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只为牡丹红

2014-07-28 09:03逸舟
上海工艺美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牡丹传统设计

逸舟

Care Only For Colorful Peony

In April, people feast their eyes with colorful peony in Haiwan National Forest Park. Hailed as “Peony Master Tang”, Tang Zhaoji is particularly excited. On this day, 30-mu Peony Culture Park surrounding Tang Zhaoji Museum is formally opened up.

四月,海湾国家森林公园,与牡丹有约。被誉为“汤牡丹” 的汤兆基显得特别地兴奋。这一天,环绕汤兆基美术馆占地30亩的牡丹文化园开园了。这里种植着汤先生亲自出资前往山东菏泽采购的4000株牡丹花。春雨菲菲,水珠从花瓣上滑下,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雍容华贵的气息,和陈列着各色牡丹美术精品的美术馆相得益彰。

九件白色大型马头雕塑,彩绘的牡丹盛放,寓意“马上富贵”,十分讨喜,

带给马年里的人们无以名状的兴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游客纷纷驻足,簇拥着抢镜头。

在面临牡丹园的门庭柱子上,一副长达2,7米的楠木对联,刻有已故大书画家吴湖帆手书集句:归梦已随芳草绿,关心只为牡丹红。

在汤兆基看来,这上下联的两句诗别具深意:梦,是“中国梦”;红,乃“中国红”。应时、应景,精妙得体。

今年,由普陀区倾力支持的“汤兆基艺术馆”又在紧锣密鼓中打造。苏州河上,龙舟竞渡,由汤兆基设计的纪念瓷砂茶壶亦作为公益贡献,人们说:看不出这样新的设计理念得自于七旬老人的手笔。

汤兆基是一位坚持传统的守望者,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亲历亲为,无论成败,默默耕耘。他认为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梦里有深藏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和营养,离开中华传统文化,就谈不上中国梦。

汤兆基又是一个不甘寂寞的的开拓者。他认为人类走向文明以来,交流、互鉴始终没有间断,中国传统艺术自古至今也一直处于交流之中并处处可见履痕足印。他推崇艺术交流的重要性, 曾和法国的牡丹艺术画家阿兰·榭驽同台竞技,在丰满中国传统美术的同时,获取更大的传播空间。

汤兆基关注现代设计。他饶有兴趣地谈及伦敦水晶宫,作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7万多平方米建筑,9万多平方米玻璃安装,施工却不到9个月,体现了简洁、直接、大空间的设计理念,他认为由水晶宫开创的现代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以往我们仅看到工业革命给传统工艺产生的冲击的一面,这是欠全面的。同时还应看到现代工业革命给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的一面。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计成果完全可以让传统工艺美术的运用达到一个新高度;新的形式与结构、新的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新的美学观,完全可以开辟中国工艺美术创造发展的新纪元。

汤兆基用灵芝譬喻,灵芝是宝物,视为仙草。但其有效成分则难以被人体吸收。经破壁后,灵芝的价值才得以充分发挥。同样,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在重视依法保护的同时, 也应该重视择其要素,找准切入口,“破壁”释放,争取在更大的社会空间中谋求应用、发展。设计界流行“混搭”一说。“混搭”可以在技术层面,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将传统艺术中的要素与现代设计结合,就可以将优秀的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的生活并得到认可。汤先生将牡丹形象运用到各种艺术样式之中有机“混搭”,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他迷恋牡丹,解读牡丹,讲究画面造型和神色之间那种特别的气韵,对牡丹的感悟带来他晚年变法,舍弃叶片,大胆地把牡丹的花朵形象真切地放大强化,突破了以往的表现形式而独树一帜。

金制牡丹,将牡丹花瓣分片塑造后组合成形。黄、白金牡丹放置在红酸枝根木上,开创了崭新的金摆件样式。这两件黄、白金牡丹摆件安置在古代雕花床中,别出心裁而被人称奇。

釉下彩各色牡丹花瓶,有红彩、蓝彩、五彩等,是10多年来设计成果的积累。所设计的“国色天香”球瓶,当年被世博会定为“SG001—行政礼品”。将窑变的不确定性和牡丹的色彩、笔触巧妙地结合,成为汤牡丹的“重头戏”。

现代西洋乐器的三角钢琴,黑底上面大朵中国牡丹布满琴身,中西合璧,标新立异。

一叠古朴素雅的信笺,右下方印有汤先生的牡丹画稿,袒露对生命对爱奔放而又矜持的激情,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传书,可酬唱,纯属私人定制,难能可贵地多了一层精神交流的体验。

汤先生后来的创作,逐渐从对于绘画的关注转向对于文化的关注,他寻觅历朝历代的牡丹纹饰,探求形式意蕴,他和文人墨客一起搜罗关于牡丹的诗词咏唱,浸淫于赏析解读,试图在牡丹文化的带动下,让创作越发跨界,越发自由。某种意义上,正是源自这样的使命感和真性情,他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型和创新,对于中国元素、中国符号之开阔和远大所寄予的殷殷期待,对于城市空间和公共文化建设所强烈表现出来的一种忍不住的“关怀”,才让我们觉得特别可以理解。

得地牡丹盛。汤兆基倡导的大美术牡丹的概念,不断付诸于传播和践行,从奉贤,到静安,进而推及普陀,三区联动,投入社会资金已过亿,汤先生说这不是他的神通广大,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他的“接地气”,即公益性,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要,故而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他提出牡丹文化,特别是提出牡丹学,有效地凝聚社会各方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民间工艺、民间收藏、民间文学、民间曲艺,多样化的形式,为各式人等的加入提供了叙事空间和文化内力。当奉贤的朋友们告诉他, 奉贤拥有一株400年前明代杰出书画家董其昌馈赠友人的牡丹至今依然花开不败。汤先生闻听,拍案称快:这不?这里头的故事有得往下说了!

光阴荏苒,正是专攻牡丹创作的凝练和涵养,使得他的作品和构想既清亮醒目而又温婉淡雅。现在的汤先生身居闹市,仍静心而又醉心于他孜孜以求的“牡丹大业”,其间的曲折和故事他本人自然讳莫如深,但是透过他的执着与意气,跟随其在形与神之间,在物象与心象之间,在传统与时尚之间,在画室与公众之间的“美学散步”,他内心的宏图大愿便难以掩藏了。

如何超越有局限性的认知,用文化的眼光,用现代设计的理念将传统融入日常场景和生活方式。汤兆基说:需要我们保持警觉的是:艺术只是误入小众的、奢侈和靡废的圈子。

猜你喜欢
牡丹传统设计
BUBA台灯设计
牡丹
赏牡丹
绿牡丹
有种设计叫而专
少年力斗传统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清明节的传统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