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韬
【专题解读】
“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战争是残酷的,涂炭生灵,崩溃经济,毁灭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文明遭遇了第一次沉重打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远离战争,珍爱和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和愿望。当今世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两大主题,如何避免战争,构建和谐世界一直是近年来各地中考时常关注的热门话题。
【专题归纳】
一、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的结果。
主要原因: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展开扩军备战。
直接原因: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二、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原同盟国成员)、塞尔维亚(维护民族独立)、日本(夺取德国在华利益)、美国(争夺战后世界霸权)、中国(一战后期参战的战胜国)等。
三、战争进程
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转折:1916年,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
加速: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苏维埃俄国退出一战;1917年,美、中对德宣战;1918年,部分交战国革命的爆发。
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四、战争性质
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属于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
五、战争影响
1.大战历时4年多,牵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大战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苦难。
2.削弱了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势力,瓦解了奥匈帝国,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3.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4.影响了国际关系及战后格局的变化,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刺激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六、战争启示
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的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营造和维护。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3.远离战争,珍爱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
【复习策略】
全面把握,构建专题。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达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应用化。
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在复习中,关注时事热点,结合当前发生的局部战争,分析、思考和挖掘与热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优化方法,凸显高效。在复习时,充分挖掘和搜索其中的资源,获取相关历史知识。从章、节、目到文字、图像,从史实到史论都要求逐一解读。力求做到:重点内容,准确无误;理解内容,左右逢源;联想内容,举一反三。集中精力,聆听所读内容。设疑点,释难点,破重点。勤于训练,不断提升。在练中查找不足,归纳审题、解题的技巧,完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行为。
搭借学案,全面夯实。在自主合作中,构建知识;在师生互动中,释疑解难;在训练巩固中,延伸拓展。
【真题回顾】
1.(2013·内蒙古呼和浩特)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这说明德国要求()
A.尊重自己的权利
B.遵守世界秩序
C.重新分割世界
D.建立军事基地
解析思路:本题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紧扣材料中的“19世纪末”“德国”,结合所学内容,不难选出答案为:C。
2.(2013·江苏无锡)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A.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B.三国同盟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德国闪击波兰
解析思路:本题是一道情境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辨别能力。A和B是引发一战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原因。D是引发二战的导火线。由此,我们选择答案为:C。
3.(2013·广东)恩格斯说:“未来的战争是世界战争,规模空前、破坏巨大,将长达3-4年,将有800-1000万士兵互相残杀,把整个欧洲吃个干净,导致欧洲贫困普遍化。”最先验证了恩格斯说法的战争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冷战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思路:本题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审题、分析和迁移能力。抓住题干中的“世界战争”“长达3-4年”“欧洲”等关键点,可以得出答案为:A。
4.(2013·云南曲靖)“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规模巨大,法军的66个师、德军的46个师在这里厮杀,双方伤亡人数达到70多万。”这说明了()
A.战争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手段
B.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C.交战双方都没有正义性
D.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发战争
解析思路:本题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得出答案为:B。
【强化训练一】
一、选择题
1.列宁说过:“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在()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并成为世界大战火药桶的是()
A.凡尔登地区B.突尼斯地区
C.中东地区D.巴尔干半岛
3.“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一战前“分割大陆和海洋”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
C.俄国D.法国
4.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这幅一战前发表图1的漫画(图1)所反映的实质是()
A.德国和奥匈帝国庆祝联盟
B.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
C.法国和英国庆祝联盟
D.法国向俄国提出挑战
5.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A.拿破仑执政B.一战的爆发
C.希特勒上台D.二战的爆发
6.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比喻的是()
A.三国同盟的形成
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7.“见风使舵”比喻跟着形势转变方向。结合一战爆发前后的历史,下列哪一国家的举动最符合这一成语的含义()
A.英国B.俄国
C.意大利D.法国
8.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从同盟国集团“叛变”到协约国集团,这说明()
A.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B.意大利有正义感
C.协约国在战争中占优势
D.意大利耍两面派手腕
9.远离战争、珍爱和平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应具备的现代进步意识。萨拉热窝事件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
A.民族独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恐怖活动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
C.暗杀是民族解放的良策
D.民族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10.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它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争夺
B.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C.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D.列强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11.“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不论其理由如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这里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是指()
A.德国和奥匈帝国B.德国和俄国
C.英国和奥匈帝国D.英国和俄国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法双方投入兵力近200万,共伤亡70多万人,属于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有“绞肉机”之称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
13.“战争是新式武器的催生婆。”请问下列武器不是在一战中催生的是()
A.毒气弹B.军用飞机
C.远程大炮D.原子弹
14.有史学家认为,一战爆发的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愿望。其中一战前殖民地的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和美B.德和法
C.美和德D.英和德
图21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刊登在英国杂志上有一幅漫画:美国鹰的嘴里衔着一根象征着和平的橄榄枝,图2的真实含义是指美国()
A.利用“中立”,大发战争横财
B.主张停止战争,倡导和平
C.调停战争,充当和平使者
D.退出战争,主张和谈
二、非选择题
16.语言中的历史。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请回答:
(1)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事件?
