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煤层向沟开采的覆岩移动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2014-07-25 04:00孙永强
山西煤炭 2014年11期
关键词:冲沟步距煤壁

孙永强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我国西北矿区冲沟纵横交错的地形地貌特征[1-3],使井下工作面矿压显现新的特征,造成不利影响。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地表起伏对矿压显现的影响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4-12],但主要限于冲沟下浅埋煤层的背沟开采,对向沟开采覆岩移动特征仍需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程序UDEC2.0,模拟向沟开采覆岩垮落动态过程,得出覆岩垮落特征。本次模拟以纳林庙煤矿二号井煤系地层为模型(主要为侏罗系地层),上覆第三纪岩层及第四纪松散层,煤厚3.18~4.50 m、平均4.12 m。基岩厚度84.5 m,上覆黄土层厚5~40 m。井田内的哈业乌苏沟坡体角度约30°,垂深81.5 m。

1 数值模型建立

1)地质条件及煤岩参数: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模型沿煤层走向剖面,工作面沿煤层倾向布置,走向长310 m,煤层采高4 m,基本顶厚度15 m,模型内各岩层厚度和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岩层厚度和力学参数

2)实验方案:设计3个模拟模型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模拟方案设计

3)测线布置:测线布置情况,见图1,设置两条应力监测线,分别位于基本顶上方的覆岩内部和基本顶内部。

图1 测线布置情况

2 顶板跨落特征的数值模拟分析

1)未进入坡体段浅埋煤层开采的顶板垮落特征:图2-a为未采动模型。工作面推进20 m时,直接顶发生初次垮落,见图2-b,垮落高度约4 m。随后的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直接顶随采随冒。工作面推进40 m时,基本顶发生初次来压步距40 m,由于少量纵向裂隙与地表贯通,地表形成微小的台阶下沉,见图2-c。工作面推进60 m时,基本顶发生首次周期,来压步距约20 m,见图2-d。

图2 未进入坡体时浅埋煤层开采顶板垮落特征

2)进入坡体后浅埋煤层向沟开采的顶板垮落特征:工作面推进60 m后开始进入冲沟坡体。工作面推进70 m时,工作面第二次周期来压步距为10 m,导致顶板破坏较重,更多纵向裂隙发育、贯通至地表,甚至形成一定的地表切落,且在坡体上部左侧出现拉伸裂缝,见图3-a。工作面推进80 m时,第三次周期来压,顶板破坏更为严重,拉伸裂缝增大,成“V”字形;采动坡体有沿全厚切落的趋势,见图3-b。工作面推进90 m时,见图3-c,此时覆岩内裂隙与拉伸裂隙贯通,采动坡体沿全厚切落,坡体底部出现滑移区,坡体发生顺坡滑移。

图3 冲沟坡体下浅埋煤层向沟开采顶板垮落特征

3)进入坡体前后的工作面顶板垮落特征对比分析:①由模拟知:未进入坡体时,顶板弯曲下沉并不明显,覆岩基本处于裂隙带和冒落带中。进入坡体后,覆岩情况发生变化,伴随着覆岩内的裂痕显著发育,来压时覆岩破坏很严重,甚至地表出现了明显的台阶下沉现象。进入坡体后,即向沟开采的过程中,坡体上部左侧出现明显的拉伸裂缝;工作面推进至坡体底部时,拉伸裂缝与覆岩内很发育的纵向裂缝贯通,坡体发生顺坡滑移。②工作面基本顶的初次来压步距40 m,第一次周期来压步距20 m,第二次周期来压步距10 m;第二次周期来压步距仅是第一次周期来压步距的一半。由实验知,第一次周期来时工作面未进入坡体,而第二次周期来压时工作面已完全进入了坡体;工作面进入坡体后即向沟开采时,来压步距小于未进入坡体时的来压步距。

