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关中本土文学群体研究》评介

2014-07-23 07:25天津卢燕新
名作欣赏 2014年16期
关键词:士族王伟士人

天津 卢燕新

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是近几年的显学。其中,关中文士群体,因为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文化地位,尤其受到学界的关注。在收获颇丰的研究成果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王伟先生的新著《唐代关中本土文学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尤值得学仁关注。

该成果的价值,首先是其研究视野。作者从唐前关中文化的崛起与本土文学群体的蔚兴入手,上溯至先秦两汉关中文化与文学活动,下降及魏晋关中本土文学与文学群体的士族化,再及十六国、北朝以及杨隋时期关中文学群体及其文学活动,以社会历史衍变为纵,以文士活动为横,纵横交错地探讨了关中文学群体从无到有,再发展到辉煌鼎盛的过程。如研究东汉至曹魏的韦氏、杨氏等家族,作者指出:“韦氏家族在东汉至曹魏时期,于名、位、势、时等方面皆有出色表现,因此,韦氏最迟于曹魏时期就已跨入士族行列,为三辅望族了……华阴杨氏‘自震至準七世有名’,京兆杜氏亦为‘中华高族’,扶风窦氏亦转型为地方豪酋,并渐次与胡族改姓者融合。可见,魏晋时期,关中文学家族大多在经学化的基础上完成了向士族化的质变过程。”这样,作者以宽广的历史视野,一方面着眼于唐代关中士族的文化渊源,另一方面,又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出发,深入地探讨了唐前关中士族群体的衍变及其特征。

《唐代关中本土文学群体研究》的研究视野也体现在章节布局上。该书第二章《唐代关中文学群体与科举》、第三章《唐代关中文学群体婚姻关系研究》属纵论研究。这两章,作者探讨了唐代关中地域文化与社会政治文化对关中文学群体的影响。如论述唐代科举对关中士族的影响时,王先生指出:“科举制度对关中士人群体之衰亡具有一定延缓作用。中古士族阶层的存在是与门阀制度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互为表里的。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废除和北朝后期以及隋唐易代之际战乱迭起,士族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已经丧失了制度性的保障,故入唐以来,衰落之势在许多家族已有体现。关陇集团在经过高宗武后朝的残酷打击和安史之乱的摧残之后,实已元气大伤。以此来看,关中士人群体在中唐就已该衰亡了。但检阅史料,我们发现事实非但不如此,相反关中士人群体在中晚唐政治舞台上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其中原因固然复杂,但对科举的借重无疑是最重要的。”又如,该书论述关中士人群体与山东士族通婚情况时指出:“从表面看来,关中士人群体与山东崔、卢、李、郑、王五姓七族中绝大部分皆有婚姻往来……在此背景下,通过检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关中士人群体在唐代尽管与山东五姓七族有较多的婚姻交往,但真正能够与这五姓七族中著支成员缔结姻亲的关中士人却数量极少。绝大部分的情况是关中各姓著房成员与五姓七族的非著房成员发生婚姻关系。”又如,在研究唐代后期关中士人群体与皇族婚姻交往数量下降的原因时,该书从三个方面作了归纳:首先是安史之乱后关陇集团的解体与皇室缔姻交往重点的转变;其次是关陇集团的解体以及多数关中士人群体的政治地位随之下降,使其在与皇室婚姻过程中的优势地位也逐渐丧失;复次是唐代后期公主、诸王政治地位降低甚至惨遭祸患等。类似例证甚多,通过总体分析,该书从宏观上揭示出了研究对象的规律与特征。

该书的微观个案研究颇值得学界关注。第四章《窦叔向父子生平及文学活动考论》至第七章《韦绚、韦瓘生平及著述考论》,作者探讨了窦氏家族的窦叔向、窦群、窦庠、窦巩及其诗歌活动,杨氏家族的杨巨源、杨夔及其诗文创作,杜氏家族的杜甫、杜荀鹤的文学活动,以及韦氏家族的韦绚、韦瓘的生平及著述。个案研究,该书注重“关中文学发展之‘小环境’”。如论杨巨源诗说:“杨巨源诗从体式而言,主要以七律为主,其七律创作在中唐诗坛颇具影响……可见其七律诗作实继杜甫衣钵,而开晚唐李商隐门户……雄深雅健,主要是指杨巨源七律中所蕴含的乐观进取的精神以及郁勃不平之气。诗歌内容题材的雄劲、昂扬有力的意象群以及壮丽的景物描写,使得杨巨源的诗歌展现出雄健苍劲的风格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又如,对历代“攻杜”现象,作者认为:“杜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功之作。对其进行客观、理性的研究,对于唐代文学尤其唐诗研究极具意义,对其接受过程的认识,有利于学界对宋元明清文学发展的真实场景进行准确把握。从该意义上看,对杜甫及杜诗的通透研究对于整个古代文学都具有典范意义。对于历代攻杜这一较边缘话题的研究,不但对杜甫的形象和诗坛地位不会有丝毫影响,反而有助于客观、准确、全面地把握杜甫及其诗作,还原杜诗接受的真实场景,进而对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和诗学研究具有双重推动作用。”这样,该书设总论,上溯其源,中论其因与变化特征,下述其流,从面上拓宽研究;设分论,选取唐代关中本土文学之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作个案研究,从点上横向深入,以之与总论宏观研究相呼应。据此可以看出,该书研究视野具有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相得益彰的特点。

