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的书法史观念,认为由甲骨文、金文组成的大篆书体之后是小篆,小篆之后是隶书。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小篆和隶书几乎是同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酝酿和创造而成的。
在很长的时间里,书法史研究至少有二、三百年的空白,由于西汉禁碑,后世看到的汉代书迹基本上是东汉末100年间的汉碑。秦代小篆怎么就变成《乙瑛碑》等这样的隶书的?人们对此变化的过程茫然不知。南朝宋羊欣在其《采古来能书者名》中把隶书的创造者归于程邈。近百年来简牍材料的大量出土,解开了这一谜团:古隶自先秦时便已产生,程邈只是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加工,并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和重用。这也说明文字的改革变化非一人一朝一夕所能,而是许多因素在漫长时间中发展的结果。小篆法度森严,是静态美的典范,但其书写缓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大量繁杂的公文书写,所以被继而兴起的隶书所取代。这就是时长近500年错综复杂的“隶变”。隶书的出现,从形式技法来讲,使篆书只有中锋圆转一种笔法,发展到“蚕头雁尾”的二、三种笔法。由于书法彻底脱离了象形描绘的功能,而向纯抽象的点画发展,成为了一种轻松活泼、流畅潇洒,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开放式典型:中国的书法艺术从此走向自由,并由此演变产生了楷书、草书、行书三种新书体,这是中国书法的重大转折。也是中国文字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