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陆军航空兵组建于1986年,其前身为印度空军直升机部队。20世纪80年代,许多印度陆军将领通过研究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世界局部战争中发达国家陆航部队的使用经验,以及对现代陆军力量构成发展趋势的认识,纷纷强烈呼吁将在印度空军控制指挥下的直升机部队划归陆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隶属印度陆军的陆航兵种。经过军队最高层协调,出台了印度《陆空军联合指导意见》。根据该《指导意见》,空军拥有的5吨级以下直升机及人员编制交陆军管理、指挥。1986年11月1日,印度陆军航空兵部队宣布正式成立。印度陆航部队建立之初隶属印度陆军司令部步兵处,后改为由陆军第一副参谋长直接领导。1991年,印度陆军司令部设立陆航处,随后在各军区设立陆航室,并在军、师两级野战部队增设陆航中(分)队,健全了陆军航空兵的编制体制,从而名副其实地成为印度陆军的一个兵种。
前期发展
印度陆航部队组建初期拥有直升机200多架,其中大部分是“猎豹”与“印度豹”(印度引进法国“云雀”Ⅲ及“美洲驼”型直升机技术的国产型号)等轻型侦察与监视直升机。其编制仍然基本采用印度空军的“中队-分队”结构,最大建制单位为中队,各中队下辖若干分队。分队为基本作战单位,中队所辖分队数量不固定,主要根据各军区或各军的作战任务确定。中队通常编制为480人,装备包括15架直升机、4辆导航车、50多辆其他保障车辆。分队编制140人,装备5架直升机、1辆导航车、16辆其他保障车辆。中队长和分队长军衔分别为上校和中校。
印度陆航部队建立后被赋予的主要任务包括战场侦察、运输及战场近距火力支援等。由于在成军后很长一段时间其主要装备都是“猎豹”和“印度豹”等轻型直升机,因而战场侦察实际上成为这段时间印度陆航部队的最主要工作。起初是在战区为炮兵侦察拟摧毁、压制或封锁的目标,观察炮兵发射阵地与地形,为炮兵提供测地所需要的资料以及为炮兵指示目标和校正射击诸元等。其后,随着印度陆军对战场情报需求的增加,侦察范围扩展至整个地面战场:包括查明战区地形以及敌方战斗部署、据点分布、间隙地、火力配系、障碍物设置、敌方防御纵深及兵力配置、监视敌人活动,判断敌情变化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的印巴边境冲突期间,由于冲突地带地形极其复杂,使用侦察直升机从空中对巴方军事部署及动态进行纵深俯视侦察、监视,以及为印度地面炮兵进行目标指示和校正射击诸元的作用尤其重要。战区的印度陆军指挥官还经常乘座直升机对作战地域进行观察和在空中从事作战指挥,使印度军队深感受益。
在运输任务方面,印度陆军航空兵初期较多担负的是陆军要员的空运和通信保障任务。在陆续引进部分俄制米-8、米-17和米-26等运输型直升机后,印度陆军航空兵开始执行作战人员及军事物资的运输任务。印军对国外陆航部队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广泛运用机降作战这一新颖的作战样式具有浓厚兴趣,一些印度陆军将领认为,直升机机降作战将是今后现代陆军作战的重要作战样式,可对敌后方进行隐蔽渗透、抢占重要地带、牵制敌军行动等。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各军区陆航室纷纷对实施直升机机降作战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并组织所属部队进行直升机机降训练及作战演习,进而形成营级规模的机降作战能力。但由于大中型直升机装备仍然由印度空军控制指挥,因而在使用上往往需要陆航部队与空军进行协调,使陆航部队深感多有不便。
在战场近距火力支援任务方面,印军认为,在现代战场使用武装直升机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弹、航炮等近距火力,可从空中有效打击敌展开部队、坦克装甲车辆及孤立据点,弥补地面炮兵的不足。因此,建立陆军所属的空中机动打击兵力实际上是其成立陆航部队的主要初衷之一。但由于印度陆航部队组建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作为主力装备的“印度豹”和“猎豹”等轻型直升机,无论武器携带能力还是防护能力均相当有限,除较多用于战术训练外,并没有太大实用价值。有鉴于此,印度陆航部队利用陆军预算采购了两个中队的俄制米-24武装直升机出口型米-25、改进型米-35。只是这批重装备同样被以执行先前的《陆空军联合指导意见》为由,长期控制在印度空军手中。