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让真的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里发出,打到心灵深处。”可见,真的教育旨在打动心灵,启迪心灵。因此,教育远远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其本质在于灵魂的感召,在于唤醒、鼓舞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丰富潜能。这正是我校始终努力追求和坚守的。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犹如赛道的选择将影响到达终点的时效,培养内容的设定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究竟何为好课程呢?课程不等同于知识,而应有目标引领、有设计。因此,每一门课程至少应该包含知识、技能、思维和精神四个层面的内容。课程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个性成长。因此,每一门课程要具有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功效,要贴近学生生活。课程可以是文字符号,也可以是一种体验、尝试与经历。因此,课程内容和资源要尽可能地丰富,为学生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世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因此,我们的每一门课程以及课程之间要构成一个统一体,能够承载将学生培养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使命。
构建“钻石型”课程,助推学生个性发展
我校从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出发,结合办学特色,通过合理整合原有课程,构建了系统化、综合型的课程体系——“钻石型”课程体系。“钻石型”课程体系包括四大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CPS活动类课程(C:creativity 创造;P:practice 实践;S:service 服务)和人格养成类课程。
学科基础类课程是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的课程,强调学科核心概念、基础学习技能与思维的习得与养成。
学科拓展类课程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提升其发展性学力的课程,强调延伸学科深度,拓展学科视野,为学生发现、发展自己提供机会。
CPS活动类课程,即创新、实践与服务类课程,是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学力和专长性学力的课程,强调多元发展,重实践与运用。
人格养成类课程是促进学生养成人格的课程,强调通过学、品、悟、用、行,使学生修养人格。
这四类课程相辅相成,旨在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钻石型”课程体系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视角划分课程类别,丰富了课程的内涵,扩展了课程的内容与实施途径,是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有力保证。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开发学生潜能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我校构建的“钻石型”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发展个性特长的基础,但最终的实现有赖于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潜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选择。为此,我校大力加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为学生的生命成长与个性发展提供自主的空间与平台。以下是我校课堂教学变革方面的几项举措。
1.读、品、悟、行,为学生的幸福成长打开一扇门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引领学生感受生活,我校初中语文组回归语文的本源,打造出“北京理工附中‘人文奠基初中语文系列课程”,走出了一条读、品、悟、行结合的语文教学新模式之路。整个系列课程包含“早起诵读诗歌”“整书深度阅读”“周末家庭影院”“语文实践活动”“接力日记大家写”和“班级图书馆”六部分内容。
“早起诵读诗歌”“整书深度阅读”,注重培养阅读能力,以学生的朗读、自主阅读和亲子共读的形式开展。“周末家庭影院”采用亲子共赏佳片的形式,寓教于乐,延伸和补充“整书深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学生查找资料,开展调查并制作海报。“接力日记大家写”是学生们相互交流、抒发情感的平台。每天班级有一位学生记录日记,第二天另一位学生接着记。“班级图书馆”旨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其中的图书都是由教师们精心挑选的,每天中午以及周末对学生开放。
“激发兴趣,寓教于乐,精神关怀”一直是“‘人文奠基初中语文系列课程”所努力追求的。通过这样的探索,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们真正学进去了,学明白了,其精神世界变得丰富。
2.轻负高效,让数学学习动起来
围绕“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我校的数学教师积极创新数学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引入大量的故事、寓言及数学实验,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根据所学知识,组织学生画“数学画”,丰富数学作业的形式;为了有效避免“题海战术”,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自编练习,形成理工附中习题集《水滴集》。在此基础上,数学组编制了《分层寒假作业水滴集》基础版、精华版、专题版。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我校数学组的教师精心设计了丰富的主题活动,例如,“小课题研究”“数学好声音”“数学论坛”等。在“小课题研究”中,学生自主选题,开展研究,并撰写数学小论文。围绕此次活动,年级举办了“数学小论文大赛“,并编辑优秀小论文集《青芽》。在“数学好声音”采用“兵教兵”的方法,由学优生帮助和辅导学困生,合作学习,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数学论坛”是学生们相互交流、切磋问题、互助提高的平台。每次活动都由学生自行选题、出题和解题。各种主题活动形式新颖,内容有针对性,受到学生的喜爱,引领学生走近科学,提升科学素养。
我校注重在基础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并提倡“体验式”学习。例如,化学课开设了“化学工坊”,让学生尝试制作肥皂;通用技术课制作实际生活用具等。我校现有几十个科技社团,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例如,“彩虹气象站”的学生每天坚持测量、记录天气预报,开展气象科普活动;“铭星天文社”的学生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努力探索,成绩斐然;在青少年爱水行动综合实践中,来自生物、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带领学生,依托学校附近的长河,对长河水质取样分析,考察长河周边文物和历史遗迹,开设爱水网站,用手中的画笔写生长河,并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保护长河绿地环境的绿色行动。
为推动我校科技社团的成长,促进科技教育发展,我校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少年科学院”下设8个研究所,由学生担任所长,各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均有学生自行组织。我校的科技教育不停留于科学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在实际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从而真正为学生开启了科学之门。
3.思辨争鸣,探索“书院教学模式”
学习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思考、质疑、思辨是其中的重要层次。有感于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学模式,集独立地学习、分析、质疑和思辨争鸣于一体,且适合中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我校开设了整合型课程《书院课程》。
2012年9月,我校“车道沟书院”成立。因我校位于海淀区车道沟,书院即以此命名。“车道沟书院”继承古代书院争论、思辨、探寻的学习传统,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独立思考。同时,结合现代教学的特点,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适应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书院教学模式”的目标是:结合学情,改变空泛、僵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弘扬书院精神,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书院教学”融合了文、史、哲、理等学科,特别注重课程内容修身养性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围绕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主题,结合学生兴趣,各学科从不同的视角挖掘探究的内容。课程的实施采用中国古代书院教学模式,讲求师生互动、交流、争辩。例如,“‘仁与生活系列课程”包含“走近仁”“解读仁”“走进仁”“践行仁”四个主题内容。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放眼社会,反思社会问题,翻阅史料,讨论、争辩,进而理解“仁”、体察“仁”、实践“仁”。“书院教学”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其思维,有益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书院的教学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在教学方面,学生“进德广业”是书院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可以自由读书、学习、思考、辩论。书院里坐堂讲学、研修的学人一般都不是急功近利的人,他们奉行“达则兼济天下,隐则独善其身”的原则,这正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所需要的。
书院课程利用选修课或午休时间开展。教学模式仿照古代书院,上讲坛的既可能是专家、老师,也可能是学生。讲演者准备好论题后,用海报形式告知全校师生,感兴趣者届时即可前往。台上台下随时可以平等交流,甚至辩论。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跳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二个特点,就是学术辩论,体现了求实的精神、质疑的精神。以前说中国学生会考试,但是最近的一个调查把这个概念颠覆了,在美国举行的SAT考试中,中国学生的及格率占7%,能够考上美国一流大学的不到2%,这能说中国的学生会考试吗?我们的学生只会答题,死记硬背,靠大量的做题训练,缺少思辨的内涵,缺乏独立的思考。
第三个特点,是开放式教学,强调自由的精神和兼容的精神,学生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不受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
我校认为,从人的发展来说,一个是人文素养,一个是科学素养。在现有的空间和时间中,我们应该拿出一些空间,拿出一点时间,带着教师从点上去突破,借助于传统文化中的书院形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奠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我校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尝试的机会,努力开发每个学生与众不同的潜能,在学生心中种下“追梦”的种子,并鼓励、支持学生为之奋斗。
■ 编辑王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