《唐代关中本土文学群体研究》的另一成就,是王伟先生搜集资料的功夫。作者对唐代关中本土文学群体的研究,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方方面面的资料。就总论而言,作者涉猎文献上起先秦,下迄李唐,时间跨度数千年。如王伟先生论述十六国及北朝的关中文士群体说:“据笔者统计,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有文学家51人,文集16部,流传下来的诗作83首,赋作15篇。从作家数量上看,关中在十六国时代出产26位作家,数量居北朝之首,而在北魏降至5人。北周时排名略有回升。到了隋代有作家7人,仅诗歌创作就达63首,占隋诗总数的42.2%。据此,关陇文学高峰期有二,一为十六国,二为隋。”又如,考论关中文士登科情况:“在具体的科目上,唐代关中士人登进士科共104人,举明经者共46人,应制科者共24人,其分别占关中士人登科总数的60%、27%和14%。这说明进士科是关中士人群体参加科举考试之首选……将关中士人的相应数据和比率与之加以对比会发现,关中士人群体在各科考试中均超过士族的平均水平,表现无疑是突出的。”这些研究,涉及了繁琐复杂的资料。同时,因为是群体研究,因此,其资料搜集难度更高。大量的材料以及作者颇具智慧的梳理,令其结论具有了较强的说服力。

就分论而言,该书参阅《唐才子传校笺》《唐诗纪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新增千家唐文作者考》等文献,作者考述单个文士的生平、交游、著述以及政治文化活动,辑考唐代关中本土文学家二百六十九人,每一文学家,作者均考述其籍贯、家世、生平主要事迹以及文学成就。在全面辑考的基础上,作者选取窦氏、杨氏、杜氏、韦氏等家族中十二位文士予以重点研究。对待不同的作家,该书考论的侧重点不同。窦叔向父子以及韦绚、韦瓘,因学界相关成果较少,王伟先生注重自生平到诗文活动的整体研究,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力求全面细致。如研究窦群说:“宪宗即位以后,凡伾、文所排挤者皆回朝……窦群于元和初自唐州刺史转善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元和二年(807)左右……奏充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元和三年(808)春,窦群由山南徵入为吏部郎中……”对于杜甫等人,因学界研究成果甚丰,王伟先生则选取某一论题为重点,如:“盛唐以降,历代攻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对杜甫本人性格、人格之批评;二是对杜诗某些艺术特征之反面评价。”对这一论题的研究,王伟先生考证了《旧唐书·杜甫传》,唐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仁华《杂言寄杜拾遗》、张戒《岁寒堂诗话》,宋代朱熹对《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评语、严羽《沧浪诗话》,明代安磐《颐山诗话》、胡应麟《诗薮》、陆时雍《诗镜》,清代毛先舒《诗坻辨》、施补华《岘傭说诗》等,涉猎资料数十种。因引述资料丰富翔实,王伟先生对窦叔向等人的研究,其成就概同十余部作家传论。尤其是对杜甫等人的资料整理,因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王伟先生独具眼界的资料分析考辨尤显其独特价值。

研究方法灵活多样,也是《唐代关中本土文学群体研究》的突出特点。该书运用了考证法、阐释法、图表法、归纳法、演绎法、数据法等多样方法。每一种方法,作者都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现以数据法为例说明。前文已涉及这点,此再举两例。如作者研究科举制度对关中士人群体的影响:“唐前期百年大士族子孙拜相者,纯门第和带进士第比例为77.6%和12.2%,中期百年为46%和34%,后期百年则为16.5%和82.6%。即使在同一家族内部,是否科举(尤其是进士科出身——原注)也有很大差别。”又如作者论述韦氏家族与关陇氏族通婚状况:“从韦氏家族与关陇氏族通婚的数量看,长久性婚姻家族尽管数量只有6个,但与韦氏家族通婚的次数却有57例,约占总数的83%,而短暂性婚姻家族数量共为8个,然而通婚次数却仅为12例,约占总数的17%。可见,关中士人群体在关陇士族圈内的婚姻往来尽管涉及大部分家族,但其婚姻交往也体现出相对集中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特点。”据此可见,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数据统计,而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量化分析、比较考辨、归纳结论、演绎推理。在翔实科学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其结论更具说服力。而且,阅读该书,读者也能直观明晰地发现研究者采用这一方法的价值所在。

全书或许在个别观点上还有商榷之必要,但总体而言,其无疑是近年来地域性文学群体研究中颇具特色和价值的一部著作,希望王伟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继续保持旺盛精力和势头,以便有更多著述嘉惠学林。

猜你喜欢
士族王伟士人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小 蝌 蚪 的 尾 巴
艺术百家 王伟
警察街头“捉”小孩“捉”住就开点赞单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天下第一行书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