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伟彬
摘 要:庄子的处世哲学如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十分复杂。《庄子·养生主》中透射出来的“在夹缝中求生”的意志不是他混世的表现,而是一种活命的哲学。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又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关键词:《庄子》;处世哲学;活命;出世;入世
任何处世方式的建立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庄子作为重要的哲学思想家,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自然构建起他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他的处世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庄子的处世哲学是一种“混世主义”哲学,或者说是“游世主义”“滑头主义”。这就很值得商榷。下面笔者就从两个方面探讨庄子的处世哲学:一是他对待生命的态度,二是他对待政治的态度。
一、活命的哲学
庄子曾在《养生主》中表述了这么一段话:“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说“做世俗上的人所认为的‘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世俗上的人所认为的‘恶事不要遭到刑戮之害。顺着自然的理路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生命。”(《庄子今注今译》)什么是“世俗上的人所认为的‘恶事”?庄子没有划定明确的界限,而是主张善恶不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呢?有人认为这表现了庄子不讲道义原则,是一种“混世主义”(或者叫“游世主义”“滑头主义”)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定位是过于苛刻的。庄子在《养生主》中的那段话里说得很明白,他之所以主张那样做,是为了“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问题,也是庄子着重讨论的问题之一。《秋水》中记载过楚威王遣使聘请过庄子一事。说的是,庄子拒绝重金的礼聘,回答说:“吾闻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看来,庄子的确是认为生贵于死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曳尾于涂中”自然就比“留骨庙堂之”上可贵得多。所以,从本质上说,那些所谓的“混世主义”“游世主义”的人生态度只是庄子希望能够在纷飞的战火中“苟活于世”的活命哲学。
如果庄子不分善恶是一种活命哲学的表现,那么庄子所津津乐道的养生之道,不也是为了保全生命?《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篇就向我们形象地道出了这一点。
在此篇中,庄子认为社会如牛的筋骨盘结般复杂,并且“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所以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必须 “以无厚入有间”的方式,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然而,又有人以此认为这是庄子“滑头主义”的表现。然而,这个论断未免过于片面,它忽略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制约这个因素。
庄子采用“以无厚入有间”这样的方式,主要是为了生存,这个动机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是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意志。因此,庄子出此“下策”,实为无奈之举。在庄子看来社会是黑暗的,不仅充满了权谋诡诈,而且无辜者横遭杀戮。在这个社会中,人际关系纷争纠结,社会“人吃人”的现象惨不忍睹。
综观以上各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处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主张不分善恶、不谴是非、顺其自然、无为无害,“以无厚入有间”,终是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养其身”“终其天年”。庄子的哲学活脱脱就是一种活命的哲学。
二、出世与入世
如何看待政治,如何处理政治关系也是一个人处世的重要方面。那么庄子是如何处理“政事”的呢?
在政治方面,庄子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统一体。庄子处世的态度是取决于他对当时政治形式的看法。《人间世》中接舆在孔子门上喝的那一段就很能表现庄子的这一看法:“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既然是一个祸重福轻的乱世,能够苟活性命就不错了,一个有见识之人根本就不该投身于政治活动。
但是,庄子处世之中却又含有入世的倾向。《人间世》中有两则寓言。一则是颜回就他要去劝说荒淫暴戾的卫君的事请教孔子,孔子(庄子的化身)明知颜回是“殆往而刑耳”,却没有阻止他,不仅教了他一套应付的方法,末了还说:“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鼓励颜回去说服卫君,只是要他不要强求而已。当然,在这里虽然颜回只是要“乱国就之”,并不谋求权位,但他有做一些事情的必要的想法足以看出庄子关心人民生死,想要入世之心。
由此观之,庄子在政治上是出、入世并存的。一方面,基于对统治者本质的清醒认识,庄子认为单凭个人之力也无法改造当时极不合理的秩序,其个体的清高也不能净化整个人世的卑俗。另一方面,作为一位正直的士人,庄子对普通民众的悲惨境遇既富有切身体会又饱含无限同情,对上层社会的凶残虚伪既有深刻认识又充满极度仇恨。于是他不甘寂寞,积极投入百家争鸣的时代洪流之中,用批判的武器抨击官方尊崇的价值观念,以浇心中垒块,这时他又是不忘尘世。
总之,庄子毕竟是现实生活中的庄子,他的能屈能伸、能放能收的处世之道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今天,我们又何必深究其处世是否矛盾?何必强求这心灵深沉的动因与超尘拔俗的行为一致?我们只要像庄子一样理直气壮地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王利器.史记注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