尽管它们根据陆军的要求运作,但由于不同军种间在装备管理、维护体制乃至指挥、通信系统等多方面有很大差异,因而导致印度陆航部队常常无法使这些装备在训练甚至实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对印度国防战略及装备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美军在战争中大规模投入陆航兵力装备,给印度陆军高层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深入研讨海湾战争美军对陆航部队的运用经验,印度陆军高层指出,作为一个军事大国,印度陆航部队直升机装备数量明显不足,按85万陆军人数计算,平均每万名陆军人员仅拥有3架直升机,武装直升机数量尤其不足,甚至于每个军区平均不到1个中队。印度陆地边境地形复杂、环境恶劣,而直升机受复杂地形地物影响较小,尤其适合用于印度边境作战。因此,印度陆军制订了为期15年的《陆军航空部队计划》,决定增加直升机装备数量,并对武装型、运输型、战勤型直升机的机型结构进行优化,使配套更加合理;计划到2000年使直升机装备数量达到350架,并在2000年后购买一定数量的国外先进武装直升机,同时推进国产武装直升机的研制。
2000年5月,印度与俄罗斯签订了进口40架米-17M型多用途运输直升机的合同,总价值1.7亿美元。经过改进的米-17M型直升机与印度现役的米-17直升机相比,发动机性能更好,并且可携带强大火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其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作战能力。2001年4月,印度政府批准了未来3年内耗资2.5亿美元改造直升机装备的计划。该项计划包括对印度现役的“猎豹”、米-8、米-17等直升机进行改进,以及研发ALH国产先进轻型直升机。其中,ALH先进轻型直升机是印度与德国MBB公司达成引进生产先进轻型直升机的协议,由MBB公司提供技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进行仿制生产。首个 ALH轻型多用途直升机中队于2002年加入印度陆军航空兵部队,其飞行速度快、机动性强,可遂行反坦克、对地攻击以及侦察巡逻等任务。印度陆航计划通过采购125架运输型和攻击型ALH先进轻型直升机,组建6个ALH轻型直升机中队。这一时期,印度陆军航空兵的规模和装备水平有明显提高,兵力结构日趋合理。而根据《陆军航空部队计划》,印度接下来还将在集团军组建航空旅,以建立拥有攻击直升机、侦察直升机和特种作战直升机等多种机型的空中打击部队。endprint
主要装备
印度陆军航空兵建立后较长一段时间,都是以“猎豹”与“印度豹”轻型直升机为主要装备。其中,“猎豹”直升机是印度引进法国“云雀”Ⅲ型直升机技术的国产型。“云雀”Ⅲ直升机是法国航空航天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在“云雀”Ⅱ的基础上研制的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有SA316和SA319B两个系列。前者于1959年2月首飞成功,1961年投入批量生产,1970年开始换装“阿都斯特”ⅢB涡轴机,改称SA316B。法国于20世纪60年代向印度提供该型直升机,印度引进后命名为“猎豹”直升机,先后生产300多架,广泛装备于印度三军。该机机长12.84米(含旋翼和尾桨),机宽 (桨叶折叠)2.6米,机高3米,旋翼直径11.02米,座舱可容纳7人(含1名驾驶员),前排3个座椅,后排4个折叠座椅;空重1134千克,起飞重量2100千克,巡航速度195千米/时,最大平飞速度220千米/时,爬升率4.5米/秒(海平面) ,实用升限4000米,悬停高度(有地效)2250米,最大航程480千米。该机军用型可安装7.62毫米机枪或20毫米机炮,外挂4枚AS11或2枚AS12线导反坦克导弹,用以攻击坦克或其他地面目标,但基本无防护能力。
“印度豹”是印度引进法制SA315B“美洲驼”技术生产的轻型直升机。1968年年末,原法国航空航天公司为满足印度武装力量的要求开始设计,原型机于1969年3月17日首次试飞,1970年9月30日获得法国型号合格证。“美洲驼”综合了“云雀”Ⅱ和“云雀”Ⅲ的特点,机体结构采用与“云雀”Ⅱ相同的设计,但有所加强,发动机和旋翼系统则与“云雀”Ⅲ相同。该型机非常适用于在高原山地从事吊挂和人员运输任务,1969年在喜马拉雅山进行飞行表演时,载2名乘员和140千克燃油从7500米高山上实现了起飞和着陆,1972年创造了12442米直升机绝对飞行高度记录。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购买了“美洲驼”的生产专利,改名为“印度豹”,生产数量超过150架。“印度豹”直升机机身前部为轻金属框架的玻璃座舱,座舱内共有5个座位,驾驶员和1名乘客并排在前,另3名乘客在后排,配备有可吊挂1130千克货物的外部吊挂设备。其动力装置为1台“阿都斯特”ⅢB涡轴发动机,功率640千瓦(870轴马力),旋翼系统为3片全金属全铰接式旋翼,旋翼直径11.02米,尾桨直径1.91米,机长12.91米,机身长10.26米,机高3.09米,空重1021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950千克、最大带外挂货物起飞重量2300千克;最大巡航速度192千米/时,最大飞行速度290千米/时,爬升率(海平面)5.5米/秒,实用升限5400米,悬停高度(有地效)2950米,最大航程515千米 。该机可执行空中侦察、联络、要员运输、救护、训练等多种任务,作为救护机可安放两副担架和乘坐1名医务人员。
