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为践行新课标理念,适应新课改,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动·力课堂”。即教师授课要生动,学生学习要主动,师生双边要互动,进而形成课堂教学的合力。本文拟以文学类文本阅读《越冬》(于心亮)的讲评为例,从四个方面谈运用生成性资源,给语文讲评课以动力。
一.构建合理的讲评模式,激发学生生成性资源
传统的语文讲评课没有合理的讲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冬》的讲评我采取了“呈现(由差到优呈现学生不同层次的答案)——诊断(逐一分析学生答案的错误原因)——矫正(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形成新答案)——巩固(出示参考答案让学生自纠)” 的讲评模式。根据学生的完成的情况,重点讲评得分较低的“赏析画线句子”和“标题作用”这两题,先呈现学生典型错误答案;再诊断学生答案,讨论归类;接着回读文本,矫正、完善答案;最后教师分类总结,形成学法为迁移运用服务。这样的讲评模式不仅师生互动,更重视生生互动、生本互动。这种以学定教的模式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鲜活性,又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空间,既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发挥他们的自觉性,更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生成性资源精彩纷呈,达到了预期的讲评效果。
二.发挥“错误”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答题的错误,既是教学中直接反映学生真实学习情况成果展示,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更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的学生总不能很好的理解“比拟”这种修辞,所以我在评讲“倚着门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时,呈现的是具有普遍性的错误类型——“夸张”,让学生评判并讲明理由。一位同学主动站起,理直气壮地认为:“眼睛居然能咬人,还能把人咬没了,不够夸张吗?”我追问:“那么用什么咬才正常?”他更理直气壮:“然是嘴巴啦!”听到这里,全班同学尤其是那些答错修辞的同学由开始的笑变成了议论,这位同学也明白过来:“是比拟!”我没有立即肯定,再问:“为什么?”学生回答:“把眼睛说成嘴。”我因势利导地问:“谁能解说一下比拟这个修辞的特征?”一个学生回答:“眼睛具备嘴巴的特征,赋予此物以彼物的特征,正是比拟!”同学们纷纷点头。通过一系列地追问,学生深刻地辨别了比拟和夸张的特征。
三.抓住即时生成的资源,用有价值内容实现资源调控
讲评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是针对具体文本和学生答题实际不断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所以讲评中总会遇到预设以外的意外,这种即时生成的意外是鲜活的生命体验,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做完迁移训练《陶罐》的“标题的作用”后,一位同学质疑:“‘陶罐是这篇小说的线索,那‘越冬呢,是线索吗?”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预设中,却又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问题。我马上捕捉这个问题,把问题踢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资源共享,自己解决问题。结果同学们分为两派,谁也不服谁。我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分析总结线索的类型。同学们纷纷发言:《项链》以物为线索;《林黛玉进贾府》以人的行踪为线索;《看社戏》以事为线索;《早餐》则是以时空的变化和情感的变化作为两条线索。在此基础上同学们 出结论,“越冬”作为事件贯穿全文,连接情节,应为线索。讲评课?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有意义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运用教学智慧,做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让“生成”在碰撞中扎根
讲评课应开放性的民主的课堂,所以应采用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如质疑式、讨论式、争辩式、合作式。如讲评《越冬》标题作用时,一个同学认为这是双关,既是指越过自然界的冬天,也是越过情感的冬天,就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女人很体贴男人,夫妻感情甚笃,哪里来的情感的冬天?”立刻另一同学站了起来:“女人独自在家过冬,孤独寂寞,这难道不是情感的冬天吗?”停了一瞬,一个同学提出疑问:“本文标题是‘越冬,不是‘冬天,这情感的冬天她是怎么越过的呢?”这个问题的抛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这个答案已不仅是一道练习题的答案,因为这个答案的得出是同学们思维碰撞的结果,也会对同学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好的影响。
讲评课不只是学生答题技巧训练的课堂,也应是提升各方面能力的平台,运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给语文讲评课以活水以动力,让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李爱红,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