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4-07-28 13:48杜华章申秀平王宝金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现状

杜华章 申秀平 王宝金

摘 要: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通过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基本建成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总结姜堰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主要做法与经验基础上,指出了该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现状;对策建议;姜堰区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1-17-04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和依靠力量,是政府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2009年实施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以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坚持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2012年该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比江苏全省平均水平高近1个百分点[2]。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姜堰区认真组织落实,全面完成了项目实施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建成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该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较强的科技支撑。

1 姜堰区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姜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水陆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有高沙土和里下河两大农业区,共15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旅游风景区,有262个行政村,总人口79.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87万人,总面积927.5km2,其中耕地面积48 433hm2,水面面积14 667hm2。2013年农业现价总产值56.7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 695元。粮食生产实现“十年增”,高效农业面积比重突破50%。姜堰区农业资源丰富,初步形成了年产值达10亿元的三大优势产业(优质家禽、蔬菜园艺、瘦肉型猪)、五大传统产业(优质稻米、专用小麦、双低油菜、特种水产、特色林果)和五大新兴产业(食用菌、肉鸽、观赏鱼、肉鹅、奶业)。该区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示范区。全区农产品拥有江苏省著名商标4个,省市名牌产品13个,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350个。2011年被确定为江苏首批现代农业建设试点县(区),2013年5月被确定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

2 姜堰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2.1 区级农技推广体系 姜堰区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设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区农业干部学校、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区畜牧兽医站、区水产技术指导站、区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等6家事业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166人,其中高级职称54人(含正高级5人)。

2.2 镇级农技技术推广体系 2010年姜堰区对镇农技推广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原农技站、综合站(水产、林业、蚕桑)、农机站合并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和经费由区农委统一管理,并建立了村级兽医防疫员制度。各镇农技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由区、镇财政予以保障。2012年实施了“五有”(有先进的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按时通过泰州市验收;50%的镇畜牧兽医站达到“五有”建设标准,全面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综合实力。

2.2.1 有先进的服务手段 15个镇农技服务中心现有综合服务场所总面积12 647.26m2,平均843.15m2。均有独立的办公服务场所、为农服务大厅、常规实验室、现代农民培训教室、档案资料室、办公用房等,分区合理,门牌标识统一规范,产权手续完备。办公、检测等设备齐全,拥有手持GPS、土壤pH测定仪、解剖镜、测报灯、投影仪、农药残留速测仪、微生物快速检测仪等仪器、办公设备等各类仪器设备共1 640台套。同时各镇建成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2.2.2 有优良专业人员 全区31个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现有编制数367人,实有人员323人。初级职称以上的专业人员311人,占96.28%。中专以上学历278人,占86.07%。

2.2.3 有规模示范基地 各镇农技推广机构自建或联办1个6.67hm2以上规模种植示范基地和规模养殖示范场。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2 580hm2,以优质粮油、设施蔬菜、特色果品和规模养殖等为重点内容开展试验示范,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高效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载体和现代高效农业的样板。

2.2.4 有严格责任制度 各镇农技推广机构围绕“农民致富我服务、农民维权我帮助”这一主题,制定了从管理到责任落实等多项责任制度,并公布上墙。以“八个一”为主要内容,强化对农技人员的管理,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和质量。(1)包干一个村,对包干村的所有农业技术工作负责,对非本专业技术问题负责联系有关专业人员予以解决。每年下村到户时间150d以上。(2)挂钩联系一批农户(一般不少于10户),每年对联系户指导户均5次以上。(3)每年按农时季节组织100人次以上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在所包村建立一个高产高效示范方,让广大农民不出村就能看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新机具等示范。(5)责任区内有一套完整的农事生产指导与服务档案记录。(6)指导、服务好一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当好技术参谋。(7)参加一项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或者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一项科学试验。(8)结合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撰写或发表1篇专业技术文章。

2.2.5 有稳定财政保障 全区镇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农技推广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决算,2012年在编人员平均年收入41 932元,与全区教师平均收入43 777万元相当。

3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3.1 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农技推广的动力 姜堰区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农技推广的动力,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明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定位,加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强化区级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责任,科学核定并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确保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履行。进一步完善“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建立区、镇、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

3.2 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农技推广的基础 姜堰区注重农业高级人才的引进,与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省内外1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常年聘请3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该区相关农业企业、合作社的技术顾问,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姜进行技术讲座,建立高级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从2009年起,该区共引进硕士毕业生14人,充实基层农技推广一线。注重农技人员培养,每年组织100多名文化层次高、专业技术精的农技骨干参加市级以上学习培训,更新知识。所有区、镇、村级农技人员每年都能接受一次以上的集中培训。通过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企”、派遣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入户等方式,丰富农技人员的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技能。目前,全区共有在职农技人员380人,其中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人,市“311工程”培养对象16人。注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深入基层开展菜单式培训,每年举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20多期,培训农民经纪人、合作组织负责人、规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服务人员等2 000多人次,组织送科技下乡、科普宣传活动20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现场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

3.3 坚持把入户指导作为农技推广的关键环节 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姜堰区组织基层农技员、农业专家进村入户,每年选聘200多名农技人员作为科技入户指导员、4 700多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指导员与示范户联系卡制度,不定期开展入户指导和现场培训,年入户指导100次以上,将技术和品种送到农民手中,不断提高示范户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业企业和新建农业规模项目,安排专门技术人员挂钩服务,进行全方位服务指导,帮助解决技术难题,真正做到项目发展到哪里,指导服务就跟踪到哪里。

