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福
Originality Is Positive Energy Of Arts And Crafts Design
Originality is always the theme of design. In theory, there is no eternal design. Constant innovation is absolute principle of social development.
前不久,由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和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联袂召开了“上海工艺美术设计研讨会”。十多位来自一线岗位的设计师、艺术院校的教师,以及《上海工艺美术》和《上海艺术家》杂志主编等相聚一堂,畅所欲言。通过盘点近几年来上海工艺美术现状,展望上海工艺美术的未来,与会者一致认同:原创,是工艺美术设计的正能量。原创永远是设计的主题,从理论上来说,没有永远的设计,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是社会发展的硬道理。遵循这个自然法则,工艺美术也唯有不断地创新,以谋发展;理论创新、设计创新、模式创新、题材创新、技艺创新、材料创新,尤其重要的是文化理念创新。在创新中做好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扬;在创新中拓展新工艺美术的范畴和边界;在创新中提升工艺美术设计师的能力和地位;在创新中将工艺美术融汇于人的生活、城市文化的空间。
一、理论研究待更新
面对城市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工艺美术在其中的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工艺美术发展面临困境,需要有内外因素的合力解决,更需要学术兼备的工艺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投入。随着产业革命、市场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也极为需要调整更新工艺美术的学术理论体系。尤其当代设计回归到早期的设计方式,更需要有一套新的理论来支撑。
中国工艺美术理论中,传统手工艺的造物观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总纲“天人合一”为核心。其文化特征,更是古代有机理论的最高体现。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道法自然、阴阳五行学说等,都对传统手工艺的造物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体现在造物原则上便是多因相合。有机性更多变现为材料的天然性,材料决定技术成为划分工种和分类的标志,材料也能决定造物的质量,优秀的造物往往与优质的材料相关,所以讲中国古代的设计史也是一部材料使用的历史。中国古代设计、制作所使用的材料,一直都是天然材料,人工材料直到20世纪初才由国外传入,所以传统的造物观难以指导当代的工艺美术。设计理论研究是一个综合研究项目,也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的理念领先的思考与探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创作人员都会从各自的不同角度去探索研究,以构建设计创意,给社会、给文化、给人带来哪些利益。
《上海艺术家》杂志主编周兵指出:“工艺美术”这一词组不古老,属新词,在中国的运用还不到百年。工艺美术泛指竹木牙角、砖石金玉等类的雕刻艺术,属泛美术,但冠以工艺是注重或侧重于手工艺匠人制作,即以民间的高超精湛手艺来营造书画之外的美术。这种认知大致是不错的,词也是这么定的,但以其至见,工艺美术当重在工艺,而贵在美术。换言之,工艺要精, 美术要妙,合二而一的才能称得上够格的工艺美术品。他还指出:在当今物质泛滥之时,对文化理解,尤其对传统手工艺和当代工艺美术品方面的认知程度与能力而言,确实存在混沌模糊的状态。尤其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理念似乎与当代设计脱节, 如何进行工艺美术设计理论研究是迫切和需要的,建立或更新工艺美术的理论体系,也可谓理念,以提高工艺美术设计师对作品的理论能力和文化思考,从而达到让观众接近作品的本体意义, 感受到工艺美术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和功能使用。同时也能匡正被扭曲的对工艺美术价值的判断能力。积极的学术之道和设计研究,将对工艺美术设计和发展起到深远作用。
二、传承需革新
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在沿袭数千年的材料为先宗旨,衍生出“天然界靠人工技术开发出有用之物”的有机设计的理念,强调大自然是一个有机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天人相互感应,同类相互感应,天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集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事情才能成功与圆满。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中不仅是单纯的技法传承,更为重要的是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传承中也需要改革创新。古人的“五行”理论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合才能产生世间万物,诸事性质不同或对立的条件构成,因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而产生新的事物。“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创新协调是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创新设计的关键,如何进行应是每一个工艺美术设计师所一直关注的重点。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敏认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法的传承上要注重于开发运用,决不一味固守,如今是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与世界接轨,西方的审美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地涌入,如何应对值得大家思考。