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林
摘 要: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当前就业压力超前和教育结构面临调整的形势下,让师范学生能够在竞争中抓住机遇、争取主动,是师范院校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师范生就业能力入手,思考了现阶段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几个途径,以此对师范生进行积极引导。
关键词:师范生;就业能力;途径
2014年,全国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又创历史新高,加上以前未就业以及辞职换岗位者,这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更大。为了确保增加的就业岗位得到落实,作为今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湖北省规定继续招聘8180名农村新进教师,而且必须今年完成招考和录取指标。3月22日上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谈到,中国教育结构将进行调整,全国近700所地方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就业压力超前和教育结构面临调整的形势下,师范院校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在竞争中抓住机遇、争取主动?笔者将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什么是师范生就业能力
有关“就业能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欧洲共同体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实现就业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0)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教育和技能部(DEFS)将就业能力界定为“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本文所指“师范生就业能力”,是指师范生获得首次就业机会、保持工作和获取新的就业机会所要具备的能力。
二、现阶段在师范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得师范生从进入大学起就深感就业方面的压力。不少学生由此产生了焦虑情绪,有的以为掌握了一些技能就可以成功就业,因此急于掌握一门技能,希望教师只教实用的技能,对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出现这类情况跟师范生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符合自身个性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等有关。目前尽管各高校已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由于师资力量和授课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帮助每个学生制订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生活中的无计划性,最终导致就业时缺乏针对性和竞争力。
2.教学实习过晚,社会实践过少,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现实情况是,师范生所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师范生经过几年系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用人单位还需要师范生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具备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抗击打能力等。而这种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多次的教育实习和实践来完成。目前情况是,各师范院校一般只规定了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一到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而这种实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很有限。此外,虽然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但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干脆没有开展。
3.学习的能力欠缺
当今社会知识日益更新,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工作者唯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现实需要。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学习的能力,将无法持久地胜任工作。现实中,大学生真正具备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远远没有达到社会的要求。例如,他们学会了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但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没有为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做好准备。少部分人学习带有盲目性和被动性,消极等待教师传授有限的知识,课后又习惯借助网络等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作业,结果导致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停滞不前。
4.不了解职场上的一般规则,未树立职业精神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考入大学后,教育仍然着重教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这样的结果是:大学生属于智商较高的群体,但由于缺乏情商的培养,导致他们的情商普遍不高。在做人方面,缺乏感恩的意识;做事方面缺乏主动精神,思想单一,方法简单,不能随机应变;而在求职中,则表现为不了解职场的一般规则,缺乏职业精神,对单位的忠诚度不高,常轻易毁约和跳槽。这也导致了用人单位对聘用大学生产生一些顾虑,反过来又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三、提高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几个途径
尽管师范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着上述问题,可一旦明确了今后工作中到底需要怎样的技术和能力,他们本身也会拥有强大的动力,愿意为未来付出不懈的努力。这就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对师范生进行积极的培养和引导,帮助他们有意识地提高就业能力。
1.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大学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推动那些没有社会需求亦非精英教育的专业转型,让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对应起来。只有从宏观上把握,才可以避免因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而导致新的就业困难。
在具体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与相应的职业需求相对接。这就需要高校“走出去”,走向社会。具体来讲可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走访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看重人才哪些能力和技能,从而发现在教学和培养方案中需要改进和增强的部分。二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是否符合单位的要求,对学校的教学内容、传授方法、具体措施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2.技能培养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分阶段培养和提高师范生专业基本技能
从2012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师范生毕业时直接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规定,要求包括师范生在内的所有人,都要通过教师职业资格的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顺应这个新的变化,高校在对师范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参照教师职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的要求,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现实中,师范生在语言和书面表达、班级的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运用以及课堂组织能力等几个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学校还需要参照职业标准,利用第二课堂等形式,分阶段、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具体来说,在低年级通过举行“三字一话”、朗诵、演讲等专项训练,采取举行比赛、交流会的形式,提高学生在书写和语言、文字表达方面的兴趣和能力;通过课件制作的培训或比赛等,提高大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水平。到了高年级,则采用讲课比赛、说课比赛等形式,重点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技能、班级管理技能、教育技术技能等综合方面的技能。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反思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
3.教学实践与用人单位相对接
高校的教学实践是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教学实践应与用人单位相对接。现实中顶岗实习就是很好的尝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创造了更多的实习条件,有利于他们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缩短在岗位上的磨合期,帮助他们在毕业时就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指导学生实践时,增加了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通过近距离考察实习者的能力和表现,对于发现的优秀人才可及时吸纳为正式的成员,促进事业的发展。另外,高校的科研力量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合作和发展平台。从这个角度来说,将教学实践与用人单位对接,对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是件好事。
4.实习实训覆盖师范教育的全过程
没有工作经验是新入职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实社会中,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之后,由于经验不足,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往往不知所措。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少的甚至只有几分钟。那么,教育的对象到底有哪些共性的特点,怎样在遵从教育规律、顺应学生天性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完成教学任务等,这些问题都是师范生需要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探索的,仅靠大学课堂里的理论教学或者短短几周的毕业实习是远远不够的。
实习实训应该贯穿师范教育的全过程,且依照年级的不同,所去的实习单位和实习侧重点也不同。大一的实习可不拘泥于教育系统,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通过对比和反思,探寻哪种职业更适合自己。大二、大三假期时可让学生到中小学进行实习,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式,并对教学方法及要求进行梳理,建立初步的职业意识,对将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定位,提前做好继续坚持或者转行的准备。大四则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为正式入职做好能力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如果希望到教育系统就业,则可通过顶岗实习、掌握授课的内容形式及要求及担任班主任的具体要求和实践方法等,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
5.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精神
现实中,毕业生得到更多的是就业信息的提供、户档托管等毕业相关手续办理方面的服务,也有一些毕业生求职技巧方面的帮助。但是,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相对而言比较少。这就需要更多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强的教师充实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中来。另外,需要帮助师范生树立职业精神。可引进社会上系统的求职培训和职前培训机制,将单位的入职培训前移;有计划地聘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对师范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敬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入职。
参考文献:
[1]马萍.新形势下师范类本科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罗福建.师范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
[3]徐惠红.师范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及提升途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