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艺术课

2014-07-27 12:06罗炜
人民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戏剧艺术课程

罗炜

正确理解艺术课程的“综合”

课改初期,有相当数量的艺术教师将艺术课理解为美术+音乐,随之将艺术教学视为音乐和美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相加,忽视了对“艺术元素、艺术语言、艺术法则”的整体领悟和教学,导致出现“拼盘”、“大杂烩”和“蜻蜓点水”等现象,使艺术课失去了内在的综合价值。有些教师甚至人为地将艺术教材中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部分割裂开来,进行单一、枯燥的知识技能教学,难以实现艺术课程整合、融合的要求,使艺术课程的实施走入了困境。

其实,艺术课程的“综合”,首先是理念的综合、过程的综合、学习活动方式的综合,其次才是内容的综合。综合的实质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及各领域知识和技能的融合与贯通,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渗透、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评论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艺术课程应该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只有这样,通过艺术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完整的人”。

为了真正理解和落实“综合”,教师可以从一个点进行突破。例如,以群体性的学生戏剧展演活动带动综合艺术课的教学。在艺术课程中,戏剧最能体现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即兴的戏剧表演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形式,它比音乐、舞蹈的表现力更全面、更丰富。戏剧表演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戏剧角色的形态、心理,使他们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开发学生视觉、听觉能力,使学生体验和学习如何表达与交流,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作的协调性都具有重要作用。戏剧表演带来的综合性体验,对学生欣赏、理解和表现其他艺术形式也有重要价值。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开展的“让梦飞起来——艺术课程戏剧教学展演”活动,由音乐教师指导排演、配乐等,由美术教师指导道具、舞美、化妆等,师生一起创作短小精美的儿童剧,从选材到演出,学生都积极投入,广泛参与,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艺术课。

充分拓展艺术学习的空间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艺术课程仍然是一门“副科”,难以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家长的重视,导致学校投入逐渐减少。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艺术课程所必需的设备严重不足,艺术教室、器材、配套资源和信息化技术都不到位。各地博物馆、艺术馆的数量也难以满足需求。农村学校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艺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艺术课程资源,根据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和利用艺术课程资源。如可以用枯草、豆类果实、细铁丝、柚子皮之类的废旧材料做创意手工贴画,让那些被人遗弃的材料在学生手中“活”起来——长胡子的先生、穿裙子的姐姐、王子和公主(如下图)……这些“宝贝”经过剪切、弯曲、重叠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样的制作过程,让孩子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唤醒了他们热爱自然的天性。

农村地域宽广,民俗风情浓厚,民间艺术就是丰富而宝贵的艺术课程资源。有些教师把民间艺人请进教室,进行民间或民族艺术教育,对学生来说既可以学习、了解我国的民族艺术,也可以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长沙市开福区中岭小学艺术教师周丹经常把民间剪纸艺人、二胡和笛子高手以及京剧爱好者请进课堂,或为学生表演,或给学生谈学习之道,或教授孩子们学习传统技艺。学校还因地制宜开发了校本艺术课程,成立了舞狮组、笛子组、泥塑组、雕刻组,拓展了学生学习艺术的空间,走出了一条艺术教育特色之路。

条件不好的农村兼职艺术教师如何开展综合艺术课教学呢?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兼教语文和做班主任的小学艺术老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学校、学生实际开发了综合性艺术教学活动《班级夏季服装发布会》,将音乐、美术、表演融为一体,并把“环保、传统、人文”理念贯穿于艺术教学过程之中。

首先,师生一起讨论主题,共同确定方案,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一起制作服装。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五组:以报纸为材料的“文字速递组”、以书画作品为材料的“传统艺术组”、以皱纹纸为材料的“五彩斑斓组”、以废旧塑料袋为材料的“襟飘袋舞组”、以废旧蚊帐为主要材料的“快乐伙伴组”。每组设计两套材料相似,但风格、主题不同的服装。

教师在整体造型、细节制作、色彩搭配等方面给予指导。在此环节,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基础美术知识的渗透,还告诉学生红、黄、蓝三原色可以调成一切美丽的颜色,让学生学会色彩的调配。

当风格各异的服装制作出来后,每组学生选择与各自服装风格统一的音乐,走上T型舞台。农村的孩子缺少展现自己、上台表演的机会,虽然他们的音乐节奏踩得不够准、步伐显得犹豫不决、POSE不太到位,但这是他们第一次在T台上表演,而且是穿着与组员们合作设计、制作的服饰,这次艺术活动成为他们小学阶段一次难忘的经历。

要让学生形成艺术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艺术教师的教学缺乏个性和创意,或是“满堂灌”,或是安排一个又一个的教学活动,常常是这个活动学生还意犹未尽,下一个活动又赶场似的来了,导致教学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一些教师还没有充分理解艺术学习的本质。艺术学习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内心体验过程。学校要充分认识艺术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开展多种多样的个性化的艺术活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独到的感觉、理解和表现,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

福建省泉州市马甲中学王路芳老师开发的高中校本课程《图形创意》,主要从常见图形元素入手,提倡“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她带领学生利用笔、书、手、眼、条形码等身边常见的事物,去进行各种设计和创意(如下图)。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藝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由表达自己。在一次《自画像》课上,长沙市开福区新竹小学艺术教师刘瑛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小镜子,先让大家照一照自己,并说说自己的特点,然后摸摸自己的鼻子——鼻梁、鼻翼、鼻孔,摸完再照照镜子,鼓励大家把它画下来……尽管孩子们画的鼻子很滑稽,但是每个孩子都能抓住自己鼻子的特点,画得生动有趣,让人不禁感叹6岁孩子的创造力(如下图)。可见,自主的学习活动引发了学生独特的艺术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艺术个性的形成。

艺术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本验证过程,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曲折复杂的过程中,师生的生命才得以彰显,使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都充满创造的快乐与激情。

猜你喜欢
戏剧艺术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传统戏剧——木偶戏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纸的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