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自杀事件应对机制研究

2014-07-25 04:18文/王锋王峥张红亚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

文/王锋+王峥+张红亚+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杀事件常常引起媒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新媒体时代特征及大学生自杀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自杀事件应对机制建设,以降低或消除大学生自杀事件对高校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自杀应对机制

随着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一些普通社会事件会在极短时间内,在网络上引起公众围观,一旦相关部门应对失当,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大学生自杀事件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以北京市为例,目前每年因大学生自杀事件造成的伤亡大约在20人左右,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杀率与社会同龄人群相比并不高,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杀事件经常成为一些新媒体炒作的题材,严重影响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媒体时代概念及特征

1.新媒体时代概念

新媒体时代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只是对新媒体技术在时间维度上的一个相对性的笼统称谓。新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新媒体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言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狭义的新媒体则专指包括以网络、手机等为载体的新兴媒体。[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最大的变化是新闻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新闻载体开始从侧重物质载体(硬件)向侧重应用载体(软件)转变的时候,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将改变传统媒体的新闻理念和运营模式。笔者把这种由于新媒体技术创新而带来的新闻传播模式变革的时间阶段,称之为新媒体时代 。[2]

2.新媒体时代特征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有四个方面:即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方式便捷化、传播形式碎片化、传播渠道多元化。新媒体时代是一个自媒体时代。一方面,每个公民都可以作为媒体,人人面前都有一个话筒,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新媒体快捷地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相对自由地发表个人见解,新媒体时代让信息传播方式从原来单向渠道向双向渠道转变,新闻信息源从新闻记者单一源头向普通公众多源头转变;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由于新媒体的使用者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自由度加大,道德约束力降低,同时新媒体管理者很难承担“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导致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者对公共危机信息可能过分夸大或者进行非理性推断,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者甚至会利用新媒体的特征进行谣言传播或者犯罪活动,使得新媒体使用者和传播者都将面临分辨正确信息的迷茫及犯错风险,同时也给营造和谐、正向的网络舆论环境制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大学生自杀的成因分析

国内很多学者对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了专题研究,如陈芬认为大学生自杀主要受个人心理、精神疾患以及家庭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3]史辉认为除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外,社会和学校等与大学生成长有关的环境对大学生的自杀影响巨大。[4]冯素琼认为社会氛围特别是当前一些社会媒体报道对大学生自杀具有感染作用[5]。《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追踪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自杀事件呈现出多种因素叠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点。综合分析上述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自杀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个人因素

即与自杀大学生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生理疾患:很多自杀大学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大学生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抑郁症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精神病因素。情感挫折:研究表明,直接因失恋困难或者与恋爱受挫有关的自杀事件占到大学生自杀总数的23.1%,失恋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性格缺陷:一些大学生对周围人群不信任,喜欢从消极面看问题;社会交往少,从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对挫折承受力差;行为具有冲动性;神经质等。

2.家庭因素

即与自杀大学生所生活的家庭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家庭经济困难: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一些大学生无法摆脱经济压力,自卑、抑郁,最终导致轻生。家庭关系不良:一些学生父母或死亡或离异或关系失和,使得家庭缺少温暖,缺乏正常情感交流的渠道,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找不到正常的解决途径疏通;还有一些学生在家庭中被溺爱,一直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价值取向的偏离,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极易心理失衡。家庭期望值过高:一些学生从小比较优秀,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值高,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3.社会因素

导致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比较多,其中以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社会影响居多。学习压力: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很好,但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种原因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致使学习困难压力过大最终走上绝路。就业压力:一些学生在大学阶段比较松懈,导致不能按时完成学校要求的学分或者不能完成毕业论文,在毕业前夕选择放弃生命来逃避。社会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对大学生期望值过高;社会现实和网络虚拟世界差异过大对大学生心理造成极大落差;新闻媒体、网络传媒对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报道对大学生形成误导和诱导等。

当前大学生自杀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

透过当前大学生自杀事件背后,我们会发现目前国内大学生自杀事件在应对机制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也是大学生自杀事件往往成为影响学校稳定和引发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说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建设不完善

主要表现有:专业心理咨询专职教师长期缺编,很多高校专职心理教师不足两人;很多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忙于教授课程或者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工作压力过大;很多学校不能解决专职教师专业定位和职称待遇等问题,挫伤专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专职教师人员流失;一些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自身生活和健康得不到保障,经常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接触,造成个人心理压力也过大,很难针对本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