米-8为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现为俄罗斯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厂股份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生产的双发单浆中型运输直升机,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通用直升机,北约绰号“河马”。米-8机身结构为传统的全金属截面半硬壳短舱加尾梁式结构,机身前部为驾驶舱,驾驶舱可容纳正、副驾驶员和随机机械师,驾驶室后面是客/货舱。其动力装置为2台功率1266千瓦(1723轴马力)的TB2-117涡轴发动机,5片金属桨叶旋翼。该型机机长(旋翼尾桨旋转)25.33米,机身长(不含尾桨) 18.17米,机身宽2.5米,机高(含尾桨)5.54米,机舱容积23立方米,空重7260千克,最大有效载重4000千克(内部)/3000千克(外部),正常起飞重量111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2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海平面)250千米/时,实用升限4500米,航程570千米,带辅助燃油985千米。可载运24~28名武装士兵,执行救护任务时机舱内可装12副担架和1副医务人员使用的折叠座椅及供救护伤员使用的氧气设备等。米-8武装型可在机身两侧加挂火箭弹发射器、12.7毫米机枪和4枚AT-2、AT-3反坦克导弹。米-17是米-8的改进型,外观与前者几乎相同,但换装了功率为1453千瓦(1977轴马力)的TV3-117涡轴发动机、先进的航电系统与其他设备,并采用复合材料桨叶以及尾桨改作X形等,性能有很大提高。
米-26是前苏联/俄罗斯米里设计局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生产的双发多用途重型运输直升机,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机,北约绰号“光环”。该型机采用全金属铆接的半硬壳式吊舱尾梁结构,前部为4人空勤组的驾驶舱,后面是货舱,机身下部为不可收放前三点轮式起落架。米-26机身长33.727米,旋翼直径32米,尾浆直径7.61米,机高8.145米,货舱容积121立方米;空重28200千克,最大有效载荷20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56000千克。动力装置为2台功率8875千瓦(11394轴马力)的D-136涡轮轴发动机,旋翼系统为8片铰接式旋翼,桨毂为钛合金制成;巡航速度255千米/时,最大平飞速度295千米/时,实用升限4600米,悬停高度(无地效)1800米,航程800千米。米-26的货舱可装运2辆步兵战车或3辆反坦克炮运载车或20吨的标准集装箱,相当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神”的载荷能力,如用于人员运输可容纳1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60张担架床及4~5名医护人员。货舱顶部装有导轨并配有两个电动绞车,起吊质量为5吨。后舱门备有折叠式装卸跳板,可供人员、车辆快速出入。
米-24是前苏联米里直升机设计局设计的苏联第一代专用武装直升机,北约绰号是“雌鹿”。该机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制,1971年定型,1972年底完成试飞并投入批生产,1973年正式开始装备部队使用。米-24先后发展了A、B、C、D、E、F、W等多种型号。米-24机身采用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旋翼系统为单旋翼带尾桨,驾驶舱为前后串列式布局,采用平直防弹风挡玻璃,重要部位装有防护装甲。旋翼系统在米-8直升机的部件基础上发展而来,采用5片桨叶,等弦长翼弦。米-24延续了米-8的宽大机身,机身后部有可载8名步兵的运兵舱,这是该机与西方武装直升机的显著差异。