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只有吸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并以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设计运用,才能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设计出凸现民族自身特色的优秀作品。这种传统工艺品的设计应用,需将现代造型与传统手工艺品相结合。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传承性与前瞻性的辩证统一,更要做到人文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他还介绍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进行高职后的“3+1”模式,以及工艺传承大师班的探索实践。通过美术、设计教学与工艺美术大师的技艺传授相结合,以新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模式,造就新一代的传统工艺美术人才,期于薪火相传。
王敏还特别强调:对于非常接地气的民间工艺美术,从其发生到发展都是以实用为特征,民间工艺美术不是一种纯粹形态的审美创造或艺术创造,而是创造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实用功能的民间工艺品,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的产物和传统生活方式的产物,凝聚浓厚的乡土文化和文化形态。但是,随着中国以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使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日益边缘化。我们政府扶持与民间自救传承是一条重要手段,但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创新设计、使其蜕变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生产、一种市场形态的存在也值得思考尝试。在掌握一门传统手工艺让人羡慕、尊敬的时代,手工艺人会根据需要,自己对产品进行设计、调整。要让一门手工艺一直“活下去”,整合当下的生活需要,最要做的事情是让昔日手工艺人的手艺,嫁接上懂得当下生活的设计师的设计,也许可以帮助传统民间手工艺跟上时代发展的新节奏,并且民间工艺美术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构建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设计要创新
提到“设计”,人们就会想到德国“包豪斯”。其实,手工艺作为“职业设计”之前的“设计”为后来的现代设计启蒙者提供了大量的创意灵感和实践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后,传统手工艺与工业制造能力之间存在的矛盾越来越大,工业化大生产无法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但是制造业急需一种力量将艺术融入到生产中去,这种力量正是现代的设计先驱。在当时设计师还不能算作是一种职业,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与企业制造的方式来讲,他们采用的仍旧是艺术家的处理方式,所以,早期的现代设计作品中常常留有传统手工艺的痕迹。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对生产技术的不断推进,将手工艺对材料、工艺和图案、造型融入到产品中成为一种风潮,设计也逐渐成为制造产品的前提。然而, 德国人却认为工业革命不仅是减轻人们劳动力和生产关系重担, 产品也不只是技术、功能和商业目的的混合产物,而是适应具有时代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的物品。为了解决这种社会生产、物质文化、文化认同及生活方式变迁的复杂问题。包豪斯学院通过艺术家、工艺师和手工艺人的合作,共同构建了当时包豪斯时期的艺术与技术结合,手工与艺术并重,创造与制造同盟。把西方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走向现代设计制造的转变,将设计中的材料和功能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包豪斯学院不仅是设计摇篮,还是一种新理念和思想的源头。
上世纪80年代初,设计理念和方式传入中国后,迅速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原先的美工师更名为设计师后,不少人的艺术立场和设计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味追求新颖的构成主义、简约主义等西方设计风格,在装饰与实用、传统与时尚的天平上,设计师大都将砝码压在了功能、形式上。工艺美术设计受此影响,也搞起重形不重工、重料不重意、重奇不重道的创新。一度有少数人全盘抄袭,模仿西方当代抽象艺术,在玉石上进行雕刻。为了博取标新立异,摒弃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简直到数典忘祖的地步。近几年又随着收藏热潮,工艺美术设计几乎是停滞不前,不求创新,而抄袭、模仿、复制传统的经典作品,以商业目的的赝品泛滥市场。上述种种都不是工艺美术设计的正能量。对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无益, 还对工艺美术市场正常运营有害。
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理事长张京羊讲了两个案例:国宝《清明上河图》,市场上不仅有惟妙惟肖的高仿作品,还有大量的刺绣、木雕、石雕等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制作再棒,其制作者被人称为工匠,作品称之为工艺品。另外,做陶瓷工艺品的两位大师周国桢、刘远长创作的陶瓷作品,虽也经翻模制作,但作品被称为艺术品,人被称为艺术家。两者之间差距的原因:前者不是原创,充其量叫做移植创作。这样的创作在创意和文化上是打折扣的。后者的作品是原创,并赋予时代气息,所以叫好。再有近来媒体报道较热的台湾故宫纪念品一年销售近5个亿。这些纪念品也是以国宝级书画、玉牙雕刻、陶瓷器为元素设计的。关键是他们不是纯粹的仿制或移植,而是用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方式对国宝进行重新创意设计。例如“翠玉白菜”虽被开发出许多种产品,但现在又出一种品种——雨伞。此伞合起来是白帮绿叶的一棵白菜,打开后绿叶田田,遮阳挡雨,赋予了“古菜新绿”之意。张京羊理事长还呼吁工艺美术设计师和工艺师们要有设计思辨,依据设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特点进行设计研究,设计创新,设计实践。
