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仿佛长了翅膀,恍然间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六年了,每一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备教批辅考,可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每况愈下,问题出在哪了?我常常陷入迷茫。目前又出现语文考试分值加大的说法,语文教学是否会出现新的盲目?这也让我困惑。
一.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我们坠入雾里之时,能拨开迷雾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返回根本,不妨问问自己:语文教育本质是什么。语文作为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它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文的人文性本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的课堂决不能脱离语言环境,一味的让学生大谈人生的意义,仿佛政治课;那种架空文本和语言的综合课,是否是脱离语文本质的所谓创新呢?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关怀,它是建立在阅读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的。我们不能把人文性视为阅读教学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在工具性基础上渗透人文性,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选修课为何面目全非?
选修课本丰富多彩,如果善加利用,必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立足于必修的选修是拓展,是提高,但实际上选修课已形同虚设。
也许是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选修课的开设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据了解,几乎所有学校的语文选修课都没有实行走班制,还是原来的教师、原来的学生,大家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并且,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程惊人的一致,基本上都是《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根本就没有选修这回事,更不用说个性化发展了。甚至有的学校必修五个模块上完后,只上《中外传记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就转入复习了,整个教学时间不到两个学年。仍旧紧抓应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令人担忧。
三.语文教师的位置何在?
因为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的教师自觉地从讲坛上走了下来,将课堂交给了学生,放任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教师的点拨、主导、引领缺失,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起来了,交流热闹起来了,但学生学到什么了却没能很好的关注。高中三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感觉和没学语文一样。较之课改前,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因定位不清而使阅读教学陷入无序或不当状态,教师从倾听者沦为第三者,从组织者变成放羊者,从评价者成为好好先生。课堂教学实效性低的问题非常突出。
我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成熟的读者,在认知水平阅读素养等方面一般要比学生强一些,作为与文本对话经验较丰富的人,有责任引导启发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通过提供背景、示范阅读、指导方法、启发思考,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其中错误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大胆及时巧妙的说 不,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刻。
四.语文教学能否和高考命题意图达成一致?
新形式下的高考将更加强调命题立意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强调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强调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考查,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归根结底是考查语文素养,我们目前被应试扭曲的语文教学怎能与之同步?
这要求语文教学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警示教师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高考试卷结构形式方面也值得商榷。试卷设选做题是否真的能实现检测目标,学生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是否真的有时间选择,所选之题的难度是否相当等都是问题。“选修课程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又如何体现?我们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又何时能实现呢?
总之,愚钝的我常常“四顾心茫然”,虽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任何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仍然期待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所以撰此文与同仁探究。
李莉,语文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市。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