其配备有强大的火力系统,机头下方装有1挺12.7毫米四管“卡特林”机枪,机身两侧的全金属悬臂式梯形短翼挂架各有3个武器挂点,可挂4枚AT-2B“蝇拍”或AT-6“螺旋”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UV-32-57火箭发射器、1500千克化学或常规炸弹以及其他武器。米-24机长17.50米,机身宽1.7米,高5.5米,旋翼直径17米,尾桨直径3.9米,短翼翼展6.6米,空重7000千克,最大有效载重4000千克,起飞重量10500千克,动力装置为2台单台最大功率为1638千瓦(2230轴马力)的TV3-117涡轮轴发动机,巡航速度250千米/时,最大平飞速度340千米/时,作战半径310千米/时。米-24在战场上的主要任务是近距攻击、消灭敌方各种地面目标,为己方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开辟前进通道,清除敌防空火力和各种障碍以及压制空降区敌地面部队等。米-24装备苏军后,在阿富汗战争期间发挥了突出作用。该型武装直升机除装备苏军外,大量出口到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亚、尼加拉瓜、越南、也门等许多国家,作为第一代专用型武装直升机参与了超过30场世界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印度军队在上世纪先后购入了一定数量米-24D的出口型米-25以及米-24W的出口型米-35。进入21世纪后,印度在以色列IAI公司塔曼分部帮助下,对上述俄制武装直升机进行了包括前视红外探测系统、CCD摄像机、激光测距仪、自动跟踪系统进行了技术升级,使其综合作战能力有进一步提高。endprint
ALH“北极星”先进轻型直升机是印度于20世纪70年代为替代现役的“猎豹”/“印度豹”直升机开始实施的发展规划和项目。1984年7月,印度政府与原德国MBB公司签订研制先进轻型直升机的合同,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和MBB公司联合研制。根据协议,MBB负责ALH机体、传动系统和旋翼系统的设计,发动机则选择了透博梅卡公司TM333涡轴发动机。1992年8月30日,ALH首架原型机试飞成功,1997年开始生产。
ALH“北极星”为4~5.5吨级单旋翼带尾桨双发多用途轻型直升机,主要用于印度陆、海、空三军的通信联络、人员运输、陆上和海上侦察、运送伤员、救援、运货和作战训练。ALH机身长13.43米,机高(至桨毂顶部)3.93米,旋翼直径13.2米,尾桨直径2.55米,货舱容积2.16立方米,空重24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4000千克,最大巡航速度245千米/时,最大平飞速度290千米/时,最大爬升率12米/秒,实用升限6000米,悬停高度(有地效)>3000米,航程800千米。ALH机身采用金属和复合材料吊舱和尾梁式结构,驾驶舱使用凯夫拉/碳纤维材料,机身夹板和尾梁前段采用铝合金材料,座舱可容纳12名乘客。旋翼系统为4片桨叶的无铰旋翼,桨叶为碳纤维增强塑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陆军和空军型可携带8枚反坦克制导导弹,4具68毫米或70毫米火箭发射管或4枚空空导弹,并可在机身下安装20毫米机炮炮塔或吊挂运输地雷。陆军/空军型ALH装滑橇式起落架、抗弹抗坠毁油箱和红外设备,具有夜间攻击能力。
ALH在研发期间进行了条件苛刻的高温高原试飞,在高原地带(海拔6000米以上)和热带地区(45℃)总试飞时间约1500小时,表明该机具有出色的的高空飞行能力,可将人员运至海拔6000米的高原,印度陆军对ALH的性能颇为满意。该机可执行攻击、后勤支持、部队运输训练等多种任务,印度陆军计划通过采购125架运输型和攻击型“先进轻型直升机”,组建世界上最大的先进多用途轻型直升机机队。目前,ALH向印度三军交付的数量已超过160架。
LCH是印度鉴于ALH“北极星”武装型机身宽大臃肿倍受诟病而研制的最新型多用途轻型武装直升机,也是印度首次尝试自行研制武装直升机。该型机于2006年开始全面研制,2008年完成设计工作。2009年,首架原型机完成制造并于当年12月24日进行了地面试车,2010年3月29日首次试飞成功。2011年6月28日,LCH技术演示原型机TD-2完成首飞。LCH与ALH“北极星”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相同的重量级别和类似的动力系统。因此,LCH的很多技术已在ALH“北极星”直升机上进行了飞行验证。但LCH机身进行了全新设计,采用有装甲防护的串列式双人座舱,机体变窄并大量应用了复合材料,有效减轻了重量,对隐身性也有照顾。同时,对起落架和机体下部进行了加强,可在直升机以10米/秒的速度垂直坠落时保障飞行员的安全。