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批”成功申遗

2014-07-25 15:24周文杰
华人时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侨乡碉楼华人华侨

周文杰

知道中国侨批档案成功申遗的喜讯,其时笔者恰在墨尔本聚会,老华人均为侨批申遗成功拍手叫绝,因为他们当年在越南、马来西亚都曾使用过侨批。

何为“侨批”?

现在青年人竟不知侨批为何物。说来好笑,笔者已是耄耋之年,认识并了解侨批也是近几年的事。

“侨批”又称“银信”或“信银”,为粤语方言,“侨批”是指160年前海外华人华侨通过民间渠道的类似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的家书及简单附言汇款的凭证。在中国申遗记忆名录的16万份侨批中,均来自广东、福建和海南侨乡。这是极为珍贵的一部民间档案。既记载着中华儿女漂洋过海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又是海外游子思念亲人和物质与精神交流的见证,既记录着他们对家乡的贡献,同时还谱写了祖国和侨居国的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的变迁。

由于我老伴郭存孝研究员,移居澳洲近20年,在研究中澳关系史及澳洲华人华侨史过程中,我陪同他先后在全澳六个州和一个北领地及40余市、县及农村山区进行社会考察,又在各地博物馆、档案室、同乡会、社团、古庙及古坟场,目睹广东四邑、五邑众多先侨的遗存。我们总想回国看一看当今四邑、五邑侨乡是个什么样?

广东侨批集体亮相

2011年回国探亲,我们专程去了广东江门市及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和鹤山市等七个侨乡(即当年的四邑、五邑) ,特别是在江门市五邑华侨博物馆,第一次见到了“侨批”瑰宝,只见大展厅悬挂着一张由200件侨批集体亮像的大照片,又似一幅巨大的书法艺术展,展出的信封一律竖写,信封中间为红色长条,上款为收信人地址,红色长条上写收信人名字,下款则是寄件人地址,有正楷有行书,显然大都为代笔者所写。橱窗里满满陈列着从美国旧金山、加拿大多伦多、澳大利亚新金山及东南亚各国华人华侨寄回的侨批。

江门市博物馆陪同人员见我惊异,他饶有兴味地告诉我,这里的展品仅是藏品的冰山一角。我细看侨批内容,几乎每件都伴随着华人的辛酸史。

西方学者也钟情于中国侨批

2013年11月6日至10日,我们应邀参加了由广州《广东华侨史编纂委员会》、江门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全国华侨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移民研究中心四个单位在江门广东五邑大学联合举办的“比较、借鉴与前瞻: 国际移民书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会议代表除中国学者外,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的华人学者和西方学者。这让我惊异竟然有不少西方学者也在研究中国民间档案侨批。两天大会,中、英对照发言和讨论,让我受益匪浅。我老伴郭存孝则向大会谈了“澳大利亚的侨批档案与文物初探”;我也做了“侨批刍议”的发言。

通过研讨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侨批”是中国人民向海外移民过程中的特殊产物,是承接着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内侨眷之间情感与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侨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的普世价值更引起广泛关注。在认识侨批本身的史实和文化价值外,还可以深入探讨侨批背后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及侨批所具有的世界意义。侨批,这一原生态民间档案文献,可以和官方文件互为印证互为补充,同时为华侨史、邮政史、金融史及人文社科的研究均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侨批背景下的侨乡

研讨会最后一天,大家参观了开平市著名的三个侨乡。自力村位于开平塘口镇,环境优美, 有众多碉楼、居庐(别墅) 相映成趣。由于20世记20年代土匪猖獗、洪涝频繁,海外侨胞为保护家人和财产兴建了许多结构坚固、造型精美、中西合壁的碉楼。这里有9座碉楼和6座居庐,风格各异, 最高的达6层,它们是华人华侨独特的世界建筑,故而碉楼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赤坎古镇位于开平中部的潭江边上。清末民初出国人员增多,侨汇渐多,促进了商业发达。关氏和司徒氏华侨,倡议从1926年开始旧城改造,在沿河建立集居住和商埠为一体的骑楼建筑群700多座,颇具岭南特色,是侨乡经济发展的见证。关氏和司徒两大族,为弘扬中华文化还创建了两大图书馆,各藏有《四库全书》、《万有文库》、《二十四史》等大量藏书。

最后一个参观点是“立园”,为旅美华侨谢维立于1925年历时10年所建,故名。立园最大特色是刻意开凿多条河流,将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串联起来。河上点缀着回廊、小桥、亭榭等,既具有中国园林风韵,又有欧美的建筑情调,令参观者叹服先侨的智慧。

(责编 张 群)

猜你喜欢
侨乡碉楼华人华侨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海丝”重点侨乡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化
北德华人华侨国庆庆典成功举办
“一带一路”有效联结全球华人华侨
GHOSTS OF GUANLAN
试析华人华侨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精神
华侨作用下的侨乡建设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下华人华侨投资纠纷解决机制
赞马关石垭口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