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级中学英语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互动教学符合大纲要求且日渐被教育工作者认可、采用和探索,笔者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极探索,在互动教学方面有一些粗浅的认识,诉诸笔下,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互动教学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处于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其内心比较敏感、心理起伏大,情感主导,常常用友谊来弥补“闭锁心理”。这种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渴望交流、互动。而互动教学要改变过去学生扮演知识储存罐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积极参与的理念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二、互动的形式
把互动教学的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就是要建立教与学双向交流渠道,一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互动。有了互动的理念和决心,互动形式的创造就会应求而生,如演讲比赛、话题讨论、情景模拟、游戏等都可以用于互动。
1.教师与学生互动
教师不再是控制课堂,单纯地进行知识讲解和作业布置。而是作为引导者,采用灵活的方式使得学生参与到师生一体化的学习中。作为引导者,教师可以不断提出引导性问题,围绕问题与学生进行问答式对话。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6 section 2 Ive been studying in China的时候,学生阅读完后,笔者与学生做了以下互动:
教师:Whats the writers name?
学生:Leo.
教师:What does he do?
学生:Hes a teacher.
教师:Is he teaching now?
学生:Yes.
教师:How long?
学生:2 years.
教师:Where is he teaching?
学生:Harbin.
教师:Why not Qingdao?
学生:Because…(学生意识到这是教师故意开的玩笑。)
教师:Well,Ive been(学生跟着一起说)teaching English for more than 15 years.(强调现在完成时的运用)And you(停顿,让学生跟着说)have been studying for 8 years.
2.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之间的互动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说:“当个体学习转化成为合作学习时,人人都能从中受益。”譬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对话、主题讨论、合作记单词、相互检测等。笔者通常在每个周的最后一堂课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复习,复习本周学习的内容,由小组组长负责,互相检测。其他如话题讨论、情境对话、单词瞬间记忆、作业纠错等方面也经常通过小组共同完成。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和别人身上学到东西,强化了学习效果,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三、利用互动的特点开展教学
由于互动教学具有灵活性,所以可以根据突发事件或当时的环境灵活开展互动。如有一次上午第一节课是英语课,当时恰逢雾霾天气,笔者便马上设计了一个有关环保的互动话题。一上课,笔者便利用每天的Free Talk活动问学生:“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学生回答:“Its foggy.”笔者接着问:“Do you like foggy days?Why?And what causes this kind of weather?”学生纷纷争着回答:“I dont like foggy days because they are bad for our health.And I think air pollution causes foggy days.”接着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说:“What causes air pollution?And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Please talk about these questions in groups of four.”说完,学生马上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按照平时形成的习惯,学生边讨论,组长边做记录。2分钟后,笔者让各组找一个代表起来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同时,笔者将他们的答案用关键词列在黑板上,并针对学生的大胆发言和总结内容齐全的优点给予大力表扬,进而让学生以环保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5分钟后,学生便完成了内容丰富的作文。
互动教学又具有链接性,它是复习旧知识和引出新知识的纽带。互动教学能使教学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互动教学还具有协调性。它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促使师生互相了解,加深师生感情,和谐师生关系和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进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互动教学使得教与学融为一体,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相信只要通过大家不断的探讨,通过进一步的课堂实践,就能寻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