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小四
江南三月,莺飞草长。
今年3月20日,我发微信托一个初中同学送我的作品集给几个老师,其中包括我读“高四”时的语文老师赵聚宗先生。同学答,赵老师已经没法送了,他走了,2月份走的。我当时就像一根冰棍一样被冻住了。
对不起。我怎么迟了一个月才想起问候您。其实每一次回到家乡,都飘过要去看望您的念头,却因为贪玩聚会等等,从未成行。终于,就这么永远迟到了。从那天起,我都在想,得写一篇文章表达点什么,却一拖又是数月。直至找到一篇旧文,其中有一段是关于敬爱的赵老师的,于是此时开始正式落笔。
时间都去哪里了?转眼已是20来年了。当时,复读班的临时班主任听闻我曾经的“叛逆经历”后颇不待见,连床位都不给安排。后来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赢得了一个床位,但还是免不了被班主任时不时冷冷刺上两句。因此,除了同宿舍的艳与云,以及高中好友娟与霞,基本上我未与高四班的其他任何人来往。
我读高四时的任课老师,大多很善良很有才华。语文老师赵聚宗老师更是一个高人。他对我的影响是,让我对古文由淡淡的喜欢,转变为深深的热爱。他没有教案,不说普通话只说地道的家乡土话,仅提着一支粉笔,穿着汗衫拖鞋上课,却有着纵横天下的架势与自信。几乎是任何一个汉字,他都可以径自往来古今,非常自然地引经据典说明它的各种涵义。上他的课,是那段复读阴沉岁月的莫大安慰。
有次作文课,他要大家写议论文,我大笔一挥很快写完。下一次上课时,他用蜡纸刻写影印了这篇文章(当时学校似乎没有复印机),发给所有的同学。在我忐忑不安不知是褒是贬的时候,他说,“写这篇文章的同学很有写作的天分,而且逻辑性很强。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只要一直努力,考不考上大学都很有前途”。坐在拥挤课桌间的我,垂着头,被心中暗暗佩服的这个老师的评价给惊呆了。现在我才明白,他更多的是善意与鼓励。
也就是在此事后,一直对我“另眼相看”的高四班班主任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折。她不仅不再用带软歧视的目光看我,还常常很关心地问我一些生活上的小事。许久以后我才知晓,是赵老师对她说:这个学生,非常不错,你要对她好一点……他碰到同在教育系统的我的父亲时也开玩笑说:别小看你的女儿啊,她的文章很好,将来是你的“摇钱树”呢。于是,父母对我复读的些许犹疑,逐渐转为信任。而在我进高四班前,赵老师任教于我读了六年的中学,但我从未上过他的课,我也不认得他。然而他对我的肯定,那么兀定、不由分说。这于彼时进退两难、颇感自卑的我,恰如灿烂阳光。
但赵老师本人的才能只能囿于那所中学——甚至仅仅是我们这些来源不一的高四生——的课堂。一直记得他站在讲台上说过的一件事:某个古文研究机构请他出席一个学术会议,可他没有经费去参加。说此事的时候,看不出表情的他用土话平淡带过。穿着旧汗衫和旧凉鞋的他,身后还有一个卧病多年的妻子、失去工作的女儿。更具悲剧色彩的还在以后的岁月,他的儿子好像是我的高中同学,很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却在大三的时候因故跳楼,当时造成骨折和瘫痪。听闻这个消息时,我早已如愿地蹦跶在大学校园里,心中沉沉忧伤,为这个可敬的老师及其家人默默祈福。
我上大学后遇见过许多优秀的古文老师,不过在诠释汉字的优美方面,无人比得上仅教过我一年的赵老师。从那时到如今,细细拆分每一个汉字,追寻它的来龙去脉,成为我日常生活的别样快乐。一个人才华的被埋没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命运之手的折损。赵老师即如是。被生活所困,他没能成为本可成为的一流学者,这是他自己和学界的损失;于我们这些高四生,却得到一生的收获。于我犹然,他在文字方面的潜移默化影响,永远无可替代。他让我明白,身为中国人多么好,我们有汉字;再苦的境遇,也敌不过语言魅力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