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玲
[摘要]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树立协同创新观念,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对实践教学进行深化,突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使培养的人才适合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13-03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创新也就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知识创新相应也就成为国家和企业间竞争必备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人才的匮乏,而是急需大量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的创新性人才,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因此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我国,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 ”,又称“协同创新计划”,并于2012年3 月15 日颁布实施,其目的是推动以协同创新为目标的战略实施,实质就是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探索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加快推动企业和高等教育的转型与改革,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创新竞争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一般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
中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建立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协调发展,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地方一般高校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提出,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地方经济对应用创新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院校将人才培养类型一般分为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包括我校在内的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应用型,是符合高等院校分类培养,并适应社会需求,定位是准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提出了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因此地方一般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目标定位,是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规划纲要》又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为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两类。专门人才是指经过高等院校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的,又能进行实际应用的专业人才。这种人才类型与应用型人才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也应具备专业属性。而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博专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明确的目标选择、长期的优势积累和突出的创新业绩,被社会承认的学术、技术、企业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人才。教育部已规划了“985”研究型综合类大学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任务,因而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不应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但我们知道,创新可大也可小,创新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更准确地说,它应是一种素质、思维、能力和人格等因素倾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渐进性创新,急需各类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综上分析,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将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是符合地方经济人才需求的选择,而且这个目标定位应该说是准确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一是从人才类型上看是应用型,二是在人才素质和能力倾向上注重创新要求。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
创新性人才一般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与技能型,而社会需求量大又迫切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创新性人才。首先,它不是那种拔尖创新人才;其次,它是应用型的;第三,它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我们将应用型创新人才进一步表述为:高等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实际需要培养面向实际工作一线,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善于将专业理论或相应科研成果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经济或管理实际问题的人才。
关于知识结构,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广的知识面,具有符合实际需要的知识体系。那么,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如何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一是要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理论技能,包括辩证逻辑思维等;二是要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应用性知识;三是要具有较广泛的相邻学科知识,不仅仅限于掌握专业技能和技术操作性要求的知识,应该是掌握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有关能力要求,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应除具备创新思维外,首先必须具有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因为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其实来源自于实践。其次,要具备较强的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第三,应具备获取信息、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获取和使用信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因而提高应用创新能力。第四,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因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常常需要群组行为,需要具备团队精神及合作能力。
关于素质要求,对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来说主要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要求。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任何创新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要经过多次失败才能获取成功,因而需要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相信成功的心理素养,还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与品质。
对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强调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度进行全面理解。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也是目前我国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协同是指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行动。协同创新是组织内部形成的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各独立的创新主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现代协同论认为,协同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协作与融合。不仅仅要求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而且要求创新观念、目标、组织、制度等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实现途径,它本质上确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理念,它涉及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培养途径和培养制度等要素,它的基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
(一)加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观念协同
要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使培养的人才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在知识、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协同,因此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课堂讲授和知识传授为中心,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被忽视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与发展,因此,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 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而教师则是引导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重心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及探究未知,提出质疑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
2.坚持实践性的原则。创新是一种不墨守成规的认知行为和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则是由知识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共同构成的一种复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育规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理论课程传授显性知识显然不够,还必须通过创造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内隐学习获得默会知识和创新思维。因此创新思维的产生,有赖于实践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endprint
3.坚持个性化培养原则。个性和兴趣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基础,而且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越加多元化。因此,教学及管理实践需要从注重共性教育向注重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转变,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开展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课程设置上,减少一些公共必修课,增加一些学生可以主动、灵活的选修课程。
(二)强化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协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案,是体现专业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宽口径和应用性,重视实践和与时俱进的要求。应该在遵守国家规定的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定要围绕培养目标和能力体系设置,注重课程知识体系与技能目标体系的协调以及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的协调,要有利于教学团队的集体教学、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的弹性教学、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切忌有技能要求而无技能实践,切忌各课程间知识的简单重复和教学中留下大批知识空白。
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留学分、留时间,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要便于通过教学系统和学工团学系统的良好合作以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成功对接,使各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现有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下,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等等部门分工分别管理着学生的第一、第二课堂以及对学生的奖惩,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往往就只有教务处一家在动;即使教务处有新的举措,其他部门针对学生的管理办法却往往没动而形成掣肘。因此,建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由校委统一领导,由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协调改革。
(三)增强实践与创新体系的协同,强化实践环节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学校职能部门、企业、政府等多方协同创新,积极互动,为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执行环境。
1.推进理论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对学生满堂灌输,启发不够,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低并处于被动地位,减弱了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学习能力,这种方式是以讲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控制和掌握着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阶段。这类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依赖于自主性的活动,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及情景教学等互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研讨式、情景式等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主题知识设计讨论性问题或情景,学生围绕情景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并鼓励学生思考,教师不要轻易就某一问题下结论,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设想和分析。由于课程形式灵活,内容富于启发性与思考价值,这与大学生富于挑战性、思维敏捷的特点相吻合,很好地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的兴趣和思考、评价的热情,同时也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深化各层次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实践教学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互动研讨式教学、课程见习、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层次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但在实际操作中,要使各层次的实践教学更有效,不仅需要学校各部门,还需要地方政府、企业等多方的协同创新。首先,学校各层次都要重视校内的实践教学工作,加大建设可供学生设计和实践的各类实验室,增加专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另外 ,重视校内的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学生以勤工俭学的形式参加校办企业实际工作。其次,提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地方高校可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通过共建项目建立良性互动关系,促进政产学研密切合作,开拓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协同政府、企业共创实践基地。此外还需要建立鼓励教师、学生走进企业深入实践的长效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改革并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四)全面推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协同开展
地方高校各部门要重视并鼓励学生参与社团、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课外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开展课外第二课堂等竞赛活动活动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学术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做强大学生学科竞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拔尖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鼓励教师承担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竞赛等项目指导工作,还可依托教师自身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从事相关项目的研究,引领和指导学生进行与地方区域经济密切的科研、创造等实践活动;激励学生走进实习基地,自主寻找实践项目,并开展研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荆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8,23(8):164-165.
[2]陈支武,张德容.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70.
[3]张占国,孙丽霞,张玉峰.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学研究,2011,34(4):36.
[4]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29-30.
[5]吴十月.内隐—外显协同学习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文史博览(理论),2010,(1):42-45.
[6]刘和忠,高新,姜生元.强化实践环节培养一线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6-37.
[7]张占国,孙丽霞,张玉峰.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学研究,2011,34(4):36-37.
[8]高林等.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9]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碧瑶]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