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7-25 15:57李国成
大学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城乡校企院校

李国成

[摘要]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来看,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服务功能、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树立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的观念;合理设置专业,与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相匹配;课程开发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零过度。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52-02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浓厚的经济性和鲜明的区域性特点,人才培养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研究分析如何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消息,目前全国有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比上年增加17所。当年招生人数达314万人,在校生人数达964万人。就浙江省而言,截至2012年底,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05所(含独立学院及筹建院校),其中高职院校数量达46 所。当年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12.76 万人,已接近本科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为36.31万人。

(二)高职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

近年来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教〔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清晰的定位,把其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类别纳入到高等教育发展中来。并指出要“加大经费投入,制定政策措施,引导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社会”。 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作了相关的规定,并明确了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高职院校过分地注重了外在的要求招生数量增加、学校规模扩张,而忽视了内在的要求、内涵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偏离了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功能,内涵建设就是要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真正适应相应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要求,使学校的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能很好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对此,很有必要在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对策,使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以此为契机,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偏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构性需求,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而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产生偏离。专业的设置要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切入点,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忽视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而是迎合学生的择业观念,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致使学生毕业就是失业的局面。专业设置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浙江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装备制造、汽车工业、医药产业等11 个重点产业,但与这些产业相关的专业在46所高职院校中目前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开设。

(二)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功能单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些高职院校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把“工学结合”理解为边工边学,认为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实践技能。如果仅仅是这样的理解,就和“学徒制”没什么区别。从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角度讲,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大批能动手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大批有科研头脑的学生,为将来向城乡经济发展输送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三)课程建设忽视专业技能培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点,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课程来实现。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改变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了技能的培养,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实践课程低下,成为理论课的补充。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用任务进行驱动,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改革还停留在表面。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为了使城市和乡村能以一个整体存在,使得其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流动,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各种时空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起着关键性作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一)职业理想教育,树立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的观念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却没能向“大众就业”转变。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许多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足够的毕业生,出现了一边是对人才的渴求,一边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毕业生思想上不愿从事基础的、艰苦的工作。高职院校并不以培养学术人才和科研型人才为主导, 而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办学理念上,牢固树立全新的教育功能观、人才观。所以,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对自己正确地、动态地定位,并开始着手引导他们做出各自的事业、职业规划,树立到基层去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的坚定信念。

(二)合理设置专业,与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相匹配

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和设置要以满足城乡一体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并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考虑保持地方传统专业持续发展的同时,要不断更新传统专业的内容,使其更好服务于传统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在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积极申报新专业。在此过程中,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就浙江而言,当前要重点扶持开设与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等未来重点发展产业相应的专业。

(三)课程开发建设,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课程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按照岗位发展要求来设计课程。在内容安排上,要以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对高技术人才需求为依据,突出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加强学生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规划上,通过分析与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确定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本专业课程门类、结构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在课程教学上,以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用任务进行驱动,体现出学生为主体,切实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零过渡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也是高职教育与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对接点。高职院校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造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管理平台,要和企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企业关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研究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的文化、技术要求等灌输给“未来的员工”,做到毕业到就业的零过渡,毕业到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零过渡。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走向城乡一体化:建国60年城乡体制的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彭尚平.职业教育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1,(16).

[3]罗明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4).

[4]王文红.城乡一体化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9,(3).

[责任编辑:雷艳]

猜你喜欢
城乡校企院校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城乡涌动创业潮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