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孙佩认为,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设计又提倡回归早期的设计方式,现代主义讲的功能和实用被重新作为目标进行实验,被作为设计语言的母语进行繁衍。任何风格的产品都有一个审美疲劳的边际效用率,用得越多就会变得更加平庸无聊,工艺美术也是一样。工艺美术设计师要创新必须充分借助和运用设计思维中的具象思想、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创造思维等多种理念和方法,细心观察周遭的事物,在限制中寻找灵感,结合具有民族性的有理性色彩的元素来设计表达某种特定的设计语言,特定的美学思想,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获得情感上和文化上的反馈。一款经典的工艺美术设计应该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能为人们所认可的,在表现个性或表现商业需求的同时能为人们所理解的,承载着历史文化内涵和提升生活质量的穿越时空的作品。
四、理念与模式要求新
人类社会经历了游牧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已走到信息时代和数据时代。经专家研究,未来年产业被网络产业所取代的有17种之多,而工艺美术很幸运不在其中。因为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的生活与文化休戚相关。从理论来说: 传统工艺美术品以及大美术概念的工艺品通过文化意旨的设计方法使用各种符号和手段,并与一定人文含义相联系,产生浓厚的文化意蕴,达到相当程度的文化意旨的美。消费者通过工艺美术品的使用与欣赏中获得信息、知识及审美,来提高素养,愉悦精神,健全身心,所以,只要人类存在,具有实用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工艺美术将永远伴随。但现实状况中许多工艺美术品种濒临失传或消亡,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着眼点就是那些翡翠白玉、紫檀沉香、黄金钻石、鸡血田黄等等稀有贵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在市场炒作下这类工艺品“一路高歌”猛进,以至于许多民间工艺和竹木砖石等工艺美术从业者跳槽转向,“跛脚” 的发展,造成工艺美术行业里“几家喜欢几家愁”的局面。对于那些用可再生的、价格低廉的材料制作的工艺美术品的传承、生产、销售,更应由工艺美术设计、制作者们去思考和探索。
设计理念上要紧随当今时代的新生活、新材料、新媒体、新观念而进行转化,将工艺美术品的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化, 以实现艺术个性。在其本身的价值纬度上将从单一性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不仅让消费者得到审美愉悦,并且还让消费者得到人文精神、心理情感层面的享受及满足。设计模式不仅是一件产品的设计,而是设计策略和模式的创新。要立足于产业发展、企业战略、品牌形象、商业模式等等的系统设计。尤其要把工艺美术的设计作为一项战略资产来进行管理和规划。
《上海工艺美术》杂志主编周南指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不应该是对传统工艺美术技法的无创新性复制,而应该在尊重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神及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跨界性的当代设计制造。随着当代艺术与设计相互交融,文化与商品相互联动催生了全球化的创意产业,为工艺美术提供了模式创新的平台。创意产业水平是社会进步的标尺,是整个社会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反映,是人民有更高的生活品质要求的体现。他在介绍赴台湾进行工艺文化交流活动的内容后讲:台湾工艺美术的口号是“生活美化,美化生活”,日本提倡的口号是“设计创造生活”,中国工艺美术先前的口号“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现在工艺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了质的改变,在全方位的信息环境里创意一件产品,(尤其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不再是工艺美术设计师一家之言,也不再是单向型的自我表现,而是要跨界设计、定制设计、模式创新。欧洲目前一种最新的奢侈品设计就是把艺术与生活、收藏与实用完美地相结合。所以我们也应该纵深挖掘民族文化形态背后的精神影响力,设计制造具有前瞻性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工艺美术品。他还介绍“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和工艺美术发展研讨会”及“传统手工艺进社区”两项跨界、跨协会联动活动。并着重指出:跨界设计、跨界联动是政府提倡的。国家把创意作为新兴产业来发展,工艺美术不可能置之度外,应该要紧密互动,理念和模式求新拓展,每位工艺美术设计创作人员和企业, 要重“术”更要重“学”,把“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国家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以及对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来作为保障机制,相信一定会有一批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原创工艺美术精品推向市场,走向国际。
最后大家一致建议:学术研讨,设计观摩,跨界联动要常态化、专题化、持续化。让工艺美术单纯经济增长的“镀金时代”,走向文化自信、创意繁荣、全面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