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创新的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尝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文章的需要,采用多样的游戏化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改变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使学生在乐中学,为学生的语文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游戏化教学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性活动之一。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各种适合学生水平和年龄特征的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学习。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怎样科学合理的利用恰当的游戏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笔者主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唱宋词、演话剧、简笔画、辩论赛、导游式和抢答赛等多种恰当的游戏化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语文课堂的效率。
对此,笔者想结合以下六则语文课堂游戏教学实例谈谈看法。
二.游戏教学的有效利用
1.《水调歌头》——唱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到了一种新的诗歌艺术形式,那就是词。在刚刚学习《水调歌头》的时候,学生就向我抱怨,说宋词太长,完全背不出来。看着学生们很痛苦的样子,笔者也很无奈。偶然的机会,看到重播的《还珠格格》,小燕子用唱歌的形式将难背的菜名记了下来。顿时恍然大悟,宋词不也可以唱的吗?笔者立即从网上下载了邓丽君的《水调歌头》,然后在教室里播放了一遍。学生果然来了兴致,轻声哼唱了起来,听了几遍,有几个学生竟然会唱了。
分析:在学习的过程动力上,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乐趣。这个案例将学生的兴趣和课文内容的学习结合在了一起,使本身乏味枯燥的诗词背诵变得生动有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以唱为形式的游戏中了无痕迹的完成了让学生望洋兴叹的诗词背诵任务。
2.《皇帝的新装》——演
在讲到《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复述故事的情节,讲述故事中各人物的形象,并在文中找到理论依据。学生的热情度倒也蛮高涨,但我总觉得不够。当再次上这篇课文时,我觉得这个故事在学生童年时就已经听过,再复述一遍没多少意义。那么,到底能用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呢?笔者想到了话剧表演,于是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四个小组,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自编自演。接下来的一个星期,笔者总能在课间看到孩子们热烈讨论的情形,编排着一个个场景。展示的那天,无论是服装道具上的准备,还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都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的表演仿佛将我拉到了现场,让我看到了一个蛮横昏庸的皇帝和一群趋炎附势的官员。
分析:现在提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话本剧的编排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生成一种有声、有形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也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和探究精神。
3.《童年的朋友》——画
高尔基在《童年的朋友》里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慈爱的祖母形象,对她的外貌的介绍也花了不少的笔墨。我觉得光让学生朗读有关外祖母外貌描写的段落还不能直观的展示她的和蔼慈祥。于是灵机一动,让四个学生根据原文内容上黑板画外祖母外貌的简笔画。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一只只小手如雨后春笋般举了起来。上黑板的同学在结合课文的基础上,还适当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一张张外祖母的肖像图很快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座位上的同学也忙着给台上的同学提示,告诉他们这边少了个皱纹,亦或是头发画得还不够长等。看着黑板上惟妙惟肖的四张老妇人慈爱的脸,孩子们和我都会心地笑了。接下来的课堂氛围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分析:我们老师往往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生动形象,很精细透彻了。殊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来的结果才是真正内化了的知识,才能真正使他们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甜甜的泥土》——辩
在上《甜甜的泥土》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展开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挖掘。在课前,我把学生分成了正方和反方两组,辩论的题目是“小亮的生活是甜的还是苦的”。学生在课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原文中找到了很多句子加以佐证己方的观点。在课上,正反两方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举出了很有力的证据,最后很自然的得出了“小亮的生活是苦中带乐”的结论。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了文本,很自然的体会到了文章感人的主旨,并学会了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加紧脚步去生活,去学习。
分析:对于有些蕴含复杂感情的课文,我们可以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展开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寻找能佐证自己观点的句子。这样在看似辩论赛形式的争论下,无形间深入了对文本的理解,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文《柳叶儿》也是围绕“作者小时候的生活是苦的”这样的辩题而展开的讨论,最后也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5.《巍巍中山陵》——导
第一遍读《巍巍中山陵》后,我觉得文章很枯燥乏味,就是在给我们介绍中山陵的四周环境和内在布局,我就开始思考如何将文章上得生动可感。同事的一句“导游天天游览那些地方一定也很无聊吧”点醒了我,让我计从心生,何不将这篇文章变成导游对游客介绍中山陵的解说词呢。于是,笔者把想法告诉孩子们,他们都拍手叫好。我请了四个小导游分段给我们介绍中山陵,但要求是脱离书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在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小导游们神采飞扬的一边在黑板上画图,一边介绍着中山陵。座位上的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像真的在南京参观中山陵,乐在其中,还不时问导游一些问题(学生在介绍时没有说清楚的地方)。
分析:席勒有一句名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游戏不同于以智育为唯一内容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点,就在于它是人的全面的投入。导游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能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6.《郑人买履》——抢
初中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郑人买履》,学生对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感。为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笔者在上课之前眉飞色舞地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将举行一场抢答赛,等学完课文后,我会对课文内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进行提问,然后你们进行抢答,回答最多的能得到朱老师颁发的精美小礼品哦。”孩子们听了,顿时眼中放光,接下来的课可想而知,孩子们听得都特别的认真,抢答赛收到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分析:心理学表明,临下课5分钟时,学生较易疲惫,容易注意力分散。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对于一些需要识记的知识就要用竞争的形式来达到背诵的目的。群体游戏存在着竞争,也就同样存在着动力。
三.游戏的作用
1.加强学习动力
语文学习本身就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如果只是基于文章内容的讲解和方法的传授,每节课都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将感到学习语文是件痛苦的事情。而语文教学游戏却以游戏的形式展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明白,语文是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程度,使语文学习具有实际意义。
2.提高学习效率
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心理学实验证明,动因和兴趣相一致时,记忆效果最佳,趣味性强的内容可使记忆力提高1.5倍。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以游戏为教学模式的教学可以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且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3.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游戏教学的开展能使教师以平易近人的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并引导学生游戏的正常进行,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拉近师生距离,使师生间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四.结论
总之,游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春燕.游戏教学化与教学游戏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2]李燕.中小学课堂游戏化教学模式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4).
[3]王建军:《提高课堂效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5日,第5版.
[4]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游戏的教育性》,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朱荧荧,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门。责任编校:秦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