2.大学生自杀事件预防干预体系不健全

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覆盖面很窄,学生选修人数少,普及范围不够广泛,导致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接受不到正规的心理教育;大学生、高校教师及学生家长普遍欠缺心理教育专业知识,不能及时识别大学生的自杀危机,错失了很多挽救生命的最佳时机;对已经确诊为精神疾病的学生监护不力,未能防止不良的信息刺激,导致恶性事件发生;一些高校学籍管理规定不能与时俱进,没有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

3.大学生自杀事件新闻发布机制不规范

一些高校管理者对社会媒体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以纸介媒体为传播主渠道的时代,对高校自杀事件采取的新闻应对方式不是“躲”就是“堵”,寄希望“新闻”成“旧闻”最后变成“无闻”;一些高校管理者在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往往只重视安抚事件当事人或事件的局部处理,而不是全面综合考虑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应对;高校内部部门沟通不畅,很多事发高校新闻宣传部门同志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事件的真实信息,不能掌控大学生自杀事件新闻应对的新闻制高点。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自杀事件应对机制构建

对大学管理者来说,要用辩证的眼光,从可持续角度,来研究制定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减少或者避免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降低或消除因大学生自杀事件带来的对学校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预防为先,教育为辅,减少或避免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机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应对也是如此。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杀事件预防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一方面,要将学生干部、辅导员、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保卫等各类与大学生自杀事件相关人员纳入大学生自杀事件预防队伍建设体系中,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工作,去除广大师生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偏见或者误读,提高对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的辨识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利用新媒体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教育网络基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力求大学生心理教育没有死角、没有漏洞,让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覆盖到所有大学生。

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形成了以党委宣传部牵头,教务处、学生处等其他职能部门参加的校园宣传教育网络。例如,校团委向学生系统干部发出了争做“有人人、有QQ、有飞信、有微博”的“新四有青年”的号召;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在新浪网上开通学校二级部门微博和学生群体微博;以宣传部、研工部、校友会等为代表的一批职能部门负责人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工作交流;新闻中心成立网络信息管理中心,每日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定期给广大教师、学生干部发送手机报。校宣传教育网络每天通过发布校园资讯、网络热点、心理知识等方面内容,对促进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及时预估大学生心理问题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 时效为先,协作为辅,降低或消除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社会影响

大学生自杀事件一旦发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微信、微博、人人等网络媒体疯狂转发,传统“24小时”新闻应对黄金法则在新媒体时代已失效。所以,一旦有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学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解事发原因,沟通相关信息,按照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协作分工,本着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生命的原则进行事件处理。同时,在6小时内根据事件真实情况拟定对外发布新闻稿,做到对外发布口径一致,信息内容真实可信,发布方式合法、合情、合理,充分掌握大学生自杀事件舆论主动权。

目前,包括一些名校在内,每临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时,相关人员还会有茫然、慌乱的感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并没有如我们期望的那样效果明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往往制定得比较宏观,没有具体的预案,大学生自杀事件应对效果更多地取决于不同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自身沟通协作能力。

3. 反馈为先,分析为辅,积累或总结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应对经验

大学生自杀事件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一件自杀事件圆满处理后,要继续保持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相关反馈信息,总结大学生自杀事件处理应对中的经验教训,对学校教育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本着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营造一个更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大学生自杀事件牵涉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高校必须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支持和必要的制度保障。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学校先后成立了“平安校园”联动管理中心、安全稳定信息动态搜集中心、网络信息管理中心等应急机构;先后建立了对外新闻发言人制度和高校突发事件新闻应对管理规定,确立了学校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工作程序。这些举措都为学校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后进行科学、规范、有序应对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如果因为大学生自杀事件出现了不利于学校形象的新闻报道时,高校应该客观、冷静对待,要具体分析该报道是对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客观反映,还是由于媒体的误读而形成的片面报道。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与媒体进行理性沟通,切忌上纲上线,或死缠烂打,最后与媒体交恶,把简单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越描越黑,让高校成为社会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应对和化解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自杀事件应对机制的建设,增强高校管理者的危机公关意识和新闻传播意识,提高一线教育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以与时俱进的态度迎接新媒体时代对高教事业的各种挑战。

本文系2010年北京市教育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资助成果,项目题目:传媒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应对与化解研究;项目号:(Q5303300201201)

参考文献:

[1]蒋海升. 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价值方向的引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27-29.

[2]王锋等.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发言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北京支部生活.2013.10(下半月版):43-44.

[3]陈芬,杨小玲. 10起在校大学生自杀事件分析[J].中国青校医,2005,(19):368-369.

[4]史辉. 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实证分 析研究—基于全国部分院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3):105-108.

[5]冯素琼. 大学生自杀事件原因分析及自杀干预[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21-23 .

[责任编辑:李艺英]

猜你喜欢
大学生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学校推介
上学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