4)工作面的支承压力变化特征:①图4为基本顶初次来压时煤壁附近各测点随工作面推进距离变化曲线;测点13位于煤壁后3 m,测点14位于煤壁正上方,测点15位于煤壁前3 m。但由图4可知,当工作面推进40 m时基本顶初次来压,此时煤壁后方的测点13的垂直应力值3.51 MPa,煤壁正上方的测点14的垂直应力4.5 MPa,煤壁前方的测点15的垂直应力4.86 MPa。可见工作面未进入坡体时,前支承应力峰值位于煤壁前侧,煤壁后支承压力相对较小。②工作面推进60 m时,已进入冲沟坡体内,基本顶第一次周期来压,见图5。此时位于煤壁后方3 m处的测点19出现峰值,3.3 MPa,煤壁正上方的测点20的垂直应力峰值4.40 MPa,煤壁前方3 m的测点21的垂直应力峰值4.33 MPa。对比图4初次来压可知,第一次周期来压时,工作面覆岩内的支承压力分布有所变化:煤壁前3 m处与煤壁处的支承压力基本相同,说明煤壁上方支承应力更加集中,前支承压力峰值应该位于煤壁前方3 m以内。而初次来压时(由图4知)峰值位于煤壁前3 m以外,初步推测,工作面进入坡体后,前支承压力峰值向煤壁后方移动了,前支承压力影响区域也向煤壁后方移动了。③工作面推进70 m时,第二次周期来压,步距减小到10 m。见图6,此时位于煤壁后方3 m的测点22的垂直应力曲线出现峰值3.75 MPa,煤壁正上方的测点23的垂直应力出现峰值5.42 MPa,煤壁前方3 m的测点24的垂直应力出现峰值2.53 MPa。相比第一次周期来压,煤壁正上方支承压力已大于煤壁前方3 m处的支承压力,煤壁处应力更加集中;煤壁后方3 m处覆岩支承压力也大于煤壁前3 m处的支承压力。可见,第二次周期来压(与第一次周期来压相比),前支承压力峰值及影响范围进一步向煤壁后方移动,由于此时来压强度大,且前支承应力峰值在煤壁附近,导致工作面支护难度增加,顶板较易破碎,容易出现冒顶及支架滑到事故。④上述三种来压情况可知:随着工作面推进至冲沟坡体内,前支承压力影响区域及峰值渐向煤壁后方移动。这是因为工作面是沿向沟方向推进,坡体一侧临空,在采动影响下,坡体有向右侧翻转的趋势;这就导致工作面进入坡体内部后,前支承应力峰值及影响范围渐向煤壁后方发生移动。

图4 初次来压垂直应力变化曲线

图5 第一次周期来压煤壁附近测点垂直应力变化曲线

图6 第二次周期来压煤壁附近测点随工作面推进距离变化曲线

3 结束语

①工作面向沟推进中,坡体地表出现拉伸裂缝,随工作面的推进,拉伸裂缝渐与覆岩内纵向裂缝贯通,采动坡体发生顺坡滑移。②工作面进入坡体后,来压步距小于未进入坡体时来压步距。③工作面进入坡体后,前支承压力峰值及影响区域向煤壁后方发生移动,导致煤壁处及工作面支护区域应力集中程度增大,从而易引起顶板破碎程度增大,给工作面的支护带来很大难度,容易造成煤壁片帮、冒顶等事故。

[1] 陈绍宇.高塬沟壑区溯源侵蚀发生发育规律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

[2] 邓青春,张斌,罗君,等.元谋干热河谷潜蚀地貌的类型及形成条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8):137-144.

[3] 雷浩.黄土隧道深浅埋界定及区段地貌影响的结构受力特性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4] 桂庆军,范少华.基于UDEC的山区浅埋煤层数值模拟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4(1):80-82.

[5] 张志强,许家林,刘洪林,等.沟深对浅埋煤层工作面矿压的影响规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4):501-505.

[6] 余进江,桂庆军.山区浅埋煤层裂隙发育UDEC模拟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4(2):57-59.

[7] 张志强.沟谷地形对浅埋煤层工作面动载矿压的影响规律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1.

[8] 刘国磊.山地浅埋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与结构特征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0.

[9] 郑磊.山地浅埋近距离煤层群顶板结构与岩层控制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1.

[10]翟鸿良.分析浅埋煤层长壁开采顶板动态结构[J].科技创业家,2014(3):131-132.

[11]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等.沟谷地形对浅埋煤层开采矿压显现的影响机理[J].煤炭学报,2012(2):179-185.

[12]王旭锋.冲沟发育矿区浅埋煤层采动坡体活动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冲沟步距煤壁
高端测长仪器设计原则在步距规校准仪设计中的应用
单线隧道大型机械化快速施工步距优化研究
采放比及步距的不同对采出率的影响分析
小保当矿大采高工作面煤壁片帮的压杆稳定性分析
煤体强度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风机基础设计在冲沟发育地区的应用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破坏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分析
充填步距对矸石充填开采覆岩运动影响的数值模拟
站在煤壁跟前
冲沟不同部位土壤机械组成及抗冲性差异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