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书报“甩辫子”

2014-07-24 18:47黄团元
新闻前哨 2014年3期
关键词:书报勘误李氏

黄团元

著名导演谢晋拍过一部名为《大李、老李和小李》的电影,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李氏兄弟跟随长辫子姑娘学做广播操,每当广播操做到低头弯腰一节时,姑娘的辫子就会耷向前胸,这时她就往后甩辫子,殊不知被李氏兄弟当成必做动作。后来他们每每做到这节操的低头弯腰时,兄弟俩就有一个多余的“甩辫子”动作。显而易见,这是导演安插在剧中的一个笑料。笑的对象当然是李氏兄弟。其实,李氏兄弟多此一举的动作,不应该由他们负全责——是长辫子教练错教在先!这是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女老师无意间“甩辫子”,致使学生附加一个“画蛇添足”,难道此错与老师无关?

如果以上“责备”成立,那么,前不久几则消息就值得警省。一是去年10月5日某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作者称我国70多年前出土的“司母戊鼎(现名‘后母戊鼎)”为“司马戊鼎”;二是某出版社编著的《变成石头的动植物化石》科普书,将哺乳动物化石错成恐龙化石,把鱼类化石错成甲壳动物化石等等;三是某出版社出版林语堂英译文集,封面林语堂像居然“变脸”作家杨骚!

从“甩辫子”说到“书报出错”,这是因为,书报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最重要就是求实保真,即准确无误地将新闻事件、把文化遗产奉献给读者;这是因为,书报也是老师!毋庸赘言,古往今来有多少自学成才者的老师,就是字(词)典、书报。假设书报中有“甩辫子”的错误内容,就会误人害人!

书籍出错,古时就有因字形相似造成的“鲁鱼帝虎”错误。虽然出错历史悠久,但有错就须改,可是有些“甩辫子”的人却不愿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面对《林语堂英译精品》出错被曝光,面对“封面都出错,内容不会好”的非议,出版方的回应是“封面已换,认错免谈”;对于科普书出错,出版方坦言:“除再版时修正错误外,已经卖出的回收不太现实……”

理性而言,无论什么缘由,以上态度都不对。书籍出错,应当封存没有售出的成品;对于售出的,就应该回收。纵然因为经济拮据做不到,也得印出“勘误表”送达购买者手中。报纸出错,更要迅速“勘误”。须知即便这样,对读者的误导也不能全部纠正。这是因为“错误”和“勘误”不在一处(页),读者如果只读到了“错误”而没读到“勘误”,纠错也属无效。

诚然,书报出错后再改正,也不能完全阻止谬种流传。这就需要作者、编者和校对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知识性文字创作,应学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要学“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文章千古事,不可不慎重。古人对写文章的谨慎态度,实在值得今人特别是以快速出书著称的“天才”文化人深思和记取。

书报的编辑应该具有深厚的学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前辈教育家、编辑家张元济可为楷模。业内人知,编辑书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往往发生矛盾,但张元济将“义”放在首位,“利”排其次,所以他出版的书几十年上百年后,也被称作“善本”。鲁迅也十分注重书籍的编校质量,当年他为《三闲书屋校印书籍》时,曾写过这样的话:“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

时代在发展。作者原稿、编辑改稿、校对清样等等工作已经不同以往。目前作者交给编辑的多为电子文档,传统的原稿与打印稿乃至校样几乎“三合一”,可说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原稿”;比过去简单了,但或许更加复杂了。这就只能靠编校者通过自己的水平判断差错,这就需要编校者既要有称职的行业水平,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把好文字关,图片关,向读者负责。

也许有人要用“无错不成书”为出错者开脱。其实,书报的错误是可以下降的。《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曾说:“看到一个差错,我自己如同吞了一只苍蝇。”因此《英汉大词典》上卷共1967页,其错误和缺点约每百页出现一次(差错处再版时都一一改正)。近年党中央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果书报经常出错,谈何发展繁荣?

减少和杜绝书报“甩辫子”,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读者,都可成为书报的义务监督员。当然,遏止书报差错,主要还得靠主管部门或培养编校人才,或加强对书报出版的管理。现在对书报质量检(抽)查审核,多为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科学常识的错误,也应该提升到纠察的高度,不让不合格的精神产品危害读者和社会。

(仙桃日报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报勘误李氏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简介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2018年本刊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选作索引的作者目录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年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情况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年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转载情况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书报角里人气高
勘误
勘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