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忆秦娥》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阙”是一种怎样的建筑?
李白的《忆秦娥》里,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以寥寥八个字,道出了夕阳西下时分的苍茫之感。这里的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建筑呢?
东汉刘熙的《释名》里认为,阙是建于建筑物门前的两侧、中间为道路的并不相连的建筑物。阙可以指古代宫门、城门两旁的高台,台上还起楼观,可以登上阙眺望。城门口的阙被称为城阙,本指城门两边的望楼,后也被引申指都城。如果是宫门口的阙,则被称为宫阙,用来指代帝王的宫殿。
此外,古代仕宦之家在门口树立的用以旌表门第的建筑物,也被称为阙。《旧唐书·朱敬则传》里就提到“三代旌表,门标六阙,州党美之”,意思是家族的功勋都被标注在阙上,让同乡人称羡不已。这里的阙就用来旌表家族的卓越贡献和显示门第的高华,是非常为人所钦羡的。
古代祠庙、陵墓前面的两旁也筑有石阙,并题写有姓名和官爵。汉代留存至今的建筑实物,就是庙阙和墓阙,如位于四川渠县的冯焕阙,本为左右两座墓阙,现仅存一座。冯焕为东汉安帝时幽州刺史,其墓阙约建于公元121年,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墓阙高约4.4米,为石制仿木结构建筑、阙上刻有斗拱等仿木建筑结构。该墓阙造型稳重质朴,显示出汉代端庄的建筑风格,是两千年前珍贵的石制建筑实例。此外,四川雅安还遗留有建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的高颐阙。高颐阙是现存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汉代石阙,由大小二阙组合在一起,这种形式被称为子母阙,其中母阙高约5.8米,其顶部的横枋有车骑队列的浮雕,檐下雕有饕餮纹,四角有力士像,并雕有斗拱结构及“高祖斩蛇”“师旷鼓琴”等图案。母阙旁有子阙,高约3.4米,式样与母阙接近。这个时候的阙,已经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了。
到了西晋以后,作为墓前建筑的石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石兽、墓表等。李白《忆秦娥》中的“汉家陵阙”,所指的就是残存的汉代石制墓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选自《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园林建筑》,中华书局)
都说“人有七窍”,庄子笔下的浑沌被凿出七窍后却死了,这是为什么?
浑沌凿七窍而死的故事记载在《庄子》中。传说南海的大帝是倏(shū),北海的大帝是忽,中央之帝则是浑沌。南海和北海相隔非常遥远,倏、忽经常到浑沌所在的中央相聚,三人成为要好的朋友。倏和忽对浑沌十分感激,商议着要送浑沌一份礼物。两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两眼、两耳、口、鼻七窍,这七窍用来看东西、听声音、进食以及呼吸。而浑沌偏偏没有七窍,不如为浑沌凿开,也算是报答了浑沌的恩德。两人合计之后,就每天帮他凿开一窍,没想到的是,七天之后七窍凿开了,浑沌却死了。其实,没有七窍是浑沌最自然最合适的状态,他并不需要七窍。倏、忽虽然是出于好意,但是强行按照自己的想法给浑沌硬生生凿出七窍,偏偏导致了浑沌的死亡。
浑沌在古代神话中也用来指天地间最原始的状态,天地万物在浑沌中孕育着,等盘古打破浑沌时,其中轻盈的东西就飘上去形成了天,较为沉重的就沉下来成为了地。
无独有偶,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浑沌神,它就是卡俄斯。卡俄斯没有具体的形状,也没有明确的性别,它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开端。古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代神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卡俄斯当中产生出来的。第一代神造就了世界上的大地、天空、地狱、黑夜等,使一片浑沌的世界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在古印度神话中,也存在类似浑沌的概念。这些神话反映了早期人类对世界开端的认识。
(选自《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神话传说》,中华书局)
说某人为官资格老可称为“三朝元老”,可历史上还有一位“十朝元老”,他是谁?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代,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权更替如走马灯一般,南方则分裂成几个小国。然而,就在此时,却出现了一位能够在十个皇帝手下做官而不倒之人,他就是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冯道。
据史料记载,冯道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而且基本上在每朝都受到重用,难怪他被称为“官场不倒翁”。
然而,不要以为冯道在十朝为官是一件令人佩服的事情,这种经历反而让他背上了“墙头草”“没有气节”等骂名。尤其当他投奔辽国时,曾说:“在南朝为子,在北朝为父,在两朝则都为臣,这有什么区别吗?”这句话让辽国皇帝耶律德光心花怒放,立即命他为太傅,然而却让当时的中原人大跌眼镜。
冯道被指责为没有气节,绝不是因为他是武将出身而没有读过书的缘故。相反,馮道自幼好学,对吃穿从不挑剔,即使是对冯道颇有微词的欧阳修也在《新五代史》中说他:“为人刻苦而又简约。”满腹经纶的冯道对中国文化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是:他主持校定了“九经”—《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榖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文字,并雕版印成书。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熟读儒家经典的冯道为什么不“从一而终”,而是谁有势力就跟从谁呢?下面这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冯道曾让侍从读《老子》,自己躺在床上听。《老子》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侍从犯了难,因为古代讲究避讳,主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出来的。侍从灵机一动读道:“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原来,侍从想了个主意,“道”字不能读出来,就用“不可说”来代替。冯道听后哈哈大笑,让他照原文读下去,无须避自己的名讳。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冯道认为凡是于我有利的事情,都可以做,而不必在乎礼制等的约束。所以身处乱世的冯道,想的是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为官,如何给自己留下后路,至于气节等问题,他就顾及不得了。
此外,在十朝都做过官的冯道,也是中国历史上获得职位名目最多的,据统计达到四十余种。然而,虽然拥有众多官职,冯道却既不是乱世中平定江山的良将,也不是帮助哪位君主治国的良臣。他虽位居高职,却很难指出他在五代乱世的政局变迁中发挥过什么大的作用,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具体的关联。因此,有人说冯道是一个很“专业”的官员,却不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这是很有道理的。
(选自《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华夏历史》,中华书局)