LCH是一种专门针对在高海拔环境作战而研制的直升机,具有较好的高原作战性能,可在海拔3000米的场地起飞,在5000米高度使用机载武器系统。LCH采用的新型发动机比“北极星”所用的发动机功率大近30%,使其最大起飞重量和武器携带能力都有明显提升。该机的固定武器为1门布置在机头下方THL-20旋转炮塔上的M621型20毫米单管机炮,机身两侧短翼下可挂载4枚空空导弹或8枚反坦克导弹以及无控火箭等。LCH直升机上装备有完整的目标捕捉、显示和通信系统,可以在高海拔、复杂气象条件下进行目标定位、通信联络和信号接收。同时,LCH还装备有红外瞄准系统以及瑞典萨博公司生产的电子对抗设备,具备较强的夜战能力。印度研发部门认为,其综合性能近于欧洲“虎”式武装直升机。该机长15.8米,旋翼直径13.3米,机高4.7米,空重2550千克,有效载荷29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5500千克;最大速度275千米/时,实用升限6400米,爬升率12米/秒,航程700千米,最大滞空时间4小时。目前,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已经获得印度空军65架、陆军114架的LCH订单,计划2014年至2015年开始交付印度军队。
印度在2011年宣布将引进22架美制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该型机是美国原麦道公司研制生产的先进攻击直升机,参加过包括海湾战争等多场局部战争,具有很强的战斗、救生及生存能力。该机机身采用传统的半硬壳结构,后面有垂尾和水平尾翼,旋翼系统为4片桨叶全铰接式,机身前方为采用装甲防护的纵列式座舱,并装有目标截获显示系统和夜视设备,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搜索、识别与攻击目标。机身中部两侧装有一对小展弦比短翼,翼下各有两个外挂点,机长(含旋翼、尾浆)17.76米,机高3.52米,旋翼直径14.63米,空重5092千克,最大起飞重量9525千克;动力装置为2台通用公司T700-GE-701C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265千瓦;该机最大平飞时速307千米,实用升限6250米,爬升率12.7米/秒,航程578千米,主要机载武器包括机头旋转炮塔内装1门30毫米链式反坦克炮、两侧翼下4个外挂点分别可挂两层共16枚AGM-114“海尔法”反坦克导弹或19联装火箭发射器。AH-64D又称“长弓阿帕奇”,装有APG-78“长弓”毫米波雷达,该雷达具有成像和目标识别能力,同时升级了发动机、航电飞控、通信导航系统及座舱界面等、可携带使用AGM-114L主动毫米波末制导反坦克导弹。
2012年11月,据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印度官员透露,在运输直升机的招标活动中,印度可能不再倾向于选择俄罗斯生产的米-26直升机,而是打算向美国波音公司订购15架CH-47F“支努干”直升机。该机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装备美军,后发展出A、B、C、D、E、F等一系列改进型号。最新型CH-47F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传动装置、螺旋桨叶以及座舱操纵、显示系统等,能够在高空运送更多的货物,并且能够与其他平台共享信息,进入21世后仍为美军运输直升机的主力。该机采用双旋翼纵列式设计,机身为正方形截面半硬壳式结构。其机身长15.54米,宽3.78米,机高 5.68米,动力装置为2台2796千瓦T55-L-11A涡轴发动机;空重 10500千克,内部有效载荷 6512千克,最大吊挂载荷 10627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80千米/时,爬升率 6.77米/秒,任务半径 650千米,转场航程 2059千米。该机适应性强,具有全天候飞行能力,可在恶劣的高温、高原气候条件下执行任务,并具有一定的抗毁伤能力,可运载33~35名武装士兵,或运载1个炮兵排,可吊运火炮等大型装备,并可进行空中加油,具有远程支援能力。部分型号机身上半部分为水密隔舱式,可在水上起降。endprint
从上述装备性能来看,印度由于拥有比较有利的外部采购条件,其直升机装备正逐渐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并呈现出包括欧式(包括本土引进欧洲直升机技术生产)、俄式及美式并存的多样化、多品种格局,这对于印度广泛接触和吸取来自不同方面的先进技术固然有有利的一面。但由于欧、俄、美在技术标准、机载武器系统乃至零部件等各方面都全然不同,这种装备技术来源的多样化对后勤保障带来的不利也是可想而知的。
