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北大荒的秋天》系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以下是一位教师针对第2小节进行的朗读指导教学。
屏幕出示: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老师也想配着音乐读一读,可以吗?(播放音乐,教师范读,学生专注地听。)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听吗?
生:好听!
师:想知道怎样才能读得像老师一样好听吗?
生:想!
师:朗读时,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注意。比如,加点的词语要重读,没加点的地方要轻一些。第一句要读慢点儿,四个“一道”要快些。读“就像……”一句时,语调要上扬。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呢?
(学生1试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2:感情不太到位,加点的词语读得有点轻了。
师:那请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2比生1读得音量高,加点词语读得重。)
师:读得真好,很有感情。哪位同学能比他读得更好呢?
(生3读时音量更高,更为夸张,读最后一句时,配合激昂的语调,还加上了有力的手势。)
师:你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真棒!
2.案例二
《九色鹿》系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着重通过角色语言展现人物的品质。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朗读分工”“自由练读”“指读展示”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人物语言进行角色朗读指导。
师:既然是角色朗读,就要注意角色的特点,读出角色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当学生读到九色鹿气愤指责的话语时,屏幕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你读出了九色鹿的“三分气愤”,注意一下“正是这个人”“谁知他竟然忘恩负义!”这两个句子,思考后再读一读。
(学生再读时,语气有变化,突出了这两句。)
师:这一次,你读出了九色鹿的“九分气愤”。但对国王和调达的语气都是一样的气愤吗?请再读!
(学生读得较为出色。)
师:真了不起!这一次你读出了“十分气愤”,有变化才有精彩。气愤不仅可以用语言表达,还可以用动作表达。谁可以来试一试?
(一生读到“正是这个人”时,作抬起手指状。感情表达也较为充分。)
师(微笑):你读出了“万分气愤”,让我们像他一样一起来读,要读出“万众一起愤怒”的气势!
二、分析与反思
1.过度干预,让朗读丢失“自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教师必然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朗读指导这一环节喜欢精雕细刻,着意打磨。案例一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朗读时,过于突出自身的主导地位,要求学生对自身评价,过分强调字词朗读的要求。而评价朗读的标准主要是看音量高不高,语速有无快慢之分,重音强调是否到位。过分强调已对学生的朗读形成了“过度干预”,学生眉飞色舞、语气夸张、矫揉造作的朗读,是对作品情感理解的缺失甚至错位,丢失的是学生朗读时的“自主性”。
2.“智慧理答”,让朗读走向“自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新课标在每个学段中都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教授曾说:“自然是最高的教学之美。”好的朗读建立在对作品内容和情感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是通过运用恰当、自然的语调去朗读而实现的。案例二中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时,并没有要求学生过分的夸张,也没有一味地强调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里速度要快,那里速度要慢;这句语调要高昂,那句要低沉。而是采用“智慧理答”的方式,通过评定、反馈、激励、促进的作用,让学生在体会文本情感的基础上,一步步引领学生实现角色朗读时的“自我”展现,实现语气表达由“三分气愤”到“万分气愤”的“自然”转变。
一位散文家说:“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常识;不是聪明,也不是经验;智慧是我们站在知识、常识、聪明和经验的台阶上,观察这个世界时所能张开的那双充满欣赏和不断有所发现的眼睛,是眼中这个美丽世界融入我们的心灵时绽放的感悟的花朵。”理答作为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过度干预”到“智慧理答”是每一位教师在朗读指导教学实践中必经的历程。这是一种生命历练,也是一种教学境界的提升与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