(2)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指哪次战役?这一战役作战的双方有哪些?
(3)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请你设计一条以“呼唤和平”为主题的宣传语。
17.新闻中的历史。
新华网:2008年1月20日,法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仅剩的最后两名老兵中的路易·德卡泽纳夫20日在上卢瓦尔省的布尤德逝世,享年110岁。他说战争是荒谬的、无用的,没有什么理由可以为之辩护。作为最后的幸存者,他曾拒绝希拉克总统为一战最后的老兵举行国葬的提议。他希望丧事“从简”。老兵的孙女阿利克斯回忆说:“荣誉总是令他不快,因为他说,死于战场上的那些人甚至连棺材都没有。他已经成为狂热的和平主义者。”
请回答:
(1)作为一战老兵的路易·德卡泽纳夫参加了著名的索姆河战役,他打击的敌人主要是哪个国家?
(2)路易·德卡泽纳夫曾拒绝希拉克总统为一战最后的老兵举行国葬的提议,他的理由是什么?
(3)路易·德卡泽纳夫和德国一战的老兵已经由原先的敌人变成了亲密的朋友。一战中这两个国家分别属于什么集团?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18.文学中的历史。
1914年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
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到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请回答:
(1)你认为这场战争指什么?它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你了解它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吗?
(3)请用史实戳穿“战争会迅速结束”及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强化训练二】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一幅国际政治漫画(图3)。若为该漫画的问号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图3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绞肉机”
C.慕尼黑阴谋
D.古巴导弹危机
2.近代英国政治家亨利·帕麦斯顿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一战期间,其行为与此最吻合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
C.德国D.意大利
3.1892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提出,现代奥运会应以“团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当时威胁这一主张的是()
A.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轴心国集团形成
D.北约和华约组织建立
4.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上刻着:“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A.查理一世B.路易十六
C.罗伯斯庇尔D.斐迪南大公
5.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需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药桶”指()
A.巴尔干地区
B.意大利
C.捷克斯洛伐克
D.苏台德区
6.俄国外交大臣沙佐诺夫说:“俄国对于旨在侮辱塞尔维亚的言论不能无动于衷。”沙佐诺夫如此说源于俄国加入了()
A.协约国B.同盟国
C.轴心国D.反法同盟
7.历史是一面镜子。萨拉热窝事件这面镜子给我们的正确启示是()
A.只要出于爱国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B.只有暴力恐怖手段才能解决国际争端
C.突发事件会给人类和平带来巨大威胁
D.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8.“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旁……而让他们分割世界。”德国外长皮洛夫在1899年的演说将激化()
A.法德矛盾B.英德矛盾
C.德俄矛盾D.英法矛盾
9.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某同学得出了“它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其主要依据是()
A.交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B.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打垮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
10.某战场出现如下场景——将军:“接线员!接线员!马上把指挥所的电话接到司令部!”通讯员:“是!将军,外面的线路已被敌人炸断,我马上检查线路!”请根据所学知识猜测,此情景可能会出现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B.拿破仑对外战争中
C.萨拉托加战役中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
11.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是两个最大的城邦……由于相互猜忌,不能友好相处,反而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最终被历史所淘汰。后人把修昔底德的这种总结称为“修昔底德陷阱”。一战中,终被历史淘汰的国家是()
A.德国B.奥匈帝国
C.日本D.美国
12.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重新分割世界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是()
A.日本B.塞尔维亚
C.俄国D.德国
13.学者们喜欢这样形容德国: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德国在20世纪初“拷打世界”方面的“伟大”史实是()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14.好莱坞准备拍摄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下列哪种道具不应当在影片中出现()
A.电话B.汽车
C.飞机D.电脑
15.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个集团的成员国能够“手拉手,心连心”的决定因素是()
A.民族相同B.利益统一
C.同一地域D.共同语言
二、非选择题
16.走进战争
A.老兵日记
今天,我才懂得轰击是什么样子呀!整个森林像麦秸被割似地倒下,一切掩护物都被炸得粉碎。在所有的十字路口,炮弹横飞,倾泻如雨,路面好像被犁翻过似的凸凹不平,犹如首尾相接的无数骆驼背。到处散布着破碎弹片、折断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体。每颗炮弹往往杀死几十个人,其中有些人被抛到约15米高,断腿残肢挂在那些幸存的树枝上。在凡尔登镇内,炮弹穿入屋顶,通过二三层楼面然后爆炸。所有小屋飞到空中化为乌有。地上的弹片有的厚如手掌,大片的要四个士兵才能抬起来。战场上好几个月都是这样子。这里简直是“绞肉机”“屠场”和“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