发展新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持续建设,印度陆军航空兵无疑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印度陆军高层的期望仍然存在很大距离。进入21世纪后,尽管印度陆军航空兵装备的直升机在数量方面居三军之首,然而在其直接控制下的装备仍然是大约250架轻型通用或侦察直升机,其中大部分是老旧的“猎豹”和“印度豹”。这些直升机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零部件接近临界状态,维持其正常运转变得越来越困难,而陆航部队先前计划装备的120多架ALH“北极星”先进轻型直升机也因故被推迟。印度陆军高层将影响和局限印度陆军航空兵作战能力进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来自印度空军的阻力。长期以来,印度空军一直以1986年的印度《陆空军联合指导意见》规定陆军可以拥有5吨级以下直升机为由,竭力限制印度陆军航空兵的装备发展。印度空军声称,“空中装备”属于“稀缺资源”,这些装备应当由更加擅长空中作战和具备“空中意识”的部队掌握。印度空军认为,在今后的战争中空军将发挥决定性作用而非从属地位,因而其战力建设需要同时兼顾战时夺取“完全的空中优势”和在地面战之前发动“空中打击”的作战能力。在战斗机价格日益昂贵、防空武器打击距离和精确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价值令人怀疑。考虑到现代战争中飞机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所面临的威胁不断增加,今后陆军就应该更多地接受空军所采用的战场遮断战术,而减少对近距离空中支援的要求。
2010年,印度空军仍主导了3项直升机的招标活动,计划在今后几年内分别采购22架攻击直升机、15架重型运输直升机和197架轻型通用直升机,总金额超过25亿美元。同时宣布,攻击直升机的未来采购数量将会达到44架甚至更多。经过对参与竞标的俄制米-28N“浩劫”与AH-64D“阿帕奇”进行比较测试, 2011年11月,印度宣布确定后者为印度即将装备的攻击直升机。但印度空军一如既往地决意要把这批装备抓在手中,印度空军参谋长纳亚克·布朗上将给出的理由是:“对于某些空中作战任务来说,‘长弓阿帕奇是至关重要的”。其他印度空军高官则声称,在未来战争中应该充分集中、有效发挥各种战略资源的效能,在最少消耗的情况下打赢战争。空军基于超强的机动性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应该拥有所有空中、空间战略资源的控制权。因此,印度空军明确反对陆军航空兵的进一步发展,认为此举可能对空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印度陆军高官则对上述言论进行了驳斥。印度陆军认为,陆军航空兵作为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一支低空战斗力量,只有与地面作战部队协调一致地行动,才有利于发挥其最大的战斗效能。只有陆军自己管控重型武装直升机和大型运输直升机,才能有助于实施空地一体作战协同。现代战争要求印度陆军参加作战的节奏更快、流动性更强,进攻方向转换的速度更快。目前陆军依赖地面补给基地以及以汽车运输为主的后勤保障方式已不能满足此类作战的需要。同时,印度陆军在中巴边境地区作战,也需要大型运输直升机提供快速后勤保障。在以往的边境作战中,曾有大批后勤物资被滞留在后方平原上的补给基地。尽管印度空军也组织实施了空投行动,但至多只有10%的物资被投送到前方士兵手中。今后必须将印度陆军航空兵及空军的重型运输直升机力量集成为一体化后勤保障体系。
在现代战争中,在决定性的时间和地点赢得短时间的局部空中优势是成功实施地面作战行动的必要条件。印度空军可以继续扮演更大的“战略性角色”,而“战术性角色”应当属于陆军。此前,由于空军对武装直升机等机型的掌控已经一再导致陆军在需要时很难及时得到直升机支援。印度陆军航空兵退役司令帕瓦尔中将并对空军官员的言论进行了嘲讽:“世界各国的陆军都配备武装直升机部队,印度采取类似的措施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武装力量。印度空军总想把一切能飞的玩意全霸在自己手里,简直就像二战中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一样。”“说到能飞的东西,空军是不是想把海军的航空母舰也抓到手里”。印度陆军认为,只有让陆军自己管控重型武装直升机和大型运输直升机才能实施空地一体协同作战。考虑到军事技术进步引起的现代战场环境变化,印度陆军航空兵必须进一步扩充装备来迎接未来的挑战,以实现战术作战区空中与地面力量的一体化综合利用。
