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芳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的综合课程。其生活性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等特征,引导儿童走进生活,让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生活的七色彩虹,品味生活的精神实质。只有探究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策略,才能激发儿童内心世界的道德情感,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真实体验、感受和认知。
一、挖掘教材的生活性
教学时,我们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悟生活。
(一)品味纯粹的生活味道
北师大版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诸多内容都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性。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教师设计四个步骤:找春天——绘春天——颂春天——唱春天。从这些步骤中不难看出,教师紧扣“春天”一词以“春天”为主线,设计了“找”“绘”“颂”“唱”春天,彰显了校园、公园、家园处处都是春天的美好景色。又如教学《可爱的动物》《美丽的秋天》等课,充满着浓厚的生活味道,教师要依据教材,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和社会资源,以拓展和提高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让学生的各种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品德行为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品味动手实践体验味
体现动手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我们造彩虹》《影子有多长》《植物生长的秘密》等课程。以《种子的探索》为例。教师设计了三大步骤。①认识种子的颜色——看一看、摸一摸。②认识种子的形状——想一想、说一说。③认识种子的位置——议一议、说一说。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展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体验中感悟和收获。在分享中,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凸显家庭教材的生活性
(一)体现家庭亲情的生活性
这类课程主要有《我爱我家》《我懂事了》《父母抚育我长大》《我写我的家史》。教学《我爱我的家》时,教师的设计环节始终紧紧围绕着“家”展开。一是我爱我的的小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从全家福说起,让学生讲述自己家的故事,从介绍父母亲的名字、职业、饮食爱好、生肖以及齐唱《让爱住我家》,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爱,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二是我爱我的班集体。“家”不仅有小家还有大家,还有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三是我爱我的国家。家还有国家,那就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大家庭里有闻一多、钱学森等一批爱国人士的故事,学生不仅知道小家需要关爱和呵护,亲情需要相互的付出,同时还知道有的人为了国家舍去了小家,为了大家舍去与亲人团聚的时间,这就是“大家”的涵义。
(二)凸显主题活动的生活性
教学《我写我的家史》一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调查、谈话等形式了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个人生活情况、家庭经济情况。根据文本的内容要求学生学写自己的家庭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家长的协作下,拟写一份情真意切、感人真挚的家庭故事。从一份份珍贵的“家庭史”的作业中,不难看出学生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的体验、感悟。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庭的历史,与孩子们一起触膝谈心;有的家长拿出珍藏多年的传家宝,给孩子们讲述一段段过去的故事;有的还拿出当红军时所戴的红军帽讲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一桢桢珍贵的照片、一枚枚勋章都寄托着老一辈对后代的殷切希望。学生通过看录像、照片,真切感受到我们生活环境的美好,体会家庭幸福的美好生活。
三、彰显校园的生活性
(一)以变化为主题,动手实践
有关校园变化的教材主要有《了解我们的学校》《校园变化真大呀》《团结友爱、热爱学习》等。以《校园变化真大呀》为例:(1)以变化为主题,具体呈现一份调查表。学生以采访和谈心的方式与爸爸妈妈促膝谈心,引导孩子从校舍面貌、教学设施、学校环境、铃声、教科书和桌椅进行对比。学生在对比、交流中了解了父母当年读书的艰难,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更懂得尊重父母,孝敬长辈。(2)以对比为主线,灵动展示学校几组照片。校舍:1949年在中山公园的铁皮屋、1953年2层的教学楼以及1997年建成的三栋教学楼、厚重与轻便的电脑设备对比、沙地操场与现在的塑胶跑道的操场对比、凤凰树周围的环境对比以及今非昔比的师生人数、教学班对比。一组组数据和照片的对比,再现当年读书的环境、学习条件和设备,对比教学的相关情况,学生不仅了解了校园的过去、现在,同时也从侧面了解校园发展的历史,进一步明白“今天我以实小为荣,明天实小以我为荣”的含义。
(二)体现校园的活动性
每年学校都要举办各种各样的德育主题活动,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以及大型的元旦、劳动节、国庆节、教师节等主题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主题活动的资源,抓住契机,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
1.读书节——《书报是我的良师益友》
结合“读书节”重组《品德与社会》主题单元的《书报是我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著,举办读书交流会、向同学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好书、讲我与好书的不解之缘的故事、举办故事会,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好书交朋友的平台和机会,学生上台交流的不仅仅是一本好书,而是一种阅读者的感受与欣赏,是一种读好书的习惯。学生在对话中倾听、思想在倾听中碰撞、心灵在碰撞中感悟。这是阅读者的一种享受,一种欣赏。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次活动并根据活动的内容精心设计活动的主题、形式和过程,力争每一次都能给孩子们一份惊喜、一份感动。
2.爱心义卖——《购物的学问》
结合学校的“六一”节义卖活动,在认识什么是三无产品、什么是条形码后,教师送给学生的每人一个“棒棒糖”,学生在品味“棒棒糖”甜蜜的同时有了一份真情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条形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甜蜜而真实的;在领略宝岛台湾美丽而富饶的同时,得到的是老师从台湾带回来的一张张珍贵的台北中正国小百年校庆的明信片,学生仔细端详着,爱不释手,多珍贵呀!这样的活动情景,不仅让孩子们有一种真实的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感悟生活的体验,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在活动中寓教于乐。
课程讲究真实性和有效性,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去实践、去感悟,才能取得有效的德育教育。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