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福良
Xu Yilin,“King of Fan” in South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most hardest part for making a top-grades folding fan is framework. Making a top-grade needs a craftsmen who has excellent craftsmanship. Yilin Xu is one of them.
Yilin Xu, who studied making fan when he was 15 years old. After many years of study, hard train and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folding fan, his skills become increasingly mature. Yilin Xu extract nutrition from tradition, at same time he dare to innovation. For decades, Yilin Xu has manufactured, configured, repaired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folding fans. No one in Jiangnan can touch him whether the variety, the number, the quality and the taste. Experts called him "Jiangnan fan wang"
折扇,是扇子的一种,它既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又是一件艺术品。
折扇最不易做好的是扇骨,而一柄真正上品的扇骨需要工艺师高超的手艺。在全国各地的制扇业中,以苏杭扇最具特色, 名声也最为显赫。苏州的水墨竹骨折扇大多系文人用扇,气息清雅;杭州的黑纸扇则偏重于大众化。苏州是扇子的产地,自古以来扇庄汇集,高手辈出。如今,苏州尚有继承传统制扇绝技者, 徐义林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古城桃花坞一条曲折幽深的巷子里,有一个制作各种扇骨精品的小院,这便是徐义林的家,说是家院,其实就是一个制扇骨的工场。桌子、凳子、厨柜上,各种扇骨工具和紫檀木、鸡翅木、香妃竹、毛竹、象牙、牛骨等材料的扇骨琳琅满目。
作为手艺有天赋的苏州人徐义林,15岁时被父亲送到古城龙兴桥边的一家胡汉东扇庄学艺,师傅胡汉东常对他说:“带你到世上的是父母,给你饭碗的是师傅。” 徐义林牢记师傅既朴实又贴心的教诲,下决心学好手艺,不辜负师傅的苦心。制扇骨用的刮刀十分锋利,稍不留神手就“吃刀”,鲜血直淌,但是徐义林有股犟劲,再苦再累也不退缩,后来逐步掌握了要领,连师傅也刮目相看。在各种制扇技艺中,竹折扇制作难度最大,亦最讲究。制作中,须将上好竹材经煮、晒、劈、成形、烘烤、打磨后,或雕刻,或髹漆镶嵌,再经烫钉、装配等一系列工艺才告完成。然而,最难的还不是按惯例完成这些工艺,如一些关键活类似打磨、雕刻、镶嵌等技艺,都有特殊的传世高招在里面,要想掌握它,一要有悟性,二要靠勤奋。徐义林经过多年勤学苦练和自己对制扇骨手艺的领悟,技艺日趋成熟。1954年,苏州地方政府将原来私人的十多个扇庄合并成立了苏州扇厂。从此徐义林成了国家企业的一名制扇技师。徐义林对技术钻研向来是锲而不舍,一丝不苟。但他脾气耿直,在“文革”中曾被作为不讲政治的“白专”对象而遭批判冲击。在最困难的时候徐义林仍偷偷地钻研制扇技艺,他深感这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工艺绝不能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中衰落。
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使徐义林的技艺重获新生,苏州扇厂恢复了各种工艺扇的研制和生产,由于徐义林技艺过人, 被厂领导调入设计室,专门从事工艺扇的打样、研制创新。一些创牌子的折扇精品,均出自徐义林之手。80年代中期,徐老设计的“孔雀牌”水磨竹折扇骨获得了省轻工产品奖,于是苏州扇厂就将“孔雀牌”定为厂里的注册商标。1983年,徐义林研制出了10多把2米长的巨型折扇,扇面上绘有风景秀丽的苏州园林名胜,整把扇子打开如孔雀开屏鲜艳夺目。这在当时创下了全国制扇之最。产品在广交会上引起轰动,被各地客商订购一空。
自明代以来,中国的折扇制作是多姿多彩的景象。其运用的材质也令人目不暇接,如竹质有香妃竹、梅鹿竹、罗汉竹、凤眼竹、粽竹、桃丝竹等;木质有紫檀木、乌木、鸡翅木、黄花梨、檀香木、老红木等;骨质有象牙、海象牙、玳瑁、牛骨等。丰富的材料为折扇骨制作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徐义林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又敢于大胆创新,根据传统折扇中最典型的圆头、燕尾方和方根这3种基本形状演化出了金鱼。花瓶、半圆、月牙、琴方、玉兰、双瓶、马牙琴、古方拱轮、直肩直方等数十种形状各异的扇骨,为一把把精致的折扇增添了风采。并把150多种造型图样手绘绘制了五册《扇谱》。
制造竹扇骨,其手艺主要体现在刀锉上,徐义林掌握了娴熟的刀锉技艺,所制的扇骨放平在桌上,四角不见翘,竖起站立不会倒,还能将体现刀锉难度的燕尾、和尚头、排茄、古方、玉兰、梅花等扇骨、扇头制作得精巧雅致;另外,还有关键的一点是扇骨的磨工,苏州折扇向来以水扇闻名于世,徐义林的水磨扇骨继承了传统磨扇技艺,不用砂皮,而是用一种有细直楞的木贼草,在浸水后用它不断反复打磨,待晾干后,继用榆树叶子磨光,显出细净和光洁,最后用川蜡上光,使其娇嫩玉润。一把上佳的水磨扇骨,犹如上了漆一般,制成它,往往需要数天时间。
制扇是门手艺活,艺无止境。徐义林还研制出了“闷钉” 技艺,一般折扇大骨上都有串扇骨的钉头,“闷钉”则光洁不见钉头。虽然古人有此工艺,其办法是在大骨头上镶嵌一片,但徐义林不拘泥于古人,采用不加片的一体制作工艺,制作也就更难。还有“合青”技法,即所有小骨用薄如纸、相对称的一层玉竹表皮和一层乌木片粘合而成,两面黑白分明,轮口不见胶,至今是他的独门绝活。
徐义林不但制扇技艺高超,而且还能修复古旧扇骨。这几年,各地上门求徐老修扇骨的人络绎不绝。数十年来,徐义林研制、配置、修复各类扇骨已数十万计,无论品种数量,还是质量及品味在江南无人能与之比肩,故被行家们称为“江南扇王”。
光阴荏苒,如今徐义林已退休在家,但他未放下手中制扇骨的刀锉,而是更专注地研究各类材质扇骨的制作。
“长江后浪推前浪”,徐义林有两个儿子,如今全部继承了父业,小儿子徐家东一直跟随父亲学习制扇技艺,并对我国扇骨的传统工艺及类别、手法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父亲共同参与设计制作。他制出的扇骨工艺精巧,款式丰富,而且很见文人的“书卷气”。大儿子徐志明前几年在浙江安吉开了家扇厂, 从事折扇的新品制作和经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儿子徐家东继承父业后,刻苦钻研,目前制扇的技术已完全达到了父亲的高度,任何一把扇型精品他都能得心应手地制作出来。
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
总经理:钱振峰
地址:上海市南京西路190号 邮编:200001
电话:63721166 63276530 传真:63721188
E-mail shacsc@shcei.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