehistoryofIndianPhilosophy以及日本学者宇井伯寿的《印度哲学史》、《印度哲学研究》(六卷)和近仓圆照的《印度哲学史》。

值得指出的是,作为印度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明学,随着佛教的诞生与传播而走向世界。在中国,伴随着近代佛教的复兴,特别是随着唯识思想的复兴,因明学也出现了的复苏迹象。同时,随着藏传佛教在汉地的弘扬,藏传因明与汉传因明深度融合,形成中国近现代因明研究的特别景象。一百来,出现了杨仁山、欧阳竟无、太虚、法尊、吕澄、章太炎、熊十力、虞愚、王森、杨化群、沈剑英等一批因明大家与因明研究的推动者。

回首近一百年的印度哲学研究,再深入思索这一百年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本土哲学与信仰的变异或缺失,我们有必要从更高的视野来审视印度哲学。过去一百年,我们的前辈已很好地铺垫了印度哲学研究、传播之路;未来的一百年,应该是更加全面地开展印度哲学的研究并吸收印度哲学的精华之时了,也将是中华民族重建理想、信仰之时了!

作者简介:倪涵(1964-6),男,汉族,浙江省舟山市人,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2010级佛学研究生班,100871,北京,硕士(2010级同等学历在读研究生),高工,主要从事印度佛教研究方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哲学史佛教哲学
《企鹅哲学史》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菱的哲学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