3.4 坚持把载体建设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加快省级姜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成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包括农产品检测、农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农民培训、农产品展示、农业投入品配供等机构,提升了园区综合服务水平。目前,全区已分别建成市、区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4家、5家,每镇规划建设333hm2现代农业园区,引导现代农业项目集中建设、集聚发展,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初步形成以水稻、家禽、果蔬为特色优势的园区产业新格局。另一方面,加快各类示范基地建设,淤溪镇建成了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展示基地,全面应用微孔增氧设施,创建江苏省现代渔业精品园。同时,沿区内沈马线、农溱线建设桥头食用菌、河横葡萄、沈高大棚蔬菜、双星水生蔬菜、北农大种鸡等10个示范基地。区农技推广中心建立的省级稻麦油科技综合展示基地,每年展示稻麦油新品种100多个、示范应用新技术、新模式20多项,2009年在该基地试种的甬优8号超级稻高产攻关田创下903.3kg/667m2的全国稻麦两熟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在沈高镇双星村建立的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每年引进种植新品种20多个、示范应用新技术10多项。同时,该区建成国家、省、市级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50个,部省级稻麦油高产增效667hm2示范片10个。

3.5 坚持把信息化技术应用作为农技推广的有效手段 姜堰区坚持把信息化技术应用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手段,实施农业信息化全覆盖工程,利用传统与现代媒体,开设专题栏目宣传现代农业先进典型、成功经验、适用技术,适时传播农情农时,指导农户科学种养;利用区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农业信息,设立网络农技培训课堂让广大农户通过网络接受农业新技术;利用“12316”农技热线和气象预警短信平台,向3 000多个规模种养农户免费发送农技短信,公开农技专家联系电话,随时接受技术咨询;利用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在养殖业上推广应用养殖、加工全过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生产管理信息化、远程化和自动化;利用互联网加强农产品网上销售,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建立网站和QQ群开展网上销售,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6 坚持把科技项目作为农技推广的捷径 近年来,姜堰区先后承担部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4项,累计引进实用技术115项,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170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8项,年均解决30多项农业生产技术难题。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22项,其中“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集成推广”获江苏省科技推广一等奖,“姜堰区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及成果推广应用”获2012-2013年度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区农技推广中心成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推广示范基地。

4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4.1 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姜堰区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对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没有明显增加,区级以下农技推广机构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除工资外,每年的推广经费寥寥无几,导致示范引导、参谋服务、咨询培训等公益性职能难于履行,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缺乏动力和活力。

4.2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不足 姜堰区农业推广体系尚未完善,特别是在镇村农技推广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学历较低,年龄老化严重。全区农技人员中51岁以上的112人,占现在编307人的36.5%,56岁以上人员65人,占21.17%。30岁及以下仅3人。农技队伍人数逐年下降,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受编制及其他待遇情况的影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难以大量吸收农业院校毕业生补充到队伍当中,造成青黄不接,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当前,基层政府对农业工作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人力、财力、精力投入不充足。通过“五有”建设镇农技中心、兽医站的办公用房、仪器设备有所改观,但现代化、信息化办公设备配套还不够。乡镇基层站所改革后,部分镇将农技岗位人员抽调到其它岗位上工作,大多数镇真正从事农技推广的只剩2~3名老同志,加之青年人对农业领域就业兴趣不大,农技推广部门招人难、留人更难,这部分老同志退休后,农技推广工作可能会出现断档现象。此外,村组农技人员不到位,懂得农业技术的村组干部不多,农技推广有时存在难到底、到边的问题。

4.3 农户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有相当比例的青壮年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农技推广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劳动力中老龄化现象严重,文盲和半文盲仍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技能的能力偏低,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当前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都在60~70岁,仍是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粮食产量和土地收入对家庭来说已微不足道,他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很好地学习应用新技术。开展农技培训活动,找培训对象成了难事,甚至要花钱请人来听课。只有少数规模种养大户学习应用农业科技的热情较高,成效也较为显著。

4.4 推广服务的难度增大 多年来,由于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弱化,公益性的农技服务开展不到位,一些农资企业、销售业主等农技服务的辅助力量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一部分,但这些部门都是以赢利为目的,技术服务内容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往往误导农民,对农民造成损失,导致农户对进村入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产生了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破坏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工作环境,增加了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的难度。

4.5 基层农技队伍管理合力不强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实行区、镇两级双重管理,区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各镇主要负责人、财、物管理,目前少数镇农技服务中心还没有真正规范运转,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考核机制。

5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提升为农科技服务能力 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地方政府建设主体责任,全面建成“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基本全覆盖、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覆盖。把“五有”建设与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紧密结合,强化为农服务,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5.2 加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经费投入,确保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重点项目的支持;优化投入的结构,明确支持的重点。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科技项目;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育力度,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改造提升为农业科技企业。引导多方力量积极参与,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逐步开创全社会关心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局面。

5.3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技与人才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着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提升农业科技与人才战略地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的业务骨干。坚持选贤任能原则,形成竞争机制,调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生活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式积极吸引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和镇、村农户进行科技合作,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5.4 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应用能力 以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各类主体为对象,以现代农业发展科技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大培训,快速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以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主要任务,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信息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重点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村中小企业科技培训、农村乡镇村基层干部科技培训、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科技培训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5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能力 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构建适应现代市场要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就姜堰区而言应着力发展优质粮油、设施园艺、规模畜牧、生物农业、智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品牌农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瞄准农产品主销区,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调整种养品种和结构,借助科技支撑,生产市场短缺的中高档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提供良好的载体和平台。

5.6 优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环境和氛围 要把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推进现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强化督查考核,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和督查考核内容。努力营造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宣传报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宣传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的表彰奖励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的宣传报道,强化典型示范作用,营造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田春英.新形势下加快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对策的研究[J].基层农技推广,2014(3):12-14

[2]李俊超.让农民梦想成真的基础性工程[J].群众,2014(4):16-17.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现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