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化视野下的河北省城市生态文化模式探析

2014-07-28 23:20王晓娟延艳芳刘涛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化

王晓娟 延艳芳 刘涛

摘 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资源的保护和集约、城市生活系统的平衡以及城镇化过程的内生动力。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河北的城市文化,更关注城市文化病中物质流、能量流的失衡,注重城市文化各系统“生态链”的组合、承接和贯通。它如同中医的理论一样,注重的是五脏和体脉的流通,在能量转化和各种因素的平衡下,维持城市文化自我的生长、造血和传递,促进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城镇化;城市生态

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的进程,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文明的汇聚地。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城市生态”的概念应运而生。传统“城市生态”的解释多指的是城市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集约化,更注重的是人们的生存系统。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一些单纯的以生态保护为宗旨的城市规划,并没有完全消化和解决城市长期和新生的各种痼疾,拥挤、污染、贫困、分化、失业等现象依然困扰着城市。于是,“新城镇化”的概念应运而生,国家更是将推进“新城镇化”工作当做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河北省也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14年的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资源的保护和集约、城市生活系统的平衡以及城镇化过程的内生动力。在这种过程当中,文化是检验城市生态健康的重要环节,是刺激城市良性发展的积极因素。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将更关注城市文化病中物质流、能量流的失衡,注重城市文化各系统“生态链”的组合、承接和贯通。它如同中医的理论一样,注重的是五脏和体脉的流通,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能量转化和各种因素的平衡下,维持城市文化自我的生长、造血和传递,促进城市文化的健康发展。

任何一座城市,不能缺少独有的文化。“城市文化的内核和深层结构。它包括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城市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文化传承着城市的历史,体现着城市的特色,映射着城市居民的心理特征,更代表着城市中普遍的价值观和人格表现。在“新型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代表城市思想的眼睛,是影响整个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撰写两部有关城市发展的巨著《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他在书中写到,“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怀人和陶冶人。”[2]他认为,城市并不仅仅是地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概念,更是一个生态学和文化学的概念。城市竞争力的体现不是在城市提供服务、改善生活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检验城市汇聚智慧、自我教育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所以,文化应该是检验城市生态健康的重要环节,是刺激城市良性发展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在城市的进化过程中吮吸能量,完成自身的升级和改造。

一、文化在城市中独有的生态化特质

文化更多是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模式出现,即使有一些物质化的体现,本身也不具有污染和辐射,它带给人更多的是心灵的启迪,不需要消耗资源,更不会产生生活垃圾。同时,文化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它往往只需要投入很小的成本,就能獲得较大的“收益”,而且它的价值由消费者来评估,可以被“无限量”的放大。再次,文化的形态是软性的,具备高速的流动性,它可以随意地附加在各种事物上,形成各种形态,对事物产生影响,变换各种性质。此外,文化是不可复制的,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都有不同,任何两座城市都不会有同样的文化表现,就像你在世界上找不到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最后,文化受制于环境,不同的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文化,文化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的结构是不稳定的,同时也像晴雨表一样,映衬着环境的丝毫变化。

这些都可以在判断:在城市系统的“生物链”中,文化是最具备生态化的因素,它异常的活跃,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性作用。

二、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

城市本身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而文化作为系统中的重要脏器又包含着运转的子系统,在这里我们姑且称为城市的文化生态模式。“在这里,城市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化,还包括城市成员的生活方式、基本权利以及价值系统、传统、信仰。城市文化对于其所有成员的行为会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从而影响城市的各个方面。”[3]城市文化生态模式如果是健康的、正常的、通畅的,那么这座城市的文化自然充满活力,更能为城市总体的良性发展输送积极因子,带动城市其他子系统的建设。反之,如同人身体的病患一样,若在小处郁积,长年累月,必遍布全身,无药可及。

1.城市文化的生长条件。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和雨露,城市文化的萌发茁壮同样如此。城市作为一个人类群体生活的高度汇聚地,文化的生长需要稳定的社会体系和制度保障;需要能够为文化的具象化产品提供的经济支持;需要文化自身对民众生活和思想的依附;更需要能够代代相传为文化创造、承接、收集、传播、改造所为止付出的人。只有这四个因素都能具备,一个城市文化才能作为系统而运行。

2.城市文化的根基。如果说城市文化的生长条件是外因,那么城市文化的根基则是内因。事物缺少根基,便无法立稳,无法支撑,更不会形成基本的事物形态。一座城市的文化根基首先应该是她的人文精神,人们在建设城市以及通过城市互相交流往来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理念、规则就是城市的人文精神。其次是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的形成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汇杂着各种政治、历史事件以及人们对每一个时代的理解,否定历史,就是绞杀了城市的童年。再次,是城市的地域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不同地域的民众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影响下,产生的文化形态自然是不同的。第四,民族与家族的因素。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发展衍生的过程中,与宗教、哲学、风俗、族群迁徙等都产生了很多关联;而家族则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单元,尤其在中国传统宗法制的影响下,更是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她们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最后,城市的发展目标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根基。城市文化的塑造与改良必须与城市的发展目标趋同、吻合、一致。城市该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成什么,这些必然影响到城市文化的形态和动力,同理,那些违背城市发展目标的文化行为不仅会拖累城市的发展进程,也会在城市前行的大车轮中被碾压而消亡。

