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雪芳
摘 要:依托教育心理学,教师该如何教育学生呢?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心理学;学生教育;认知结构
自教育诞生以来,教师也应运而生,如何教育学生是中西方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中国的孔子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总结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等教学方法;古希腊雅典教育强调“身心统一和谐发展”,至今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不可否认,古代或近代,中西方的教育都有很高的成就,很多教育方法和理念依然有现实意义,但我们也要注意到一点,就是古代教育家对教育的探索通常只是自身教育经验的总结,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何教育学生,靠经验的总结显然是不够的。现代教育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系列教育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使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诞生到现在不过110年,但发展迅猛,基于心理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对现代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依托教育心理学,我们该如何教育学生呢?或者说在理想中教师应该怎样教育学生呢?
一、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存在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而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的图式的基础上,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处向高处发展,而每一个阶段的儿童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教学内容如没有与学生的已有图式相关联,教学方式方法如不适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的效果就接近于“零”。
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在6~12周岁之间,学生的具体运算思维或形象思维已得到很大的发展,抽象思维还在起步阶段,那么小学阶段要以具体的物体或情境作为支撑。如,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往往以情境引入,用形象的事物来支撑课堂上抽象概念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小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角的再认识”一课的时候,在引出角的概念之后,让学生用手做角的动作,用学具模拟角的形成过程,即用具体的动作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那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初高中阶段,按照认知发展理论,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发展成熟,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相应调整,可以直接讲解概念而不用具体事物的支撑。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互动课堂
传统的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师道尊严”,教师“灌输”知识给学生,学生即“容器”。20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很大震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总是以自己的经验背景或自己的经验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堂,而绝非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灌输的陋习,善用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提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给一年级的学生上《两个名字》
的语文课时,十分注重师生互动。贾老师请一位同学蒙住老师眼睛,并让该同学邀请两位同学读出课文第三段的内容,要求让老师感受到高兴。接下来他又请一位同学捂住耳朵,要求表演出高兴……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心理学认为儿童在相对封闭呆滞的环境中,会思维堵塞,反应迟钝,缺乏创造力。而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则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若以平等的姿态互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理必然很放松,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曾在公开课上上了六年级(上)的《穷人》,其中他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师生互动环节,就是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张老师还让这位小学生叫自己的名字。坐在下面王老师模仿小学生的语气有模有样地提了一个问题:“渔夫在恶劣的天气出海打鱼是偶尔的吧?”“小老师”接到:“谁来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一下子调动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致盎然,踊跃提问。教师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就可以了。这样的互动形式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空前集中,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迅速掌握所学知识。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还看到过个故事,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一所学校时,随
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表示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半年后他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进步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革马利翁效应对教师的启示是巨大的。它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受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正面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动力。
还有个案例,是于永正老师初为人师时的经历:
“我放在讲台上的备课本竟被人撕烂了两张,便火冒三丈。知情人立刻‘揭发撕本子的人。我一看那个学生,思忖良久,对全班同学说:‘我先向大家做个检讨。昨天这位同学写字潦草,我一气之下将他本子撕为两半。我不该这样做,我撕了他一个本子,而他只撕了我两张纸,说明他还是给老师面子的,他比我好。教室静静的,几十双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第二天早上,在我的讲台上端端正正地放着一个和我的备课本差不多大的新本子。”
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对待学生的错误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心理预期: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难免的。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接受,而非严厉斥责,应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传递给学生积极正面的能量,学生才能有一颗向上的心。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都要有“教育心理学”这个“工具”才能把这门艺术发挥好。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认知结构,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进行教
学;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的课堂,在教学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评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质量才会提高。
编辑 王团兰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