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乌卫星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措施
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功能不仅发展学生个性情感和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应该培养广大学生的自主健身能力和自主体育学习能力,自觉地养成体育健身和体育学习的良好习惯。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体育目标的不断更新,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逐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定位
1.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涵义
体育俱乐部是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依托高职院校的运动场馆,将学生的自觉意识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来使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群体竞赛、运动训练等融为一体,其目的在于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运动的思想和一种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2.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类型
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可以分为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外体育俱乐部3种类型。课内体育俱乐部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依托,其目标在于构建新型体育学习方式,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出来;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习惯,将学校体育功能进一步拓展,可以作为学校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 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是基于整体人才教育观出发的,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开展的课内课外一体化体育管理模式。
3.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特征
一是目的的多样性。学生可以在体育俱乐部中选择某一运动项目为常练项目,每日锻炼一小时,不断地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在他们得到自我满足或者他人肯定之后,他们又有更高的热情去坚持锻炼来达到新的专业水平,以此博得更多的关注,逐步形成良性运动循环。
二是内容的丰富性。体育俱乐部项目不仅包括传统体育课程,而且还包括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型体育项目,如大型游乐项目、拓展训练、射击、游泳、登山、轮滑、攀岩、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等。体育俱乐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将学生的运动兴趣更好地激发出来,这样就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
三是过程的主动性。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体育俱乐部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运动项目,从而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而部分高校由于缺乏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配备不足、学生人数众多等原因而无法做到按兴趣分组练习或者分班练习,而体育俱乐部恰恰可以弥补学校体育课教学的不足。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区别
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整个体育教学呈现出呆板化、强制化和格式化的特点,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更谈不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仍处于封闭、呆板状态,以规范动作练习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忽略了不同身体条件、不同爱好、不同个性的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
2.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化为“学习指导”,而不再是过去的“教授”, 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指导教师和体育项目,能够处于一个有巨大发展潜能、有个性、有尊严的生命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在顺序排列和内容构造等方面对于学生的运动求知欲给予充分的尊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增强体质、终身体育意识为核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3. 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类型对比
模式类型 组织形式 课程目标 指导思想 优越性
三基型 传统高职院校男女分班上课组织形式 以掌握“三基”、增强学生体质为主 注重增强学生体质和给学生传授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知识 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统一,体育教学规范
并列型 大学一二年级同时开设体育专项课和体育基础课 以竞技运动和技能教学为主 重视因材施教,注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兼顾学生兴趣特长,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对待学生体育差异
分段型 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 以掌握运动技能和增强学生体质相结合为主 养成学生自觉锻炼习惯,注重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和培养体育基础 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增强学生体质,打好体育基础
一体化型 有机结合体育课、课外体育和早操 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程教学一体化 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努力体现体育教学整体性,实现课内外相结合
俱乐部型 一年级开设体育教学俱乐部,高年级开设课外体育俱乐部 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注重提高学生体育活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兴趣 有利于课内外相结合, 满足学生需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人为本
研究表明,随着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社会的变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逐步发展为多样性和开放性,而不再是过去的那种单一性和封闭性。上表五种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类型也并非孤立存在,都是互补融合。随着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体育教学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选择性和自主性,以此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正在趋向于一体化、综合性的体育俱乐部方向发展,高职院校选择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式是可行的。
加强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措施
1.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三级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及时调整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人员结构,明确责任与义务。分设第一教研室(大球)、第二教研室(小球)、第三教研室(综合)和体质测试与健康咨询中心等教学组织。按项目分类教研室来开设体育教学俱乐部,如芭蕾形体俱乐部、体育舞蹈俱乐部、太极拳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田径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轮滑俱乐部、排球俱乐部、健美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等。同时,开展多样性教学实践,如体育教师对于足球俱乐部的学生,可以结合他们实际的足球技术水平,将其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和阶段来开展分层次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一来,能够将过去传统教学中的“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而健美俱乐部、轮滑俱乐部等可以开设课外辅导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专项技能提高,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2.打造“三型”特色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于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需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专业技能、充实的体育实践经历,精教学、能指导、懂训练的“三型”特色教师。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了解教育改革动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3.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
体育课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基本前提就是应该有计划地安排体育项目选课。可以从三点做起:一是编制《体育俱乐部课程选课指南》,让每名学生对即将开展的体育课程的任课教师、考核办法、授课时间、教学内容、上课地点、课程设置等有较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找到其喜欢的课程。二是选课时采用计算机选课的方式,淡化原有的行政班级制度,打破原有的班级、专业、院系的界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校园网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三是体育俱乐部应该搞好选课摸底工作,结合学生的志愿,统筹规划,计划出每门课程具体的学生人数,安排教师。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