3.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了外部的生长条件,也有根基,那么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又应该是怎样的?脉络遍布全身,如树叶上的纹理一般既输送着营养,又决定着生长的活力和外延的张力。笔者认为,影响城市文化发展脉络的因素有三。其一,为城市文化的准确定位。给一座城市合理的文化定位,是将城市文化模糊的零散的表现具体化、概念化、逻辑化,通过符合城市文化特征的口号、宣传语、价值观、理念、发展纲要、政策法规等,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布局规划、旅游设计、建筑风格和城市精神等产生影响。其二,城市文化的传承和改造。如同一棵大树一样,好的枝干要给于爱惜和保护,病痛的冗赘的枝叶就要及时剪掉,或是通过救治和嫁接使其具备更旺盛的生命力。文化的传承和改造就是这样的功能,盲目摒弃和僵化固守都不可取。其三,城市文化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城市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哪些是需要传承的,哪些是需要改造的,这些都要符合时代的特点,要在时代新鲜的空气和土壤中吸取养料;同时,要能够预见到未来生存条件的变化,观察到新生的可以被利用的文化因子,这些都会影响到城市文化脉络的延伸、扩展,证明你是不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4.城市文化的造血系统。城市文化的发掘与发展不能靠空谈口号、只赚吆喝,要能够自给自足,生生不息。这就需要她要有强大的造血系统,保障她能够自我吸收、消化、排毒、修复和聚能。这里面,体制建设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让城市文化成为真正的社会有机体,在优胜劣汰中增强文化内核的免疫力和辐射力。其次、文化队伍的素质建设。任何一个领域都缺少不了人的带动,人的素质甚至可以决定他所从事的行业的兴衰,一支具备高智能、懂大势、专业强、善钻研的文化队伍,自然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文化的兴盛贡献能量。最后,是硬件建设。文化本身是一个软体性的事物,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意识形态,但将她诠释、表达和展现的时候,却需要具体的物质构件。这个时候硬件建设不仅不可或缺,而且与人们接触密切,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文化的接受程度。所以,要建设立体式的围绕人们感官感受的硬件媒介,为文化的传递和再生产提供保障。

5.城市文化的花与果。花就要百花齐放、色彩缤纷,才能体现妖娆,赢得关注。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就如同花儿一样,争奇斗艳。但有的花开过了一次,就枯萎凋落了;有的花开过了一季,还会再开;还有的花,虽然花不美丽,但果实芬香。我们要说,文化形态的价值转换就如同花变成果的过程, 花只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不会解决人生理上的需求,但果实却能变成人的饮食、衣装。所以,只有能够生长出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果实:文化产业、文化作品和文化人,文化才能实现花到果的转变,才能凸显出对于整个城市系统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说,城市文化既要开花,也要结果,既要开美丽的花,也要结优良的果。

6.城市文化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植物之所以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通过食用,食物链的消费者可以吸收到植物及细菌所贮存的能量,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关键。生态化的城市文化具备着光合作用的特质,对整个城市运行体系发挥着基础作用。第一、文化可以消除城市发展中的一些痼疾,如环境保护、重复建设、市民素质、资源分配、社会稳定等问题。第二,文化可以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收集、凝练、统一市民的行為观念,规范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责任感。第三,文化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文化总是从哲学、科学的角度来揭示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本质,她是不断的沉淀、积累、沿承和发展的结果,在她的引领下,城市才能逐渐从落后走向进步。第四,文化会产生经济效益,文化同样可以发挥产能,创造社会价值,输出文化产品,为城市经济的总体发展发挥作用。第五,文化会对城市格局设计和城市美学风格产生影响,而这些正是城市可以在人们视线感知中最直观的东西,是城市成为品牌的重要因素,文化必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它们。正因为这些功能,文化发挥着城市生物链中最低层的作用,直接决定着能否给与城市基本的养料,维持整个城市系统的可持续运转。

三、我们如何面对河北的城市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国家新的文化工作思路,河北省委八届二次全会也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总体部署,提出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河北省文化竞争力的角度,对河北省的文化形态和人文精神资源进行深层挖掘和整理,并以此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建设。

文化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元素,城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城市文化的延息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不断地在融杂中交汇贯通,在特色中充实丰满。了解了城市的文化,就可以看清城市成长的轨迹。一个有灵魂的城市,不是生硬的建筑、冰冷的机器、盲从的人群和那些枯燥的数字、符号和表情,而是鲜活的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热度、岁月痕迹和文化积淀。在河北省的新城镇化进程中,充分考虑到文化的生态特点,从构建生态文化入手,才能真正地将“村民”从精神上变成“市民”,让他们享受到城市的惠泽,并继续保护好自己的文化,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文化才能真正的流动起来,富有生命力。

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好我们的文化,培育好她,塑造好她,展现好她。要敢于嫁接、除虫和剪叶,善于消解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把文化生态放在整个生态城市系统中来思考和对待,让她像我们城市的山水一样,既带给我们依靠的自信,又带给我们沁肺的灵气;既让我们俯瞰时,感到内心宽阔,又让我们端详时,性情安宁,这样才是一个活着的城市,才是一个与我们共同呼吸,我们触摸着的城市,也才能让河北省在新城镇化的大潮走出一条内涵丰富又惠及民众的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张端,胡长春.培育城市文化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乡建设,2007(11)

[2]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岑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彭燕梅.论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文化建设[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作者简介:王小娟(1976—),女,陕西渭南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

刘涛(1978-),男,黑龙江木兰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文化。

延艳芳(1981—),女,山西晋城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注:本文为2014年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项目成果,课题编号为201401302。

猜你喜欢
城镇化生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谁远谁近?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生态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