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晓静
一直以来,地理在学校、家长和学生眼里都是“小科目”,虽然原来在中考中占20分,但是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轻视。加之南京的中考改革的深入,地理这门学科考核方式的改变,学生打从心里就更加不重视地理了。记得有次在八(3)班上课,有个学生叫耿乐(化名),不认真听课,在写其他科目的作业,我走过去轻轻暗示了一下,他有所收敛。课后我问他怎么不听课,他说:“我倒是想听来着,但是其他科目作业很多,加上现在地理中考一次不合格,还有机会再考,所以就……”。作为地理学科的教师,听到这样的话多少心里还是有点堵的。我心里不断地问自己,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初中地理又是地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对学生今后学习地理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即使将来进入社会对自己也是有帮助的,可是为什么就因为分数没有了,地理课堂就不重要了吗?记得开学初的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校视导,袁教研员在会上就说到,分数虽然没有了,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是不能因此而减少的,学校领导、教师都要抓住教育的宗旨,而不能只抓分数,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听了他的话,我深受鼓舞。我想,真正的教育者就应该抓教育的核心,中国的教育体制在改革,南京的中考在改革,一直在往考查能力、关注人文的方向走,我自己也需要改变。
机缘巧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成立了“带你了解世界”的社团,宗旨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去见识更多,让他们慢慢更加爱自己生活着的环境。记得第一次活动,是观看视频《南京》,我将自己拍摄的南京的名小吃,以及在哪里能吃到这些小吃展示给大家,同时在“吃”的同时也说说这些小吃的来历和其中的故事,小社员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些就是他们自己生活中的,有些是自己吃过的,有些是听过但是不知道在哪里能吃到正宗的。学生个个都说假期一定要去找到这些,自己亲自尝一尝。
其中一个学生叫海月(化名)就说:“老师,今年暑假的作业就改成了解南京吧,说出南京好玩的地方,南京发生的故事,作业比单调的写地理作业要有趣多了,相信大家都愿意去完成。”
这些给了我一个启示,就是让课堂生活化。比如,在讲解“季风”时,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学校国旗在不同季节里的飘向,或者让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冬天里那寒冷的风的吹向,还有那春天里温暖的春风来自哪个方向,通过这些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就能很容易理解季风的真正含义。
记得一次讲解“准噶尔盆地”,课前我让大家自己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能代表地方特色的东西。课上我让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资料,第一个走上讲台来的是班长杜威(化名),他拎上来一袋子葡萄干,还用新疆的调调和大家说:“这是新疆的葡萄干,味道好极了,大家尝一尝。”大家在吃葡萄干的过程中,我就趁热打铁,问:“葡萄干的制作需要什么样的气候呢?而什么地方就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课上大家都积极地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大家,不时地有学生补充前面学生的回答,整节课大家都积极参与。
这就提示我要不断地去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善于发掘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现象,从而能利用这些现象的变化、发展真正地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感受生活,学习地理。我在课后也和地理课代表宋承峰(化名)谈了一次,让他谈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大家喜欢的地理课堂,为什么这节课大家参与热情这么高。他开始还是比较胆怯的,但是慢慢也敢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谁都想好,但是光是学习课本太枯燥了,整节课就是老师在讲,而且讲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又没什么关系,学了干什么。”
之后我也在反思,课堂到底要给学生传授什么,仅仅是一些书本的知识吗?过程,知识的生成过程!只有学习参与到其中,才能更加理解知识是怎么来的,越能理解其本质的东西。后面我也做了一些大胆的设想,就是可以让地理课堂不局限于教室,要走出课堂。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好办法,也是获得知识的最佳方法。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地理课堂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能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如,在学习“气温与气温的变化”时,就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去气象站,学习百叶箱中温度计的观测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天气预报”,记录相关数据,自己总结;同时在学生外出旅游时,可以用心观察当地的地域特点、气候特色,并记录在案,以便在后面的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宝典”与大家在课堂一起探讨。前面讲到准噶尔盆地的时候,地理课代表王星月(化名)的外婆就在新疆,她每年暑假都过去待上一段时间,对当地的气候还是比较了解的,她在课堂就说了很多自己的亲身感受:“夏天白天那个热啊,白天最想吃的就是冰镇西瓜,到了晚上,再想到冰的东西,你就会打寒战,因为白夜温差太大了。”
课堂本该是学生的,分数什么都是“浮云”。让学生学习知识、感受学习知识的过程的乐趣,才是真正的教育。地理课堂在新形势下只会越来越精彩,在生活中地理才会越来越吸引学生热爱学习地理知识。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