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玉雕传人冯翔
New Interpretation for Old-Fashioned Jade Carving
吉文
Born in 1978, Feng Xiang should be respected as a typical artist among the new-generation Shanghai-style jade carvers. As a native of Shanghai, Feng Xiang is not only nurtured by the local Shanghai culture since childhood, but also undergoes external shocks from the Western Thought at the begin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upled with unique life experience and value reflection made by people born in the 1970s, Feng Xiang forms open, inclusive and exploratory art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philosophy of his own.
冯翔,1978年出生于上海,先后师从袁新根、倪伟斌、王平三位海派玉雕大师,现为“厚积堂”设计师和王平的主要工作伙伴。
2005年 获高级宝石检定资格
2005年 参与制作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银奖作品《和合二仙》
2006年 参与制作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金奖作品《杨贵妃》
2007年 参与设计及制作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优秀作品《春风已度玉门关》
2011年 获工艺美术中级职称
2012年 获“海派玉雕大师”荣誉称号
2012年 为海派玉雕文化协会会员
2012年 获中国上海玉石雕刻“玉龙奖”金奖《和合二仙》
2012年 获中国玉(石)器百花奖优秀奖《怡然自得》
2013年 获“玉雕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放眼当下的海派玉雕界,人才济济,各领风骚,不同风格交融并存,不同派别传承有序。本世纪初,随着上海的开埠,大量苏州、扬州等地的玉雕艺人涌入上海,在吸纳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玉雕风格——海派玉雕。上世纪60年代,上海玉雕厂成立,随之培养了一批扎根于上海,既有传统文化根基、又有海派文化视角的本土玉雕艺人,他们成为海派玉雕真正的“奠基人”;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上海玉雕厂又吸收了众多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一批新上海人也融入了海派玉雕行业,他们首次将西方绘画艺术及雕塑艺术的理论引入传统的玉雕界,亦古亦今、海纳百川,这批中生代玉雕艺人如今成为了海派玉雕界的中流砥柱。近年来,一大批新生代玉雕艺人开始崛起, 他们既传承了海派玉雕的传统工艺技法,又兼有当下青年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判断力,海派玉雕界开始呈现出老、中、青三代人,共荣共存,百花齐放的多彩局面。
出生于1 9 7 8 年的冯翔应算作是“新生代”海派玉雕艺人中的一位典型。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冯翔自幼受到本土海派文化的熏陶,又恰逢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外来思潮的冲击, 加上7 0 后独有的生活历练和价值反思,因此形成了开放、包容、极具探索精神的艺术观和审美观。而真正促使冯翔踏入玉雕行业的,是他的外祖父许康先。许康先是上海玉雕厂的一位老艺人,1979年,曾参与在一块七千三百多公斤的罕见巨型青玉上,设计制作了高2.6米、宽14米的《万水千山图》, 再现了红军长征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成为当代海派玉雕的一大巨作。1 9 8 1年担任上海玉雕厂鸟兽车间主任,被尊称为“花鸟”老艺人。从小耳濡目染,冯翔因此对塑形艺术产生了兴趣。
1994年,许康先将冯翔带到了“巧雕大师”袁新根那里正式拜师学艺。袁新根专攻翡翠雕刻,讲究设计的精妙和技术的巧妙,他首创的翡翠虾趣系列作品,充分利用了翡翠这一玉材的天然色泽,并加以巧妙构思,精雕细琢出鱼、鸟、虾等动植物。跟着袁新根学艺的日子,冯翔制作了大量的翡翠作品,各种题材, 各种品类,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设计能力,对于袁新根的“知遇之恩”,冯翔形容为“是袁师傅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将我正式引入了海派玉雕的大门”。随后,冯翔南下广东跟随黄洪学习翡翠雕刻,南派玉雕和海派玉雕截然不同的风格,对冯翔而言既是技术的对比,也是文化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南下的日子让冯翔开了眼界,增加了艺术的积累。回到上海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冯翔来到了倪伟滨的“雅园”学习白玉雕刻,从翡翠雕刻变成为白玉雕刻,这对冯翔是一个技术上的转变,令他体会到硬玉,软玉两种不同玉种在雕刻技法上的差异。而“雅园”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对设计风格的含蓄展露,不光引领了近代上海的玉雕风格,对冯翔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启发,使他对于海派玉雕文化有了全新的感悟。
2004年,冯翔加入王平的“厚积堂”,任职设计师,成为王平主要的工作伙伴,专攻白玉雕刻,由于先后经历了袁新根和倪伟滨的指导,冯翔已经熟练掌握不同材质玉石的雕刻技巧,对题材的定位和风格的把握也初具火候,来到“厚积堂”,冯翔先是辅助王平做一些局部的设计和制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冯翔渐渐能够独立担任一些小件的设计和制作。跟着王平学习的日子, 冯翔不光在技术上不断提升,同时对海派玉雕文化的艺术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领会。“厚积堂”的风格,线条简洁明了,善用大面积留白,但细节处勾勒到位,余韵悠远。受王平“大气大势大手笔、大仁大义大风范”个人风格的影响,冯翔开始不断反思文化性、艺术性、美学性和思想性这四大基调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脉络,同时也进行不同题材作品的创作探索,从实战中边做边感悟。
海派玉雕是特定文化、地域因素结合的产物,一方面继承传统玉雕技艺,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精髓,最终形成洵美且异的玉雕艺术特色。海派玉雕相比较其他流派的玉雕,是最“前卫” 的,这个“前卫”并非指颠覆性的改变或突破,而是指其最具时代触觉,善于接纳、乐于创新,而这也是海派文化“海纳百川” 的核心价值。随着玉器消费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好料高工”的玉雕作品将出现一个小众高端的市场,而要参与这个市场的角逐环境,则需要玉雕艺人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以满足高层次消费者现代化审美眼光的认可。而对于传承和创新的融合把握,冯翔用“古意新解”来解读,“海派玉雕源于传统玉雕,传统玉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累,这个本质的东西不能丢,必须传承。但是在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可以大胆创新,加入新时期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价值”。在冯翔近几年的作品已经可以看见“古意新解”的艺术风格,比如今年上半年创作的人物摆件《关公》,在人物脸部线条的处理上,充分借鉴现代化的雕塑语言,形体与空间把握得当,写实与写意过渡自然,特别是在人物五官的塑造上,线条鲜明、干净利落,人物情绪强烈、传达准确。
对于今后的发展,冯翔表示,作为一个典型的7 0后上海人,身上既有着浓厚的大时代转型期的影子,又有着当下青年人特有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冲击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和继承,而他们的使命就是传承及创新,在海派玉雕的创作上,同样会继续追寻“古意新解”,用新时代的视角去解读经典的传统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