2012年10月,印度国防部批准陆军航空兵部队拥有武装直升机,同时将原属于空军的米-17中型运输直升机、米-26机队以及正在装备的15架波音CH-47F“支努干”直升机交陆军航空兵。此外,还有大约600名军官和3处训练设施也将拨给陆军航空兵。似乎是为了安抚印度空军,国防部同意空军继续使用两个中队的老旧俄制米-25/35武装直升机,直至这些装备退役,从而对印度空军与陆军二十年多来的争执做出了最终裁决。国防部的这一决定对陆军和陆军航空部队无疑是一个大好消息。前陆军航空兵领导人B·S·帕瓦尔中将称:“把武装直升机给予陆军航空兵是一项极好的举措,这将显著提高印度陆军的作战能力。”尽管印度空军对国防部的上述决定仍然持消极态度,但已经不可能改变大势。有消息人士称,赴美接受AH-64D直升机驾驶培训的人选将肯定来自印度陆军而非空军,这意味着今后印度空军即使仍想截留这批装备,也没有合适的人手操作使用。
印度陆军为操控和维护新增的装备,紧急决定在2012年年底前扩充1万名陆军航空兵员。扩充的兵员中,有半数是技术人员,主要从工兵部队抽调,其余5000人则从炮兵、防空和步兵部队中抽调。印度陆军计划从人力资源到培训,以及设备与基础设施等全面着手,以提升陆军航空兵的整体作战能力。前陆军航空兵领导人B.S.帕瓦尔中将指出:“(此前)陆军航空兵部队普遍存在着临时将就的氛围,连营地也是临时的,这样是不行的。为了它的有效运作,早就应该建立一支稳定的军人队伍了。”陆军航空兵还将建立自己的总部。按照新的发展规划,印度陆军航空兵将由包括侦察与监视直升机、运输直升机和武装直升机等多种机型组成建制,以有效执行包括空中侦察、对地攻击、空中运输等各种任务。现有的老式“猎豹”与“印度豹”直升机机群将被新一代直升机取代,武装直升机部队未来将装备数量更多的轻型攻击直升机和重型攻击直升机。而随着运输直升机装备的发展,印度陆军还将逐步实现具有空中较大规模快速机动的作战能力。此外,还将建立特种作战航空中队及预警直升机分队,以为特种部队提供专用的航空支援和发展空中预警、电子对抗等现代作战能力。
印度陆航部队有望在2022年前使武装直升机的装备数量超过100架,并将现有的多用途直升机装备规模进一步扩大,以确保陆军现有的13个军各拥有1个武装直升机中队、1个侦察直升机中队和1个战场支援直升机中队。总部位于马图拉的第1军、安巴拉的第2军和博帕尔的第21军因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打击部队”,将会获得更多的“空中装备”。印度陆军航空兵还计划其6个作战司令部各配备1个固定翼飞机分队,以用于部队及装备的战术性空运。而随着近年来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印度陆军航空兵已经开始充分意识到这种新型装备对于现代陆军作战的重要性。利用无人机可执行包括侦察监视、跟踪与定位、远程火力引导、战损评估、甚至无人化精确打击等各种军事任务,并在隐蔽性、生存能力和使用成本方面具有直升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起陆续引进了包括“搜索者”MkⅠ型、“搜索者”MkⅡ型及“苍鹭”等多型无人机。但由于目前印度国内在这一技术领域还比较落后,装备数量并不大。有印度陆军将领认为,今后陆军将需要非常多的无人机系统,为此应当专门制定发展和引进无人机路线图。在实现无人机自给自足前,可先从以色列采购无人机,该国是先进无人机生产国家之一。但印度必须尽快发展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从而在未来能够逐步满足印度军队的各种任务需求。
当今局部战争表明,以直升机为主要装备的陆航部队对于现代陆军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并已成为新世纪各国陆军转型的重点标志。许多军事专家认为,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将是各国陆军航空兵激增的时代,先进国家军队中陆航部队的规模甚至会达到甚至超过陆军其他部队总量的50%。有军事专家预计,不久的将来,就将可能出现编制体制更加合理、作战功能强大、平台性能先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飞行陆军”。印度国防部在2012年10月的决定对于印度陆军航空兵则无疑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使其在装备水平、编制体制等各方面开始向发达国家军队看齐,标志着印度陆军航空兵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从规划进度来看,仅在10年内其规模和装备水平将会以空前迅猛的速度发展,从而成为南亚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军事力量。
(编辑/弓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